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取無舍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本來就是寂靜的,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因此,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有、無不二,因此,一切法平等。」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①。得明利隨順忍②,未得無生法忍③。」
【章 旨】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向會衆指出,菩薩觀想前述十種平等法即可進入第六「現前地」,獲得「隨順忍」。
【注 釋】①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 根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所說:「菩薩如是觀」是「牒前所觀十平等法」。「一切法自性清淨」的涵義是:「『自性清淨』者,遠離前地染淨慢垢。」「隨順」的涵義是「隨順真如十平等法」。「無違」的涵義是「以無分別心,無違所觀」。「得入第六現前地」則是言「由前四,能得入六地。」②得明利隨順忍 根據《仁王般若經》卷上,有「五忍」,其中前四忍各有上、中、下叁品。地前之叁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證得「伏忍」,即已製伏煩惱,然尚未斷滅。而第一、第二、第叁地的菩薩則分別證得「信忍」的下、中、上叁品。第四、第五、第六地菩薩則分別證得「順忍」的下、中、上叁品。所謂「順忍」即順理而趣向無生果。而第六地菩薩所證之「順忍」,「此當上品,治于細慢,故雲『明利』。言『隨順』者,順後『無生忍』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③未得無生法忍 「無生忍」是指悟入諸法不生之理。關于此「無生法忍」所證之「地」,有兩種說法。從實際修證而言,入地菩薩已經可以說是證得了「無生法忍」。但就「寄位」,即仔細辨析菩薩修證階位的細微差別時,菩薩在第八地方纔可以說是證得了「無生法忍」。
【語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菩薩如此觀十種平等法,一切法的自性都是清淨的,菩薩隨順此十種真如平等法,憑借無分別心而無違逆其所觀,就得以進入第六現前地。進入此地的菩薩獲得上品的隨順忍,但仍然未能獲得無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已,複以大悲爲首①,大悲增上②,大悲滿足③,觀世間生滅④。」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二部分「不住道行勝」的內容,其主旨爲「不住世間」,「不住涅槃,同時相導,名『不住道』」。此章爲「總顯心境」的內容。關于四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解釋說:「前叁,辨能觀心。後一,標所觀境。前叁皆悲,後一是智。由此相導,故名『不住』。故《論》結雲『不住生死、涅槃故』。」此章很關鍵,世親將其解釋爲貫穿解釋此地「不住道行勝」的「叁觀」,即「一切智觀」、「大悲隨順觀」、「一切相智觀」。
【注 釋】①大悲爲首 「叁觀」是總言因緣觀的,因此,菩薩的「能觀」呈現爲「大悲」。關于「爲首」的涵義,此句是言進入此地的菩薩是以一切智來觀有爲法的,所以,其遠遠勝于聲聞、緣覺。②大悲增上 菩薩在此地的「能觀」呈現爲「大悲」。而關于「增上」的涵義,此句是言此地的菩薩憑借「一切道相智」,不但觀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法,也完全了悟所有法的內容與本質。③大悲滿足 菩薩在此地的「能觀」呈現爲「大悲」。關于「滿足」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滿足』者,《論》雲『一切種微細因緣集觀故』,謂以『一切種智』委照無遺,故名『微細』。」「一切種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佛智」。④觀世間生滅 此句是標示「叁觀」之「所觀」即觀想對象。關于其涵義,澄觀解釋說:「前滅,後生;染生,淨滅故。」「前滅」即染汙的有爲法滅,「後生」即清淨的無爲法生。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此隨順觀察之後,又以大悲爲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來觀察世間有爲法的滅除與無爲法的生起。」
「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①。若離此著,則無生處②。』」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不住道相勝」的第二層次「別明觀相」的內容。此地的「觀相」即「緣起觀」。經文本身是以十門來闡述的。此章爲第一門「有支相續」的第一部分,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稱其爲「辨定無我」,世親則解釋爲「成差別」。其內容爲:「雙舉解惑,釋成無我故,則知緣集但是妄我。」「雙舉」則指「反舉」和「順舉」,具體見注釋。
