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得」;生于色界諸天而自得淨眼者,稱爲「報得」。總句之後,經文則從兩方面來具體說明「天眼通」的功用。第一層次爲觀見衆生本有(即今生)之果及其形成之業因。第二層次則具體說明所見衆生之因、果差別。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其眼清淨遠遠超過人眼。」
「看見這些衆生出生時、死亡時、容貌嬌美時、容貌醜陋時,在善道、惡道中,等等如此,都是隨其所造業而去投生。」
「如果那衆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聖;如果那衆生具足邪見以及邪見的業因緣,身體敗壞生命終止之後,必然墮入惡道,轉生在地獄中。如果那衆生成就了身善行,成就了語善行,成就了意善行,不誹謗賢聖,具足正見;衆生由于正見業因緣,身體敗壞生命終止之後,必然轉生于善道諸天之中。如此等等,菩薩的天眼都能夠如實知曉看見。」
【說 明】「厭果分」的第二層次「行功用果」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全部宣說完畢。幾個重要問題強調如後:
第一,「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薩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之作用,即「五種神通」。關于此層次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解釋說:「前內懷慈濟之心,此外現救生之用,從多分說但爲邪歸。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擁曰『通』。」
第二,此部分經文所列順序與一般經籍所列不同。五種神通之中,「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通于有漏,唯爲世俗智所攝,「他心通」則通于無漏。依照「身」、「口」、「意」叁業的順序,可以將五通排列爲叁層次,即「神足通」屬于「身業」,「天耳通」和「他心通」屬于「口業」,「宿命通」和「天眼通」則屬于「意業」。
第叁,「五通」的大致內容如後:
「身通」即菩薩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間,即便是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的神通之力。
「天耳通」是指菩薩在修禅定中所獲得的「天耳」,能夠聽到自地以及下地之天聲、人聲、非人聲與遠近等一切聲音。「他心通」是指菩薩在修習禅定時所獲得的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的神通力。菩薩憑借「天耳通」和「他心通」得以切合衆生的實際而說法。
「宿命通」,是指菩薩所具有的能夠隨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種族、壽命、苦樂等的神通之力。「天眼通」是指菩薩以在修習禅定中獲得或者自得的天眼來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處的神通之力。菩薩憑借這兩種神通完全知曉衆生過去與未來所受化及應該受化的行相。
「此菩薩于諸禅①、叁昧②、叁摩缽底③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
【章 旨】此章爲「厭果分」的第叁層次——「總結自在」。
【注 釋】①諸禅 世親、澄觀均說此處的「諸禅」指前述的「四禅」。②叁昧 本指「叁摩提」或「叁摩地」,意思爲「正定」,即指佛教徒通過修行形成的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心境。關于此處的「叁昧」,世親《十地經論》卷五直接說:「『叁昧』者,四無量。」而澄觀則解釋說:「四無量心」或「四無量行」本來也可以稱之爲「四無量等至」即「四無量定」、「四無量叁昧」。③叁摩缽底 又作「叁摩拔提」,意思爲「等至」、「正受」、「正定現前」,指由遠離惛沈、掉舉等,而使身心達于平等安和之境。依《俱舍論》卷二十八,「四靜慮」及「四無色定」爲「根本八等至」。「四靜慮」即「色界」諸天,可分爲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無色定」爲「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關于此語,菩提流支所譯的《十地經論》中,直接說:「『叁摩跋提』者,五神通。」而澄觀則不同意這種說法,《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說:「『叁摩缽底』者,《論》雲『五神通』。此應譯者之誤。合雲『叁摩呬多』,以此雲『等引』,五通即所引故。『叁摩缽底』,此雲『等至』,非神通故。」可見,澄觀認爲,此處應該譯爲「叁摩呬多」。而「叁摩呬多」的意思爲「等引」、「勝定」,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據《成唯識論述記》卷六本等載,「叁摩呬多」僅僅限于「定心」,而不通于「散心」,「等引」之地可包含「四靜慮」、「八解脫」、「叁等持」、「叁摩缽底」等四種。而前述的五種神通即爲「叁摩缽底」等所引發出來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菩薩在四禅、叁昧、叁摩缽底之中能夠自由自在地進入、出來,但是卻不隨其業力而轉生,只是隨應其能夠滿足菩提分的程度,憑借其意願之力而生于其中。」
