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有二种业:一、使诸根发生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③。」
【章 旨】此章为第三「自业差别门」的内容。世亲称其为「因观」的「他因观」。经文从「自业」与「助成」两方面来说明了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自业」也就是每一因缘自身的作用,「助成」则是辅助其后的因缘使其生起。
【注 释】①所缘 为「能缘」的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②生起因 与「牵引因」一同构成「二因」。「生起因」,又作「生因」,指依现世恶、善之业因而直接使其起未来之苦、乐果报。此与『牵引因』都指种子能生自果之作用,其中就种子于现在具有生果作用言,称为「生起因」。③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解释说:「经文意显,与无明为因,则无明非无因,老死非无果,故云『不觉知故,相续不绝』。『不觉知』者,即无明也。是以十二因缘犹如寻环,如汲井轮,无有断绝。反显若能觉知,则无复生死。」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有二种作用:第一、使众生迷于所缘;第二、与『行』作生起因。」
「『行』也有二种作用:第一、能够产生未来的果报;第二、与『识』作生起因。」
「『识』也有二种作用:第一、使诸有相续;第二、与『名色』作生起因。」
「『名色』亦有二种业:第一、『名色』内部互相辅助使其成立;第二、与『六处』作生起因。」
「『六处』也有二种作用:第一、眼、耳、鼻、舌、身、意各自取纳属于自身范围的境界;第二、与『触』作生起因。」
「『触』也有二种作用:第一、能与所缘相接触;第二、与『受』作生起因。」
「『受』也有二种作用:第一、能领会、承受受爱、憎等等事;第二、与『爱』作生起因。」
「『爱』也有二种作用:第一、染着可爱之事;第二、与『取』作生起因。」
「『取』也有二种作用:第一、使诸烦恼相续;第二、与『有』作生起因。」
「『有』也有二种作用:第一、能够使其在六道之中产生;第二、与『生』作生起因。」
「『生』也有二种作用:第一、能生起色、受、想、行、识五蕴;第二、与『老』作生起因。」
「『老』也有二种作用:第一、使六根变异;第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也有二种作用:第一、能诸『行』变迁;第二、因为不觉知的缘故(即无明),使众生相续不绝。」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①,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章 旨】此章为第四「不相舍离门」的内容。世亲称其为「自因观」,贯穿于其中的是「不即不离」的「中道」方法。此章同样也分为「顺观」和「逆观」两种过程。
【注 释】①无明缘行 通过「无明」与「行」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掌握世亲所说的「自因观」的涵义。世亲是用「不即不离」的「中道」方法来解释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的。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在此基础上说得更加明确:「自因观者,无明等自生因观缘事故。谓离前支无后支故,如不离『无明』有『行』等,则『无明』唯是『行』自因也。以是自故,令『行』不断;以是因故,但云助成。若唯不离『无明』有『行』,则成太即,不应言『无明缘行』。若全离『无明』有『行』,则成太离,『无明』则非『行』因故。《论》云,异则不成,不即不离则名自因。亦二义成矣。」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的意思是,由『无明』甚至『生』为缘,使『行』甚至『老死』不间断,因为辅助使其成立的缘故。」
「『无明』灭,则『行』灭;甚至『生』灭,则『老死』灭的意思是,由『无明』甚至『生』不作为缘,使诸『行』甚至『老死』断灭,因为不辅助使其成立的缘故。」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①。『行』、『有』不断,是『业道』②。余分不断,是『苦道』③。」
「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④。」
【章 旨】此章为第五「三道不断门」的内容。世亲称其为「摄过观」,其涵义是以「三道」摄持众生流转的苦因、苦果。「三道」即「烦恼道」、「业道」、「苦道」。此章也包含「顺观」、「逆观」两种过程。
【注 释】①烦恼道 又名「惑道」,指迷惑恼乱诸法事理之妄心,即「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如果以十二因缘相配合,即过去之「无明」、现在之「爱」、「取」等三支为「烦恼道」。②业道 指由妄心所发,「身」、「口」、「意」三业所作业之场所,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如果以十二因缘相配合,即过去之「行」、现在之「有」等二支为「业道」。③苦道 佛教将生死流转之因果赅摄于「三道」,其中,「苦道」涵摄现在之「识」、「名色」、「六入」、「触」、「受」以及未来之「生」、「老死」等七支。「烦恼道」、「业道」、「苦道」三道互立相通,从惑起业,从业感苦,从苦复起惑,展转相通,生死不绝,故称「苦道」。④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 关于此譬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解释说:「如二束芦,互相依立,不能独成,则知无性,二我俱空。」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间断,就是『烦恼道』。『行』、『有』不间断,就是『业道』。十二因缘的其余七支——『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不间断,就是『苦道』。」
「前、后际分别灭除,『三道』即断绝。如此『三道』,远离我以及我的作用,只有生灭,犹如束芦,互相依持而立。」
「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①。」
【章 旨】此章为第六「三际轮回门」的内容。世亲称其为「摄过观」,也就是通过此「观」来破除此三过。此章也包含「顺观」、「逆观」两种过程。
【注 释】①观待断 关于此「观」,澄观解释说:「因观能灭,拣自性灭,故云『观待』。然十二缘三世并备,但随化迹、隐显分三,令知过去因招今苦器,今断『爱』等,当果不生,则『愚痴』绝命于『慧』刃,『爱』焦干于『智』火,高罗四开,于『六趣』无生,超逸于八极矣。」(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无明』缘『行』者,是观察过去;『识』乃至『受』,是观察现在;『爱』乃至『有』,是观察未来。于此以后,展转相续。」
「『无明』灭,『行』随之灭,就是观待断。」
「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①,『触』、『受』是『苦苦』②,余是『坏苦』③。」
「『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章 旨】此章为第七「三苦聚集门」的内容。世亲称其为「不厌厌观」,「厌种种微苦,分别所有受皆是苦故;及厌种种粗苦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八)此章也包含「顺观」、「逆观」两种过程。
【注 释】①行苦 「行」为「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如果以十二因缘相配合,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等五支为「行苦」。②苦苦 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如果以十二因缘相配合,即「触」、「受」等二支为「苦苦」。③坏苦 又作「变异苦」,是指对所爱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坏之变化所生起之苦感。又身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互侵、互坏之苦,也称为「坏苦」。此外,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也称为「坏苦」。如果以十二因缘相配合,即「爱」、「取」、「有」、「生」、「老死」等五支为「坏苦」。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等五支为『行苦』,『触』、『受』是『苦苦』,『爱』、『取』、『有』、『生』、『老死』等五支为『坏苦』。」
「『无明』灭『行』灭等等,是『三苦』断。」
「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章 旨】此章为第八「因缘生灭门」的内容,也即世亲所称的四种「深观」的前两种,其主旨为:「谓四句求缘,皆无有生,无生而生,故曰『深观』。此门明不自生,不他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此章也包含「顺观」、「逆观」两种过程。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无明』缘『行』的意思是,从『无明』因缘能够产生诸『行』。『无明』灭随即『行』灭的意思是,因为无『无明』,诸『行』也不存在。十二因缘其余数支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①;『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②。余亦如是。」
【章 旨】此章为第九「生灭系缚门」的内容,也即世亲所称的四种「深观」的第三种(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其主旨为:「明不共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