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5

  ..續本文上一頁亦有二種業:一、使諸根發生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③。」

  【章 旨】此章爲第叁「自業差別門」的內容。世親稱其爲「因觀」的「他因觀」。經文從「自業」與「助成」兩方面來說明了十二因緣之間的關系。「自業」也就是每一因緣自身的作用,「助成」則是輔助其後的因緣使其生起。

  【注 釋】①所緣 爲「能緣」的對稱,指認識之對象,爲「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執取者。②生起因 與「牽引因」一同構成「二因」。「生起因」,又作「生因」,指依現世惡、善之業因而直接使其起未來之苦、樂果報。此與『牽引因』都指種子能生自果之作用,其中就種子于現在具有生果作用言,稱爲「生起因」。③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解釋說:「經文意顯,與無明爲因,則無明非無因,老死非無果,故雲『不覺知故,相續不絕』。『不覺知』者,即無明也。是以十二因緣猶如尋環,如汲井輪,無有斷絕。反顯若能覺知,則無複生死。」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在十二因緣中,『無明』有二種作用:第一、使衆生迷于所緣;第二、與『行』作生起因。」

  「『行』也有二種作用:第一、能夠産生未來的果報;第二、與『識』作生起因。」

  「『識』也有二種作用:第一、使諸有相續;第二、與『名色』作生起因。」

  「『名色』亦有二種業:第一、『名色』內部互相輔助使其成立;第二、與『六處』作生起因。」

  「『六處』也有二種作用:第一、眼、耳、鼻、舌、身、意各自取納屬于自身範圍的境界;第二、與『觸』作生起因。」

  「『觸』也有二種作用:第一、能與所緣相接觸;第二、與『受』作生起因。」

  「『受』也有二種作用:第一、能領會、承受受愛、憎等等事;第二、與『愛』作生起因。」

  「『愛』也有二種作用:第一、染著可愛之事;第二、與『取』作生起因。」

  「『取』也有二種作用:第一、使諸煩惱相續;第二、與『有』作生起因。」

  「『有』也有二種作用:第一、能夠使其在六道之中産生;第二、與『生』作生起因。」

  「『生』也有二種作用:第一、能生起色、受、想、行、識五蘊;第二、與『老』作生起因。」

  「『老』也有二種作用:第一、使六根變異;第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也有二種作用:第一、能諸『行』變遷;第二、因爲不覺知的緣故(即無明),使衆生相續不絕。」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①,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爲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爲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

  【章 旨】此章爲第四「不相舍離門」的內容。世親稱其爲「自因觀」,貫穿于其中的是「不即不離」的「中道」方法。此章同樣也分爲「順觀」和「逆觀」兩種過程。

  【注 釋】①無明緣行 通過「無明」與「行」之間的關系,可以大致掌握世親所說的「自因觀」的涵義。世親是用「不即不離」的「中道」方法來解釋十二因緣之間的關系的。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在此基礎上說得更加明確:「自因觀者,無明等自生因觀緣事故。謂離前支無後支故,如不離『無明』有『行』等,則『無明』唯是『行』自因也。以是自故,令『行』不斷;以是因故,但雲助成。若唯不離『無明』有『行』,則成太即,不應言『無明緣行』。若全離『無明』有『行』,則成太離,『無明』則非『行』因故。《論》雲,異則不成,不即不離則名自因。亦二義成矣。」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的意思是,由『無明』甚至『生』爲緣,使『行』甚至『老死』不間斷,因爲輔助使其成立的緣故。」

  「『無明』滅,則『行』滅;甚至『生』滅,則『老死』滅的意思是,由『無明』甚至『生』不作爲緣,使諸『行』甚至『老死』斷滅,因爲不輔助使其成立的緣故。」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①。『行』、『有』不斷,是『業道』②。余分不斷,是『苦道』③。」

  「前、後際分別滅,『叁道』斷。如是『叁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④。」

  【章 旨】此章爲第五「叁道不斷門」的內容。世親稱其爲「攝過觀」,其涵義是以「叁道」攝持衆生流轉的苦因、苦果。「叁道」即「煩惱道」、「業道」、「苦道」。此章也包含「順觀」、「逆觀」兩種過程。