【注 釋】①世間受生皆由著我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解釋說:「初言『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者,即反舉惑情,明『我』非理,但是苦集故。」②若離此著則無生處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解釋說:「『若離此著則無生處』者,即順舉解心,明理非『我』,是滅道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世間輪回的衆生都是由于執著我的緣故。如果遠離對于我的執著,就不會有轉生之處。』」
「複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于我,常求『有』、『無』①。』」
「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②;積集增長。」
「于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③。」
「複起後有④『生』及『老死』。所謂:業爲田,『識』爲種,『無明』暗覆,『愛水』爲潤,『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
「『名色』增長生『五根』⑤,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于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爲『老』,終殁爲『死』。于『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衆苦皆集。」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均爲「有支相續」的第二部分「倒惑起緣」的內容。「倒惑起緣」,依照世親的解釋爲「答差別」,即回答外道的問難,以結成「無我」之意。澄觀則將此「答差別」分爲叁部分,此章爲其第一部分:初,明“倒惑”,順起染緣。「順緣」也就是觀染法的生起,即以十二因緣解釋世間衆生輪回六道的根源。澄觀將經文對于十二因緣的解釋分爲「辨無明支」、「明行支」、「明識支」、「辨名色支」、「辨六入」等八支五個層次,俱如前所分段落。
【注 釋】①凡夫無智執著于我常求有無 這是世親所說「答差別」中所暗設的兩個問難之簡要回答。世親《十地經論》卷八說:「若實無我,雲何著我?此中應有是難,即自答言:『愚癡所盲,貪著于我。』此示現如經『菩薩複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所盲貪著于我』故。如是,實無有我,有何次第貪著于我,得有生間受身生處,成此示現?如經『無智暗障,常求有、無』故。」此中,「愚癡所盲,貪著于我」是菩提流支對于「凡夫無智,執著于我」一句經文的譯法。「無智暗障,常求有、無」一句是菩提流支所譯的文字,而此八十卷《華嚴經》則略去了「凡夫無智」一語。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無智』是癡,『常求有、無』即是有『愛』。然依叁世,諸惑謝往,總名『無明』,略舉發潤有支本故。若約二世,雖諸煩惱,皆能發潤,而發業位無明力增,故名『無明』。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以爲其體,希常爲『有』,于有樂事欲常住故。求斷爲『無』,于有苦事,願斷滅故。」②罪行福行不動行 指「叁行」。「福行」是指行十善等福,能招感天上、人間之果。「罪行」,又稱「非福行」,即行十惡等罪,能招感叁惡道之苦。「不動行」,又稱「無動行」,即修有漏之禅定,能招感「色界」、「無色界」之果。因禅定不動,感果不動,故稱「不動」。③心種子有漏有取 「有漏」與「無漏」一起構成一組概念。「漏」爲「流失」、「漏泄」之意,爲「煩惱」的異名。人類由于煩惱所産生之過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轉不停,難以脫離生死苦海,故稱爲「有漏」;若達到斷滅煩惱之境界,則稱爲「無漏」。「有取」即指執取。此處所言,「有漏有取」爲種子的兩種屬性。依照唯識學的義理解釋,「有漏」即指第八「阿賴耶識」中所蘊藏的「無漏種子」,「有取」則指第七「阿陀那識」對于種子的執取,並且使其由潛在的存在顯現爲現實的「現行」。經文後有言「複起後有生及老死」,顯然將第八「阿賴耶識」當作了衆生輪回六道的載體和根源之一。④後有 指未來之果報、後世之身心,即未證涅槃的衆生,在未來世將承受的果報。「有」含有果報存在的意義。⑤五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所依之五種色根,又作「五色根」。十二因緣中的這一支一般稱之爲「六處」即「六根」,至于此經中于此處爲何只說「五根」,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有一個解釋:「前段爲明『意根』本有,雲成『五根』耳。」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凡夫缺乏智慧,執著于我,常常常追問我到底是有還是無。』」
「愚妄的凡夫不正確地思惟,産生了虛妄的『行』,『行』于邪道;産生罪行、福行以及不動行;所有這些,都積集增長。」
「凡夫在其諸行之中種植了『心』種子,種子有漏,也産生對于種子的執取。」
「接著,又産生後有之『生』以及『老死』。這就是:以業爲田,以『識』爲種子,被『無明』的黑暗所覆蓋,被『愛水』所滋潤,被『我慢』所溉灌,『邪見之網』增長,産生『名色』之芽。」
「『名色』增長而産生『五根』,『五根』相對而産生『觸』,在『觸』的基礎上又産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産生之後,在六道之中産生『五蘊』結合之身,這就…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