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P4

  ..续本文上一页叫『生』,『生』之后,身体逐渐衰变,就叫『老』,终殁就叫『死』。在『老死』时,众生焦热苦恼;因为焦热苦恼的缘故,忧、愁、悲叹,所有苦都聚集起来了。」

  「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

  「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

  【章 旨】此章为「答差别」的后两部分:「二、『此因缘故』下,正智逆观,结酬无我。三、『菩萨如是』下,就人结观。」「逆观」则观染法之还灭。菩萨由此顺、逆观察缘起之相以证成「无我」。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从十二因缘观之,是由无明等十二因缘聚集而产生众生的生死流转,并非由『我』聚集而成。众生轮回六道,自然而灭,并没有一个主宰者使其灭。」

  「菩萨就是如此随顺观察缘起之相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着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谘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①。」

  「如是但有苦树增长②;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③。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④。」

  【章 旨】此章为「有支相续」的第三部分,即世亲所说的「相差别」的内容。「顺缘观相」则知世间众生苦难的根源。「逆缘观相」则观成「法空」以破对于「谛理」的迷恋。

  【注 释】①愚迷贪恋等六句 此句与上述「答差别」部分的如后经文相呼应:「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澄观将其归结为五种「苦」,即「热恼」、「忧」、「愁」、「悲叹」、「苦」。而在此句中,有两个重心,即「苦」和「恼」。而此五苦众生一直具有。「涕泗」,眼泪和鼻涕;涕泪俱下;哭泣。「谘」,商议;征询。「意地」,即「意根」。②如是但有苦树增长 此句是「逆观」中对于「顺观缘相」的总结。关于「苦树增长」的涵义,「苦树」是对于十二因缘的整体象征性的解释。此中,「初二」是指「无明」、「行」,「次二」是指「识」、「名色」,「次三」为「六处」、「触」、「受」,再「次三」为「爱」、「取」、「有」,「后二」即「生」、「老死」。③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此二句也是「逆观」中对于「顺观缘相」的总结。「无我所」即指「我」的作用。「无作」即无造作。「无受」即无有承担的主体。④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 此五句是以「有我」与「无我」的问题作例子,结成殊胜的「空」义。关于其深刻涵义,澄观解释说:「逆观中,直显真实,性、相无碍故,为甚深缘起之观,正在于此。又『无作、作者』,即显缘生,非天、人作。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故。于此一观,已为甚深。」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由于对于第一义谛不了解,因此,有『无明』。所作业就是『行』;而『行』依止于最初之心,即是『识』;与『识』共同聚合产生的『色』、『受』、『想』、『行』等『四取蕴』即是『名色』;『名色』增长即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六境』、『六识』三事和合即产生『触』;『触』等聚合而有『受』;对于『受』产生染着就是『爱』;『爱』增长即是『取』;由『取』所产生的有漏之业即为『有』;从『业』产生的『五蕴』聚合体就是众生的出『生』;『五蕴』聚合体成熟就是『老』,『五蕴』聚合体变坏就是『死』。『死』之时就是离别世间,此时愚迷贪恋,心胸烦闷就为『愁』,流泪、询问、叹息就是『叹』,『愁』与『叹』等存在于眼、耳、鼻、舌、身『五根』就是『苦』,此『苦』存在于『意根』就是『忧』,『忧』、『苦』逐渐增多就是『恼』。」

  「如此只有苦树的增长,而并无我,也无我的作用,无有作,也无有承受者。菩萨此时又产生在这样的念想:如果有作者,就有作出的事;如果无有作者,也就无有作出的事,在最真实的第一义中,有作、无作都不可得。」

  【说 明】关于「答差别」和「相差别」部分对于十二因缘解释的不同意义,澄观有较为复杂的解释,颇便参考,列举如后:

  「第三,迷真起妄,缘相次第者,即《论》『相差别』也。《论》云:『若因缘无我,以何相住因缘集行?』谓当相名『住』,生后为『行』故。经意云,迷诸谛理,起相集耳。然『成』、『答』、『相』三,通是『有支相续』,而两重缘相,差别云何?略有五异:一、前约妄我起缘,即迷我执。此约迷谛起缘,即迷真实义。二、前约缘起,此约缘次故。前通取十因,一处共起『名色』。此中一向单说次第。三、前通三世、二世,以许十因同一世故,义取亦通五世。此唯三世,以『名色』等唯约现故;义取亦通一世。四、前文欲明三世并备,于『无明』中说有『爱』故,于现在中说『无明』故。此中三世互有隐显,不许相通。五、前为答难,此为辨相。如《论》意故。有斯五异,两处辨缘,共明相续,总破痴倒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①。』」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为「别明观相」的第二门「一心所摄门」的内容。此章话语虽短,在大乘佛教中却至关重要。世亲概括其内容为「第一义谛差别」,而澄观概括为「推末归本门」。「本」为「一心」,「末」为「三界一切法」。「推末归本」也就是将三界一切法都归之于「一心」所起。

  【注 释】①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此句可以看作《华严经》影响中国佛教最大者之所在。世亲《十地经论》卷八解释说:「『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云何世谛差别?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此观有六种: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观。二、因观。三、摄过观。四、护过观。五、不厌厌观。六、深观。是中,染依止观者,因缘有分依止一心故。」依照世亲的说法,随顺十二因缘观察三界所有法的本质,即可进入最真实的第一义谛,即性空之理。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而《论经》虽云『皆一心作意』,取能作一心,故云『第一义观』。《论》云:『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此言则总。『转』者,起作义,亦转变义。然此一文诸教同引证成唯心。云何一心而作三界?略有三义:一、二乘之人,谓有前境不了唯心,纵闻一心但谓真谛之一。或谓由心转变,非皆是心。二、『异熟赖耶』名为一心,拣无外境,故说一心。三、『如来藏性清净一心』,理无二体,故说一心。」这是说,声闻、缘觉之人承认有法体的存在,即便是说「一心」,其涵义也与大乘佛教不同。而唯识学则以「异熟识」即「阿赖耶识」为「一心」,成立「唯识无境」的义理。而如来藏系典籍则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一心」,来成立「心」与「理」并无二体的心性之义。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依持于一心的。』」

  「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

  「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章 旨】此章为「一心所摄门」的第二层次「本末依持门」的内容。世亲称其为「染依止观」,澄观言「本末依持」则是言「一心」(即「本」)与三界(即「末」)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持的关系。澄澄观则在华严宗「依真起妄」义之上来解释此段经文之涵义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来在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都是依于一心而成立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随顺事物而生的贪欲与心一同存在,『心』就是『识』,事就是『行』,对于『行』产生迷惑就是『无明』,与『无明』及『心』一同存在的是『名色』,『名色』增长就成立『六处』,『六处』等三部分合和就成立『触』,『触』聚集而存在就是『受』,『受』没有满足就是『爱』,将『爱』摄住而不舍弃就是『取』。那些有漏法产生『有』,『有』所起的就是『生』,『生』逐渐成熟就是『老』,『老』再变化就是『死』。」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①;二、与『行』作生起因②。」

  「『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

  「『识』亦有二种业:一、使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

  「『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

  「『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

  「『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

  「『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

  「『爱』亦有二种业:一、染着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

  「『取』亦有二种业:一、使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

  「『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使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

  「『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

  「『老』…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