..續本文上一頁果佛出世,如果佛不出世,常住而不變異,諸佛不因爲獲得此法而方纔名爲如來,一切聲聞、緣覺也能夠獲得此無分別法。』」
「『還有,善男子!你觀看我等的身相,觀想我等的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我等的音聲也是無有限度的。你先應該成就這些方面。』」
「『還有,善男子!你先前剛好獲得此一法的光明,這就是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的光明,有無量的入,有無量的作用,有無量的轉化,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都不可能夠知曉。你應該修行,成就此法。』」
「『還有,善男子!你觀想十方無量的國土、無量的衆生、無量的法、種種的差別,你都應該完全如實地通達這些事。』」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章 旨】此章爲「發起勝行」的第叁部分「顯勸所爲」的內容。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諸佛之所以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的目的是使其生起智慧之業。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諸佛世尊給予這些菩薩如此等等無量的生起智慧的法門,使其能夠生起無量無邊的差別智慧之業。」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舍一切利衆生業。」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于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①,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②,亦不及一。」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③;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衆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衆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④,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⑤,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⑥,本有功用行經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章 旨】此章爲「發起勝行」的第四部分「彰勸之益」的內容。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諸佛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菩薩所可能達到的效應。
【注 釋】①歌羅分 又作「哥羅分」、「伽羅分」、「迦羅分」,意譯爲「豎折」、「計分」、「力勝」、「分則」、「校量分」,爲印度文化中極微數量的名稱,或指月亮直徑的十六分之一。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的夾注說:「如析一毛以爲百分,一分名歌羅分。論以義翻,名爲力勝。言無漏無量善法一歌羅分勝于有漏千分。」②優波尼沙陀分 又作「優波尼沙陀分」、「憂波尼奢分」,簡稱爲「尼殺昙」、「尼薩昙」,爲古印度形容極少之數量的名稱。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一說:「『尼殺昙分』,梵語,數法之極也,或雲『優波尼灑陀』。慧苑〈音義〉引〈瑜伽大論〉譯爲『微細分』。如析一毛以爲百分,又析彼一分爲百千萬分,又于析分中加前析之,乃至鄰虛,至不可析處,名爲『邬波尼殺昙分』也。」③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概括其義爲「多身隨現」。④未至于海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明確解釋爲:「『未至海』即前七地。」這是說,以第八地所證之「無生智」爲「海」,修行至第七地的菩薩仍然未能到達大海。⑤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明確解釋爲:「若至海,即第八地,無生之智亦是『行』,故名爲『行海』。又頓能遍起,即深而廣,亦得名『海』。」⑥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明確解釋爲:「『無功用智』以合上『風』。『一切智境』明其『趣果』。前喻所無,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此中的「上『風』」是指經文中的「但隨風去,不假人力」。而「前喻」則是指關于第七地的譬喻,經文爲:「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複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如果諸佛不給予進入此地的菩薩生起智慧的法門,此地的菩薩隨即就會進入究竟涅槃,棄舍一切可以使衆生得到利益之業。」
「憑借諸佛所給予的如此等等無量無邊的生起智慧的法門的緣故,此地菩薩在一念之間所生的智慧之業,其他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第七地所修的諸行,都還不及此地菩薩的百分之一,甚至不及其的百千億那由他分之一;如此,也不及此地菩薩的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等等的其中之一。」