  【注 釋】①煩惱道 又名「惑道」,指迷惑惱亂諸法事理之妄心,即「無明」、「貪欲」、「瞋恚」等之煩惱妄惑。如果以十二因緣相配合,即過去之「無明」、現在之「愛」、「取」等叁支爲「煩惱道」。②業道 指由妄心所發,「身」、「口」、「意」叁業所作業之場所,或指有情衆生苦樂果報(異熟)之通路。如果以十二因緣相配合,即過去之「行」、現在之「有」等二支爲「業道」。③苦道 佛教將生死流轉之因果赅攝于「叁道」,其中,「苦道」涵攝現在之「識」、「名色」、「六入」、「觸」、「受」以及未來之「生」、「老死」等七支。「煩惱道」、「業道」、「苦道」叁道互立相通,從惑起業,從業感苦,從苦複起惑,展轉相通,生死不絕,故稱「苦道」。④如是叁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關于此譬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解釋說:「如二束蘆,互相依立,不能獨成,則知無性,二我俱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間斷,就是『煩惱道』。『行』、『有』不間斷,就是『業道』。十二因緣的其余七支——『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不間斷,就是『苦道』。」

  「前、後際分別滅除,『叁道』即斷絕。如此『叁道』,遠離我以及我的作用,只有生滅,猶如束蘆,互相依持而立。」

  「複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于是以後,展轉相續。」

  「『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①。」

  【章 旨】此章爲第六「叁際輪回門」的內容。世親稱其爲「攝過觀」,也就是通過此「觀」來破除此叁過。此章也包含「順觀」、「逆觀」兩種過程。

  【注 釋】①觀待斷 關于此「觀」,澄觀解釋說:「因觀能滅,揀自性滅,故雲『觀待』。然十二緣叁世並備,但隨化迹、隱顯分叁,令知過去因招今苦器,今斷『愛』等,當果不生,則『愚癡』絕命于『慧』刃,『愛』焦幹于『智』火,高羅四開,于『六趣』無生,超逸于八極矣。」(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無明』緣『行』者,是觀察過去;『識』乃至『受』,是觀察現在;『愛』乃至『有』,是觀察未來。于此以後,展轉相續。」

  「『無明』滅,『行』隨之滅,就是觀待斷。」

  「複次,十二有支名爲『叁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①,『觸』、『受』是『苦苦』②,余是『壞苦』③。」

  「『無明』滅『行』滅者,是『叁苦』斷。」

  【章 旨】此章爲第七「叁苦聚集門」的內容。世親稱其爲「不厭厭觀」,「厭種種微苦,分別所有受皆是苦故;及厭種種粗苦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八)此章也包含「順觀」、「逆觀」兩種過程。

  【注 釋】①行苦 「行」爲「遷流」之義。因一切有爲法遷流叁世,而無刹那常住安穩;見諸法無常,而感逼惱,稱爲「行苦」。如果以十二因緣相配合,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等五支爲「行苦」。②苦苦 有情之身心,本來即苦,更加以饑渴、疾病、風雨、勞役、寒熱、刀杖等衆苦之緣而生之苦,故稱爲「苦苦」。如果以十二因緣相配合,即「觸」、「受」等二支爲「苦苦」。③壞苦 又作「變異苦」,是指對所愛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壞之變化所生起之苦感。又身中「地」、「水」、「火」、「風」等「四大」互侵、互壞之苦,也稱爲「壞苦」。此外,諸可意之樂受法,生時爲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也稱爲「壞苦」。如果以十二因緣相配合,即「愛」、「取」、「有」、「生」、「老死」等五支爲「壞苦」。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十二有支名爲『叁苦』。此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等五支爲『行苦』,『觸』、『受』是『苦苦』,『愛』、『取』、『有』、『生』、『老死』等五支爲『壞苦』。」

  「『無明』滅『行』滅等等,是『叁苦』斷。」

  「複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余亦如是。」

  【章 旨】此章爲第八「因緣生滅門」的內容,也即世親所稱的四種「深觀」的前兩種,其主旨爲:「謂四句求緣,皆無有生,無生而生,故曰『深觀』。此門明不自生,不他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此章也包含「順觀」、「逆觀」兩種過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無明』緣『行』的意思是,從『無明』因緣能夠産生諸『行』。『無明』滅隨即『行』滅的意思是,因爲無『無明』,諸『行』也不存在。十二因緣其余數支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①;『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②。余亦如是。」

  【章 旨】此章爲第九「生滅系縛門」的內容,也即世親所稱的四種「深觀」的第叁種(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其主旨爲:「明不共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