【說 明】「正說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結構。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明地行分」有四部分,即「起厭行分」、「厭行分」、「厭分」、「厭果分」。至于爲何以「厭」爲名,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此地修禅,厭伏煩惱,亦厭于禅,故名『厭地』。設忻大法,亦爲厭故。正住地心,住于八禅,故但名『厭』。」澄觀又說:「謂不樂不染即是『厭』義,其無量神通是厭之果。」可見,此地以「厭」爲地相,其涵義爲:厭惡並去除煩惱,進而對于憑借其去除煩惱的四禅八定也同樣須「厭」。
第二,「起厭行分」的內容是以十種深心進入「厭行」。這十種「深心」是:「清淨心」、「安住心」、「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第叁,「厭行分」也就是第叁地「發光地」的修行內容。關于此部分的層次,據世親《十地經論》卷五的判釋:「『厭行』有叁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叁、修行方便攝行。」「修行護煩惱行」的內容要點爲:「示現雲何觀一切行無常。」「修行護小乘行」的涵義是舍棄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濟度衆生。「修行方便攝行」的主旨爲:以禅觀依次獲得「善巧多聞」、「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無行無生行慧光」、「一切法如實覺」、「無障礙解脫智」等五種智慧,並且以這些智慧攝取救度衆生。其中,「善巧多聞」、「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爲此地所證得,「無行無生行慧光」爲第四地菩薩所證得,「一切法如實覺」爲第八地菩薩所證得,「無障礙解脫智」則爲第十地菩薩所證得。
第四,關于「厭分」的涵義,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五的解釋:「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修行乃得佛法,入禅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于中不染,必定應作故。」「厭分」所證則爲「禅善巧決定觀察智」。關于「厭分」的內容,澄觀又將其科判爲七部分,即「經文七相」。澄觀又將此七方面分爲叁層次:
其一,前四個回答修行方面的問題。「依何修」的答案是依持于正法,「雲何修」的答案是「攝心安住」,「何處修」的答案是「于空閑處」,而「何故修」之「故」是指修行的因緣,其答案是「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
其二,「何時修」與「何所修」屬于「證入」,前者爲入「住此發光地時」,後者爲「四禅八定」。
其叁,「何爲修」是指證入此地的目的,世親的解釋是爲了救度五種衆生。
第五,所謂「厭果」,據澄觀的解釋:「厭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爲『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也就是說,此部分所言的內容是前述「四禅八定」所引發之果。據澄觀的判釋,此部分又分爲叁層次:
第一層次爲「行方便果」。「行方便果」即「四無量行」。「四無量行」,也稱之爲「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衆生樂,名爲「慈無量心」;拔一切衆生苦,名爲「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爲「喜無量心」;對于如上叁心,舍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生無量之福,因此名爲「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因而又名「四梵行」。在此經中,同時包含前述二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解釋說:「四種無量爲四有情:謂緣『求樂衆生』興『慈』,『有苦』興『悲』,『有喜』隨『喜』,『有惑』不染。」最後一句即指「舍無量行」。
第二層次爲「行功用果」。「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薩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之作用,即「五種神通」。此部分經文所列順序與一般經籍所列不同。此經依照「身」、「口」、「意」叁業的順序,將五通排列爲叁層次,即「神足通」屬于「身業」,「天耳通」和「他心通」屬于「口業」,「宿命通」和「天眼通」則屬于「意業」。「五通」的大致內容如後:「身通」即菩薩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間,即便是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的神通之力。「天耳通」是指菩薩在修禅定中所獲得的「天耳」,能夠聽到自地以及下地之天聲、人聲、非人聲與遠近等一切聲音。「他心通」是指菩薩在修習禅定時所獲得的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的神通力。菩薩憑借「天耳通」和「他心通」得以切合衆生的實際而說法。「宿命通」,是指菩薩所具有的能夠隨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種族、壽命、苦樂等的神通之力。「天眼通」是指菩薩以在修習禅定中獲得或者自得的天眼來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處的神通之力。菩薩憑借這兩種神通完全知曉衆生過去與未來所受化及應該受化的行相。
第叁層次即爲「總結」。
(叁)、正說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願力故,得…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