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得」;生于色界诸天而自得净眼者,称为「报得」。总句之后,经文则从两方面来具体说明「天眼通」的功用。第一层次为观见众生本有(即今生)之果及其形成之业因。第二层次则具体说明所见众生之因、果差别。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其眼清净远远超过人眼。」
「看见这些众生出生时、死亡时、容貌娇美时、容貌丑陋时,在善道、恶道中,等等如此,都是随其所造业而去投生。」
「如果那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如果那众生具足邪见以及邪见的业因缘,身体败坏生命终止之后,必然堕入恶道,转生在地狱中。如果那众生成就了身善行,成就了语善行,成就了意善行,不诽谤贤圣,具足正见;众生由于正见业因缘,身体败坏生命终止之后,必然转生于善道诸天之中。如此等等,菩萨的天眼都能够如实知晓看见。」
【说 明】「厌果分」的第二层次「行功用果」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全部宣说完毕。几个重要问题强调如后:
第一,「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萨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即「五种神通」。关于此层次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解释说:「前内怀慈济之心,此外现救生之用,从多分说但为邪归。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
第二,此部分经文所列顺序与一般经籍所列不同。五种神通之中,「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通于有漏,唯为世俗智所摄,「他心通」则通于无漏。依照「身」、「口」、「意」三业的顺序,可以将五通排列为三层次,即「神足通」属于「身业」,「天耳通」和「他心通」属于「口业」,「宿命通」和「天眼通」则属于「意业」。
第三,「五通」的大致内容如后:
「身通」即菩萨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即便是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的神通之力。
「天耳通」是指菩萨在修禅定中所获得的「天耳」,能够听到自地以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与远近等一切声音。「他心通」是指菩萨在修习禅定时所获得的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的神通力。菩萨凭借「天耳通」和「他心通」得以切合众生的实际而说法。
「宿命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种族、寿命、苦乐等的神通之力。「天眼通」是指菩萨以在修习禅定中获得或者自得的天眼来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之力。菩萨凭借这两种神通完全知晓众生过去与未来所受化及应该受化的行相。
「此菩萨于诸禅①、三昧②、三摩钵底③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章 旨】此章为「厌果分」的第三层次——「总结自在」。
【注 释】①诸禅 世亲、澄观均说此处的「诸禅」指前述的「四禅」。②三昧 本指「三摩提」或「三摩地」,意思为「正定」,即指佛教徒通过修行形成的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心境。关于此处的「三昧」,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直接说:「『三昧』者,四无量。」而澄观则解释说:「四无量心」或「四无量行」本来也可以称之为「四无量等至」即「四无量定」、「四无量三昧」。③三摩钵底 又作「三摩拔提」,意思为「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沉、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依《俱舍论》卷二十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为「根本八等至」。「四静虑」即「色界」诸天,可分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关于此语,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地经论》中,直接说:「『三摩跋提』者,五神通。」而澄观则不同意这种说法,《华严经疏》卷三十七说:「『三摩钵底』者,《论》云『五神通』。此应译者之误。合云『三摩呬多』,以此云『等引』,五通即所引故。『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非神通故。」可见,澄观认为,此处应该译为「三摩呬多」。而「三摩呬多」的意思为「等引」、「胜定」,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本等载,「三摩呬多」仅仅限于「定心」,而不通于「散心」,「等引」之地可包含「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三摩钵底」等四种。而前述的五种神通即为「三摩钵底」等所引发出来的。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在四禅、三昧、三摩钵底之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进入、出来,但是却不随其业力而转生,只是随应其能够满足菩提分的程度,凭借其意愿之力而生于其中。」
【说 明】「正说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结构。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明地行分」有四部分,即「起厌行分」、「厌行分」、「厌分」、「厌果分」。至于为何以「厌」为名,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此地修禅,厌伏烦恼,亦厌于禅,故名『厌地』。设忻大法,亦为厌故。正住地心,住于八禅,故但名『厌』。」澄观又说:「谓不乐不染即是『厌』义,其无量神通是厌之果。」可见,此地以「厌」为地相,其涵义为:厌恶并去除烦恼,进而对于凭借其去除烦恼的四禅八定也同样须「厌」。
第二,「起厌行分」的内容是以十种深心进入「厌行」。这十种「深心」是:「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
第三,「厌行分」也就是第三地「发光地」的修行内容。关于此部分的层次,据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的判释:「『厌行』有三种:一、修行护烦恼行。二、修行护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摄行。」「修行护烦恼行」的内容要点为:「示现云何观一切行无常。」「修行护小乘行」的涵义是舍弃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济度众生。「修行方便摄行」的主旨为:以禅观依次获得「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无行无生行慧光」、「一切法如实觉」、「无障碍解脱智」等五种智慧,并且以这些智慧摄取救度众生。其中,「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为此地所证得,「无行无生行慧光」为第四地菩萨所证得,「一切法如实觉」为第八地菩萨所证得,「无障碍解脱智」则为第十地菩萨所证得。
第四,关于「厌分」的涵义,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的解释:「是菩萨闻诸法已,知如说修行乃得佛法,入禅无色无量神通,彼非乐处,于中不染,必定应作故。」「厌分」所证则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关于「厌分」的内容,澄观又将其科判为七部分,即「经文七相」。澄观又将此七方面分为三层次:
其一,前四个回答修行方面的问题。「依何修」的答案是依持于正法,「云何修」的答案是「摄心安住」,「何处修」的答案是「于空闲处」,而「何故修」之「故」是指修行的因缘,其答案是「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其二,「何时修」与「何所修」属于「证入」,前者为入「住此发光地时」,后者为「四禅八定」。
其三,「何为修」是指证入此地的目的,世亲的解释是为了救度五种众生。
第五,所谓「厌果」,据澄观的解释:「厌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为『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也就是说,此部分所言的内容是前述「四禅八定」所引发之果。据澄观的判释,此部分又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方便果」。「行方便果」即「四无量行」。「四无量行」,也称之为「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为「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为「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为「喜无量心」;对于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因此名为「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因而又名「四梵行」。在此经中,同时包含前述二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四种无量为四有情:谓缘『求乐众生』兴『慈』,『有苦』兴『悲』,『有喜』随『喜』,『有惑』不染。」最后一句即指「舍无量行」。
第二层次为「行功用果」。「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萨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即「五种神通」。此部分经文所列顺序与一般经籍所列不同。此经依照「身」、「口」、「意」三业的顺序,将五通排列为三层次,即「神足通」属于「身业」,「天耳通」和「他心通」属于「口业」,「宿命通」和「天眼通」则属于「意业」。「五通」的大致内容如后:「身通」即菩萨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即便是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的神通之力。「天耳通」是指菩萨在修禅定中所获得的「天耳」,能够听到自地以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与远近等一切声音。「他心通」是指菩萨在修习禅定时所获得的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的神通力。菩萨凭借「天耳通」和「他心通」得以切合众生的实际而说法。「宿命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种族、寿命、苦乐等的神通之力。「天眼通」是指菩萨以在修习禅定中获得或者自得的天眼来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之力。菩萨凭借这两种神通完全知晓众生过去与未来所受化及应该受化的行相。
第三层次即为「总结」。
(三)、正说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