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取无舍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本来就是寂静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有、无不二,因此,一切法平等。」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①。得明利随顺忍②,未得无生法忍③。」
【章 旨】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指出,菩萨观想前述十种平等法即可进入第六「现前地」,获得「随顺忍」。
【注 释】①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 根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所说:「菩萨如是观」是「牒前所观十平等法」。「一切法自性清净」的涵义是:「『自性清净』者,远离前地染净慢垢。」「随顺」的涵义是「随顺真如十平等法」。「无违」的涵义是「以无分别心,无违所观」。「得入第六现前地」则是言「由前四,能得入六地。」②得明利随顺忍 根据《仁王般若经》卷上,有「五忍」,其中前四忍各有上、中、下三品。地前之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证得「伏忍」,即已制伏烦恼,然尚未断灭。而第一、第二、第三地的菩萨则分别证得「信忍」的下、中、上三品。第四、第五、第六地菩萨则分别证得「顺忍」的下、中、上三品。所谓「顺忍」即顺理而趣向无生果。而第六地菩萨所证之「顺忍」,「此当上品,治于细慢,故云『明利』。言『随顺』者,顺后『无生忍』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③未得无生法忍 「无生忍」是指悟入诸法不生之理。关于此「无生法忍」所证之「地」,有两种说法。从实际修证而言,入地菩萨已经可以说是证得了「无生法忍」。但就「寄位」,即仔细辨析菩萨修证阶位的细微差别时,菩萨在第八地方纔可以说是证得了「无生法忍」。
【语 译】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菩萨如此观十种平等法,一切法的自性都是清净的,菩萨随顺此十种真如平等法,凭借无分别心而无违逆其所观,就得以进入第六现前地。进入此地的菩萨获得上品的随顺忍,但仍然未能获得无生法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①,大悲增上②,大悲满足③,观世间生灭④。」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二部分「不住道行胜」的内容,其主旨为「不住世间」,「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此章为「总显心境」的内容。关于四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解释说:「前三,辨能观心。后一,标所观境。前三皆悲,后一是智。由此相导,故名『不住』。故《论》结云『不住生死、涅槃故』。」此章很关键,世亲将其解释为贯穿解释此地「不住道行胜」的「三观」,即「一切智观」、「大悲随顺观」、「一切相智观」。
【注 释】①大悲为首 「三观」是总言因缘观的,因此,菩萨的「能观」呈现为「大悲」。关于「为首」的涵义,此句是言进入此地的菩萨是以一切智来观有为法的,所以,其远远胜于声闻、缘觉。②大悲增上 菩萨在此地的「能观」呈现为「大悲」。而关于「增上」的涵义,此句是言此地的菩萨凭借「一切道相智」,不但观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法,也完全了悟所有法的内容与本质。③大悲满足 菩萨在此地的「能观」呈现为「大悲」。关于「满足」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满足』者,《论》云『一切种微细因缘集观故』,谓以『一切种智』委照无遗,故名『微细』。」「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④观世间生灭 此句是标示「三观」之「所观」即观想对象。关于其涵义,澄观解释说:「前灭,后生;染生,净灭故。」「前灭」即染污的有为法灭,「后生」即清净的无为法生。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此随顺观察之后,又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来观察世间有为法的灭除与无为法的生起。」
「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着我①。若离此着,则无生处②。』」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不住道相胜」的第二层次「别明观相」的内容。此地的「观相」即「缘起观」。经文本身是以十门来阐述的。此章为第一门「有支相续」的第一部分,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称其为「辨定无我」,世亲则解释为「成差别」。其内容为:「双举解惑,释成无我故,则知缘集但是妄我。」「双举」则指「反举」和「顺举」,具体见注释。
【注 释】①世间受生皆由着我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解释说:「初言『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者,即反举惑情,明『我』非理,但是苦集故。」②若离此着则无生处 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解释说:「『若离此着则无生处』者,即顺举解心,明理非『我』,是灭道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世间轮回的众生都是由于执着我的缘故。如果远离对于我的执着,就不会有转生之处。』」
「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①。』」
「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②;积集增长。」
「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③。」
「复起后有④『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暗覆,『爱水』为润,『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
「『名色』增长生『五根』⑤,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均为「有支相续」的第二部分「倒惑起缘」的内容。「倒惑起缘」,依照世亲的解释为「答差别」,即回答外道的问难,以结成「无我」之意。澄观则将此「答差别」分为三部分,此章为其第一部分:初,明“倒惑”,顺起染缘。「顺缘」也就是观染法的生起,即以十二因缘解释世间众生轮回六道的根源。澄观将经文对于十二因缘的解释分为「辨无明支」、「明行支」、「明识支」、「辨名色支」、「辨六入」等八支五个层次,俱如前所分段落。
【注 释】①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 这是世亲所说「答差别」中所暗设的两个问难之简要回答。世亲《十地经论》卷八说:「若实无我,云何着我?此中应有是难,即自答言:『愚痴所盲,贪着于我。』此示现如经『菩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所盲贪着于我』故。如是,实无有我,有何次第贪着于我,得有生间受身生处,成此示现?如经『无智暗障,常求有、无』故。」此中,「愚痴所盲,贪着于我」是菩提流支对于「凡夫无智,执着于我」一句经文的译法。「无智暗障,常求有、无」一句是菩提流支所译的文字,而此八十卷《华严经》则略去了「凡夫无智」一语。关于此二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无智』是痴,『常求有、无』即是有『爱』。然依三世,诸惑谢往,总名『无明』,略举发润有支本故。若约二世,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故名『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以为其体,希常为『有』,于有乐事欲常住故。求断为『无』,于有苦事,愿断灭故。」②罪行福行不动行 指「三行」。「福行」是指行十善等福,能招感天上、人间之果。「罪行」,又称「非福行」,即行十恶等罪,能招感三恶道之苦。「不动行」,又称「无动行」,即修有漏之禅定,能招感「色界」、「无色界」之果。因禅定不动,感果不动,故称「不动」。③心种子有漏有取 「有漏」与「无漏」一起构成一组概念。「漏」为「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的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有取」即指执取。此处所言,「有漏有取」为种子的两种属性。依照唯识学的义理解释,「有漏」即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蕴藏的「无漏种子」,「有取」则指第七「阿陀那识」对于种子的执取,并且使其由潜在的存在显现为现实的「现行」。经文后有言「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显然将第八「阿赖耶识」当作了众生轮回六道的载体和根源之一。④后有 指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即未证涅槃的众生,在未来世将承受的果报。「有」含有果报存在的意义。⑤五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依之五种色根,又作「五色根」。十二因缘中的这一支一般称之为「六处」即「六根」,至于此经中于此处为何只说「五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有一个解释:「前段为明『意根』本有,云成『五根』耳。」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凡夫缺乏智慧,执着于我,常常常追问我到底是有还是无。』」
「愚妄的凡夫不正确地思惟,产生了虚妄的『行』,『行』于邪道;产生罪行、福行以及不动行;所有这些,都积集增长。」
「凡夫在其诸行之中种植了『心』种子,种子有漏,也产生对于种子的执取。」
「接着,又产生后有之『生』以及『老死』。这就是:以业为田,以『识』为种子,被『无明』的黑暗所覆盖,被『爱水』所滋润,被『我慢』所溉灌,『邪见之网』增长,产生『名色』之芽。」
「『名色』增长而产生『五根』,『五根』相对而产生『触』,在『触』的基础上又产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产生之后,在六道之中产生『五蕴』结合之身,这就…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