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P7

  ..續本文上一頁顯現于前。」

  「菩薩如此修叁解脫門,遠彼、我之想,遠離作者、受者之想,遠離有、無之想。」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爲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

  「作是念:『一切有爲,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爲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爲成就衆生故,亦不畢竟滅于諸行。』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爲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

  「而恒起大悲,不舍衆生①,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②。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爲中。雖觀有爲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③」

  【章 旨】此章爲「彼果勝」之二——「修行勝」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此地的「二種修行」與叁種「修行勝」。叁種「修行勝」爲「般若因勝」、「般若體現勝」、「般若用勝」,具體內容見注釋。

  【注 釋】①恒起大悲不舍衆生 此二句是言叁種修行勝的第一種「般若因勝」,「以是不住,所以蹑前大智而起悲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②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 此二句是言叁種「修行勝」的第二種「般若體現勝」,「般若是通,名『無障礙智』;是別,稱『無礙佛智』。雖未成就,今般若能照此智。此智前相名曰『光明』。『光明』即門也。」③成就如是智光明已等四句 此四句是言「般若用勝」,其涵義是「不住之相。謂上二句,涉事不失理,故不住有爲。後二句,見理不壞事,故不住無爲。即有爲、涅槃平等證故。『以菩提』下,不住所爲,智慧助道未滿足故;不住有爲,功德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爲,又俱未滿故。俱不住。」(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大悲轉而增強,精勤修習,使未能圓滿的叁十七菩提分法圓滿的緣故。」

  「進入此地的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一切有爲,有因緣和合則轉變,無因緣和合則不轉變;因緣聚集則轉變,因緣不聚集則不轉變。我如此知曉有爲法具有很多過患,應當斷絕此和合因緣;然而爲了成就衆生的緣故,我也亦不畢竟滅除諸行』。佛子!菩薩如此觀察有爲法具有很多過錯甚至惡,有爲法無有自性,不生不滅。」

  「于是,菩薩一直産生大悲,不舍棄衆生,隨即獲得般若波羅蜜多顯現于前,這就叫『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此智慧光明之後,菩薩即便是修習叁十七菩提分的因緣但卻不住于有爲法之中。菩薩即便是觀想有爲法自性寂滅,也不住于寂滅之中,因爲其叁十七菩提分法未能圓滿的緣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叁昧,自性空叁昧,第一義空叁昧①,第一空叁昧②,大空叁昧,合空叁昧③,起空叁昧④,如實、不分別空叁昧,不舍離空叁昧,離、不離空叁昧⑤。」

  「此菩薩得如是十空叁昧門爲首,百千空叁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叁昧門爲首,百千無相、無願叁昧門皆悉現前。」

  【章 旨】此章爲「彼果勝」之叁——「叁昧勝」的內容。據世親《十地經論》卷八的解釋:「雲何得叁昧勝?有十空叁昧門同爲上首,及彼眷屬故。」又「此空叁昧有四種差別:一、觀。二、不放逸。叁、得增上。四、因事。」「十空叁昧」的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得入空叁昧自性空叁昧第一義空叁昧 此叁句據世親的解釋,都屬于「觀」。「空叁昧」的涵義是「觀衆生無我」。「自性空叁昧」的涵義是「觀法無我」。「第一義空叁昧」的涵義是「取彼空觀」。②第一空叁昧 此據世親的解釋,屬于「不放逸」,其涵義爲「叁昧分別善修行故,修行無厭足故。」③大空叁昧合空叁昧 此二句據世親的解釋,都屬于「觀」。「大空叁昧」的涵義是「依彼阿黎耶識觀」。「合空叁昧」的涵義是「觀轉識」。④起空叁昧 此據世親的解釋,屬于「得增上」,其涵義是「叁昧得增上功德」⑤如實不分別空叁昧不舍離空叁昧離不離空叁昧 此叁種,據世親的解釋,屬于「因事」,「余叁種叁昧,智障淨因事。」而「如實不分別空叁昧」所言之事爲「教化衆生因事」。「不舍離空叁昧」所言之事爲「願取有因事」。「離、不離空叁昧」所言之事爲「如是願取,有遠離煩惱染而隨順諸有故,名『離、不離』。」(世親《十地經論》卷八)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現前地,得以進入空叁昧,自性空叁昧,第一義空叁昧,第一空叁昧,大空叁昧,合空叁昧,起空叁昧,如實、不分別空叁昧,不舍離空叁昧,離、不離空叁昧。」