「爲什麼緣故呢?佛子!此地的菩薩先是憑借一身起行,現今住于此地,獲得了無量身;無量的音聲;無量的智慧;無量次的受生;無量的清淨國土;教化無量的衆生;供養無量的諸佛;進入無量的法門;具備無量的神通;能夠在無數有差別的衆會道場,隨機說法。菩薩住于無量的身、語、意業,聚集一切菩薩之行,這一切都是因爲不動法的緣故。」
「佛子!譬如乘船想進入大海,在未到達大的海時候,多用功夫和力量;如果到達了大海之後,只是隨風而去,不再憑借人力;到達大海之後,一日所航行的距離,是未曾到達大海之時花費百年也不能達到的。佛子!菩薩摩诃薩也是如此,積集廣大善根的資糧,乘大乘船到達菩薩行之海,在一念之間憑借無功用智進入一切智智的境界,是菩薩本來就有的功用行,經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達到的。」
【說明】第八地「明地行」的第叁層次「得勝行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宣說結束。其主旨是顯示菩薩在第八地修行中所獲得的「深行」以及如何發起「深行」。依照世親、澄觀的判釋,此層次又分兩部分:「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薩』下,『發起勝行』,對後彰『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前者是指從前地的境界中出來以證入更殊勝的境界,後者是指面對後地的殊勝境界而證入。
第一,「明深行勝」。金剛藏菩薩首先向會衆宣說了此地所獲得的「深行」與前七地相比較而殊勝之處,即「能離前地四種惱患」。世親《十地經論》卷十將此部分的內容總結爲:「『得勝行』者,得深行故。深行有七種:一、難入深。……二、同行深。……叁、境界深。……四、修行深。……五、不退深。……六、離障深。……七、對治現前深。」
第二,「明發起勝行」。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的判釋,「發起勝行」部分分爲四部分:「一、說主總敘。二、『作如是』下,正顯勸辭。叁、『佛子諸佛世尊』下,顯勸所爲。四、『佛子若諸佛』下,彰勸之益。」
其一,「說主總敘」是指金剛藏菩薩從總體上敘述如何發起此地殊勝的修行的一段經文。
其二,「正顯勸辭」,即金剛藏菩薩從正面向會衆說,諸佛世尊會出現在進入此地修行的菩薩面前,給予其如來智,並且以語言激勵菩薩住于此地修行。如來激勵的言辭中有七方面:「一、勸修如來善調禦智。二、勸悲愍衆生。叁、勸成其本願。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報。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遺,成徧知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二)
其叁,「顯勸所爲」,金剛藏菩薩指出,諸佛之所以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的目的是使其生起智慧之業。
其四,「彰勸之益」,金剛藏菩薩向會衆說明諸佛激勵此地菩薩繼續修行,菩薩所可能達到的效應。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四層次「淨佛國土分」的內容。經文中所言相當于《瑜伽師地論》中所論的十種「自在」,與中土佛教所理解的淨土差別甚大。兩種「淨土」中,前者大致等同于修念佛法門的彌陀等淨土,後者則是經文中所言的「淨佛國土」的所指,即「淨土叁昧」。前者的修行起始于凡夫,終于十地。而後者則起始于此第八「不動地」,終于成佛。世親又將「淨佛國土分」分爲叁個方面,此章爲其第一方面「器世間自在行」的總概括。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第八地,憑借大方便善巧智所生起的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的境界。「
「所謂①:觀世間成,觀世間壞②。」
「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③。」
「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④。」
【章 旨】此章爲世親《十地經論》卷十所判釋的「淨佛國土分」中的「器世間自在行」中「五種自在」的前叁種「自在」:「一、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二、隨何欲彼能現。叁、隨時欲彼即時現。」此中的「隨」與「現」,具體涵義均爲「轉變自在」。
【注 釋】①所謂 此句以下爲澄觀所說「別顯其相」的內容,因此,「所謂」一語涵蓋下述五段。②觀世間成觀世間壞 佛教認爲,世間有「成」、「住」、「壞」、「空」四劫的演變。據諸經論載,器世間全壞之終,由有情業之增上力故,生微風,成立「風」、「水」、「金」叁輪,于「金輪」上生出諸海山洲(須彌山、七金山、四大洲等),爲四王天、忉利天(此二天稱地居天)、人類、傍生等之住處;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此四天稱空居天)等,又自空居天至無間地獄,有情次第降生。此等器世間、有情世間形成之時期,即稱爲「成劫」。「壞劫」則介于「住劫」與「空劫」之間,是指世間轉趨壞滅之時期。此時期分二十中劫,有情衆生經最初之十九中劫次第壞盡,唯器世間(國土環境)空曠而住,至最後一中劫,器世間亦壞滅。器世間之破壞是由「火」、「水」、「風」等叁大災所次第破壞,相對于住劫時之「小叁災…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八 十地品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