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愧」二种「中随烦恼」以及「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大随烦恼」。远离如此的三毒之「随烦恼」,则为「离」心。③有烦恼心无烦恼心 关于此二心的涵义,世亲、澄观都言其是用来说明「随眠」的。「使」与「随眠」都是烦恼之异名。因「烦恼」驱使众生流转于迷之世界(生死),因此,称「烦恼」为「使」。小乘有部以为,因「烦恼」随逐众生,而且它幽微难知犹如睡眠,因而名「随眠」。而大乘唯识学则认为,烦恼的「种子」眠伏于「阿赖耶识」中,因此将其称之为「随眠」。因为《华严经》为大乘唯识学的宗经之一,所以,此处须以世亲的解释为最妥切。可见此二心的涵义是菩萨完全了解众生的「随眠心」以及「无随眠心」的情形。④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 「小心」是指「欲界」中的「人」。「广心」是指「欲天」即「欲界」中的「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之心;「大心」是指「色界」众生所具之心;「无量心」是指「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天」和「识无边处天」众所具之心。这四句是说明,菩萨完全知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之心态。⑤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 这四句是说明菩萨完全知晓「学三昧行」者所具的各种心态。「略心」是指「止」,「非略心」则是指不合于「止」的「沉昧」之心以及「心」所缘对象非一。「沉昧」即「惛沉」,指内心惛昧沉郁,使身心不能实践善行。「散心」指「掉举」之心,「非散心」则指专心于定境所得之智慧心。「掉举」,指浮动不安之心理状态。⑥定心非定心 此二句是言,菩萨完全知晓获得三昧者与未获得三昧者的各种心态。「定心」是指修定者正确地进入根本「定」,「非定心」则是指修行者未能进入定境或者应该从「定」中出来而未能及时「出定」。⑦解脱心非解脱心 这两句是说明菩萨完全知晓获得解脱者与未获得解脱者所具的各种心态。「解脱心」是指「无缚之心」,「非解脱心」是指「有缚」之心。⑧有上心无上心 这两句是说明菩萨完全知晓具有增上慢的凡夫与没有增上慢的凡夫所具的各种心态。有「增上慢」者为「有上心」,无「增上慢」者为「无上心」。⑨杂染心非杂染心 这两句是说明菩萨完全知晓追求名声的凡夫与不追求名声的凡夫所具有的各种心态。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解释说:「八、有二心,妄行、正行。《论经》名『求』、『不求』。心希求名闻即是『杂染』,反此『非染』。」⑩广心非广心 这两句是说明菩萨完全知晓「大乘行」者与学小乘者所具的各种心态。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解释说:「九、有二心,大乘得、失。悲智兼济为『广』,随阙『非广』。」「广心」即大乘行者所具,「非广心」即小乘修行者之所具。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地知晓其他众生的心。」
「具体而言则是:面对有贪心的众生,菩萨完全如实知晓其有贪心;面对离贪心的众生,菩萨完全如实知晓其离贪心;菩萨完全知晓有瞋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离瞋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有痴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离痴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有烦恼心众生的心态,完全知晓无烦恼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人』之小心、欲界六天众的广心、色界众生的大心、无色界众生的无量心。菩萨完全知晓正确修止众生的略心,完全知晓众生不合于止的沉昧之心以及心所缘对象非一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修三昧者的掉举之心,完全知晓专心于定境者所获得的智慧心。菩萨完全知晓正确地进入根本定的修定者的心态,完全知晓未能进入定境或者应该从定中出来而未能及时出定的非定心。菩萨完全知晓获得解脱者的解脱心,完全知晓未获得解脱者的非解脱心。菩萨完全知晓具有增上慢的凡夫的有上心,完全知晓没有增上慢的凡夫所具的无上心。菩萨完全知晓追求名声的凡夫所具有的杂染心,完全知晓不追求名声的凡夫所具的非杂染心。菩萨完全知晓大乘行者的广心,完全知晓学小乘者所具的非广心。」
「总之,菩萨对于众生的种种心态都能够如实知晓。菩萨就是如此以其所具有的他心智来知晓众生的心。」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①。」
「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②、坏劫③、成坏劫④、无量成坏劫。」
「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⑤,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
「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章 旨】此章为菩萨在禅定中证得的五种神通中的第四种神通——「宿命通」的内容。「宿命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种族、寿命、苦乐等等的神通之力。