  「此菩薩獲得如此十種爲首的空叁昧門,百千空叁昧都完全地顯現出來。如此以十無相、十無願叁昧門爲首,百千無相、無願叁昧門都完全地顯現于前。」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複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章 旨】此章爲「彼果勝」之四——「不壞心勝」的內容。據世親《十地經論》卷八的解釋:「『不壞心』者,堅固不退故。」此章是言,進入此地的菩薩能夠獲得九種堅固不退轉的心。其九種心如澄觀的解釋是:「一、信理決定。二、行堪調柔。叁、不怖甚深。四、自乘不退。五、勝進無息。六、泯絕自他。七、利生無邊。八、上求地智。九、巧化衆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現前地,又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其所修的不可壞心具體而言是: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如此九種心都完全圓滿具足。」

  「佛子!菩薩以此十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于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于菩薩智慧光明,于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舍。」

  【章 旨】此章爲「彼果勝」之五——「自在力勝」的內容。根據世親的解釋:「雲何得自在力勝?」其答案是:「此諸菩薩心隨順成就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八)菩薩依持于前述十種「不壞心」而獲得九種自在力。第八「化生力」與前述「不壞心」的第九「方便慧相應心」對應,而第九「智障淨力」則與前述「不壞心」的第八「求智心」對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以此十種不壞心遵順佛的菩提心,不懼怕異論,進入諸智地,遠離聲聞、緣覺二乘之道,趣向于佛智,諸煩惱魔不能沮壞其心,住于菩薩的智慧光明,于空、無相、無願法中都善于修習,方便智慧一直與其相應,叁十七菩提分法常行而不舍離。」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叁明利順忍①,以于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章 旨】此章爲第六地「明地行」部分的第叁層次「彼果勝」的結語。

  【注 釋】①第叁明利順忍 根據《仁王般若經》卷上,有「五忍」,即「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次句即指「順忍」。第四、第五、第六地菩薩則分別證得「順忍」的下、中、上叁品。所謂「順忍」即順理而趣向無生果。而第六地菩薩所證之「順忍」,「此當上品,治于細慢,故雲『明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現前地之中,獲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獲得第叁順忍的上品,因爲其對于諸法的如實真相能夠隨順而沒有違犯故。」

  【說 明】第六「現前地」的「正說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八解釋說:「如五地中叁分差別:勝慢對治、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第六地亦如是。」

  第二,第一層次「勝慢對治」,其主旨爲除掉慢心。關于此處所除的「慢心」,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第五地所言的「十種平等清淨心」爲對治「苦」、「集」之染而有「取淨」的情形。針對這種「淨相」而在進入第六地之初,以「十種染淨平等法」對治之。這「十種染淨平等法」是:「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舍,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金剛藏菩薩隨後向會衆指出,菩薩觀想前述「十種平等法」即可進入第六「現前地」,獲得「隨順忍」。

  第叁,第二層次「不住道行勝」,其主旨「不住道」而殊勝。此又分爲叁部分:

  其一,「總顯心境」。世親將其解釋爲貫穿解釋此地「不住道行勝」的「叁觀」,即「一切智觀」、「大悲隨順觀」、「一切相智觀」。

  其二,「別明觀相」,即「緣起觀」。經文本身是以十門來闡述的,其名目爲:第一「有支相續門」、第二「一心所攝門」、第叁「自業差別門」、第四「不相舍離門」、第五「叁道不斷門」、第六「叁際輪回門」、第七「叁苦聚集門」、第八「因緣生滅門」、第九「生滅系縛門」、第十「無所有盡觀門」。

  其叁,「結成觀名」,其主旨爲總結第二「別明觀相」中所言的十種緣起觀。

  第四,第叁層次「彼果勝」,其主旨爲「不住道行勝之果」。此又分爲五方面:

  其一,「對治行勝及離障勝」。「對治行勝」是指「叁解脫門」,「滅障勝」則是指遠離叁種相。「叁解脫門」是指叁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即「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而「滅障勝」中所遠離的叁種相,其實質是指「此六地中,遠離法平等故」。

  其二,「修行勝」。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衆…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七 十地品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