【注 释】①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 此句为「宿命通」的总句,「念」为忆念的意思。「宿命通」,又作「宿住随念智通」、「宿住智通」、「宿命智通」、「宿命通证」、「识宿命通」、「宿住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寿命、苦乐等等的神通之力。此智以慧为自性,随忆念之势力,能知诸过去生于欲、色界中之自、他有漏五蕴,故称「宿住随念智」;又此智因依色引发,故唯局限于「欲界」、「色界」,不通「无色界」。总句之后,经文则从两方面来说明「宿命通」的功用。澄观判释说:「初,念何等事?谓一生乃至多劫中事,此显念时分。次,『我曾下』,云何念?即念相差别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第一层次为「时间」,第二层次为所念之「行相」。②成劫 为四劫之一。据诸经论载,「器世间」全坏之终,由有情业之增上力故,生微风,成立「风」、「水」、「金」三轮,于「金轮」上生出诸海山洲(须弥山、七金山、四大洲等),为「四王天」、「忉利天」二天。此「二天」也称「地居天」,为「人类」、「傍生」等的住处。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四天,此四天也称为「空居天」。又自「空居天」至「无间地狱」,有情众生次第降生。此等「器世间」、「有情世间」形成之时期,即称为「成劫」。③坏劫 为四劫之一,即介于「住劫」与「空劫」间,世间转趋坏灭之时期。此时期分二十「中劫」,有情众生经最初之十九「中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国土环境)空旷而住,至最后一「中劫」,器世间亦坏灭。器世间之破坏是由「火」、「水」、「风」等三大灾所次第破坏,相对于「住劫」时之「小三灾」,特称为「大三灾」。火灾由七个日轮出现而起,色界「初禅天」以下悉成灰烬;水灾由雨霖而起,「第二禅天」以下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天」以下悉被飘散。此「火」、「风」、「水」三大灾,也称为「劫灾」,然破坏仅至色界「第三禅天」以下,「第四禅天」以上不受破坏。④成坏劫 此劫为《大毗婆沙论》所言的三劫之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说:「劫有三种:一、中间劫,二、成坏劫,三、大劫。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增劫,三、增减劫。减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有二十中间劫。经二十中劫,世间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经二十中劫,世间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此合名坏劫。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可见,「成、坏劫」是指「成劫」与「坏劫」的合称。⑤寿命 人的一期生命。佛教讲众生有二种命:一为「命根」,二为「智慧命」。「命根」,指生命、生命之持续力,或众生与生俱来的生命机能或原理。「智慧命」,把智慧当生命。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当做生命。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忆念知晓自己以及无量众生的宿命差别。」
「具体而言就是:菩萨忆念知晓一生,忆念知晓二生、三生、四生,甚至十生、二十、三十生,甚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
「我曾经在某处,名字为如此,姓为如此,种族为如此,饮食如此,寿命如此,住世长短,以及于其中的如此苦乐。我在那死亡,生于那一个地方,从某处死亡,转生于这一地方,如此形状,如此相貌,如此的言音。」
「如此等等过去无量的差别,我都能够忆念。」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①。」
「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
「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章 旨】此章为菩萨在禅定中证得的五种神通中的第五种神通——「天眼通」的内容。「天眼通」是指菩萨以在修习禅定中获得或者自得的天眼来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五解释说:「宿命、生死智二通,意业清净。去、来二通,尽知众生过去、未来所、应受化故。」这是说,菩萨凭借这两种神通完全知晓众生过去与未来所受化及应该受化的行相。
【注 释】①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 此句为「天眼通」的总句。「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天眼通证」,即以天眼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力。「天眼」有「修得」与「报得」二种,凡于人界修四禅定而得净眼者,称为「…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