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20

  ..續本文上一頁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悉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①。」

  【章 旨】此「彰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此章進入「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一部分——「調柔行體」的內容。「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本章含有兩層涵義:第一,「見多佛」爲「練行緣」。第二,「能練行」,包含「福行」(即「供養」)、「回向行」以及「修智行」叁方面的內容。

  【注 釋】①此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者,即法性觀,于清淨法中不見增,故不生;煩惱妄想中不見減,故不滅。『因緣而有』,此有二義:一者,成上,由淨法從緣生,故無可增;妄法從緣滅,故無可減。二、約不壞相故,雖體不生滅,不礙生滅。依對治因緣,離煩惱妄想,故滅;轉勝清淨,般若現前,故生。以一切法不生,般若生;故知一切法不滅,妄想滅故。以此該後,則見縛等滅,是不滅之滅也。又以此叁地世間滿故,于禅定中爲此實觀,生起後地無生行慧,亦即善巧決定觀察智也。」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地所證爲「善巧多聞」、「禅善巧決定觀察智」兩種智慧,因此,此句所言觀法性本空,般若智慧現前,爲在第四地證得「無行無生行慧光」打下基礎。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此發光地,憑借願力的緣故,得以觀見很多佛。具體言之,得以觀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此乃至觀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諸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都完全奉獻給佛,也以其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菩薩在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地聽受佛說法,只要一聽之後,便隨即受持,以自己的全力修行;修行至此地的菩薩觀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因緣而有的。」

  「見縛①先滅,一切欲縛②、色縛③、有縛④、無明縛⑤皆轉微薄。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悉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佛子!譬如真金善巧煉治,秤兩不減,轉更明淨⑥。」

  「菩薩亦複如是,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⑦,諧順心、悅美心⑧,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⑨,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⑩,不谄心、不诳心、無險诐心11,皆轉清淨。」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內容——「調柔行體」的第叁部分「所練淨」的內容。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斷除「五住地煩惱」以及「叁不善根」的微細種子,厭離世間勝于前地。

  【注 釋】①見縛 因爲「見惑」能夠纏縛衆生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稱「見惑」爲「見縛」。「見惑」爲「五住地惑」之一。衆生以「我見」爲本而産生種種「見惑」,稱爲「一切見住地惑」,又作「見一處住地惑」。又因「思惑」爲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煩惱,因而稱爲「住地」。此「惑」屬迷「理」之惑,因此它爲「五住地煩惱」之根本。了斷此惑,始易入「見道」。②欲縛 因爲「欲界」的「欲惑」能夠纏縛衆生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稱「欲惑」爲「欲縛」。「欲惑」即「欲愛住地」,爲「五住地惑」之二。「欲」是「欲界」,「愛」是「貪愛」(即「思惑」),此「思惑」本來通于「貪」、「瞋」、「癡」、「慢」四者,但以「貪愛」的潤生之義最強,故舉其以表示「思惑」。「欲愛住地」包括除「見惑」、「無明惑」,且著于外在之「五欲」(「五欲」有兩種涵義,此處是指「色」、「聲」、「香」、「味」、「觸」)之煩惱。又因「思惑」爲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煩惱,因此又稱爲「住地」。③色縛 「色」指「色界」,因爲「色界」的「思惑」能夠纏縛修行者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稱之爲「色縛」,又稱「色愛住地」,爲「五住地惑」之叁。「色愛住地」包括「色界」之中的「無明」、「見惑」,其染著于一己色身的煩惱。又因「思惑」爲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煩惱,因此又稱爲「住地」。④有縛 又作「有愛住地」、「無色愛住地」,指「無色界」之思惑,爲「五住地惑」之四。「無色愛住地」包括「無色界」之中的「無明」、「見惑」,其舍棄遠離色貪而愛著己身之心的煩惱。又因「思惑」爲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煩惱,因此又稱爲「住地」。⑤無明縛 「無明」能夠纏縛修行者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稱其爲「無明縛」,爲「五住地惑」之五。「無明住地」屬「根本」、「枝末煩惱」中之「根本無明」;爲「我執」、「法執」中的「法執」,它爲一切煩惱之所依,爲變易生死之因,因此又稱爲「無明住地」。⑥譬如真金善巧煉治秤兩不減轉更明淨 關于此譬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喻言『秤兩不減』者,厭離世間勝于前地『信』等,入于厭火故,自在不失、減也。」如前所述,「初地」爲「信樂行」,第二「離垢地」爲「戒行」。因此,澄觀所說的「信等」是指第一「歡喜地」、第二「離垢地」。這實際是說,此地盡管與第一地、第二地更加遠離世間,但是,其比之二者殊勝的地方在于,並無失去與減少什麼。⑦忍辱心柔和心 此二心爲十叁心的總句。關于此二心,澄觀解釋說:「一、他加惡辱能忍受故。二、善護他心,謂他人陵我以剛強,我則騁之以柔和故。」這是說,「忍辱心」即忍受他人所加給的汙辱。而「柔和心」則是以柔和之心來回應他人的侮辱。⑧諧順心悅美心 澄觀解釋說,這二心爲「分別善護他心」。「諧順心」的涵義是,針對他人誤以爲菩薩所作而懷疑菩薩、瞋恨菩薩,修行此地的菩薩則顯現爲其同伴而「與之諧和」。「悅美心」的涵義則是以「愛語誨誘」他人。⑨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 關于此叁心,澄觀解釋說:「分別加惡忍受,謂身加惡而不瞋,口毀辱而不動心,嫉害而憂惱不能濁,以萬頃之陂方其量故。」⑩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 據澄觀的解釋,這叁心是說明「諧順心」、「悅美心」與「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等心形成之原因的。澄觀說:「『無高下』者,過去久離憍慢故,不自高舉輕下于彼,由此能柔和護他。後二,即加惡不改之因:一、不望報恩故,益他被辱而忍受。二、受恩常念,小恩大報故,衆生于我有恩,法爾應忍。」11不谄心不诳心無險诐心 據澄觀的解釋:「後叁心顯上二心離障。雖柔順護他而非谄,實爲利益,故不诳心;無隱覆谄佞,故無譣诐。譣诐者,谄佞也。」這是說,這叁心是說明「諧順心」與「悅美心」已經遠離了「煩惱障」。菩薩雖然柔順護持衆生但卻無谄心,因爲菩薩確實是想給予衆生利益的,所以就會無诳騙心;菩薩無隱藏遮蔽的必要,所以,就無有「譣诐心」。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其見惑首先滅除,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等都逐漸地微小薄弱。因爲菩薩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都不積集這些煩惱的緣故,邪貪、邪瞋以及邪癡,都得以除去斷絕,菩薩的所有善根都轉而更加明淨。佛子!這正如將真金善巧煉治,其重量並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加明淨。」

  「菩薩也是如此。菩薩住于此發光地,由于不積集煩惱的緣故,邪貪、邪瞋以及邪癡,都得以除去斷絕,菩薩的所有善根都轉而更加明淨。進入此地的菩薩的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谄心、不诳心、無險诐心,如此等等,都得以清淨。」

  「此菩薩于四攝中,利行①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②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菩薩第叁發光地』。」

  【章 旨】此章爲「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第叁部分——「別地行相」和「結說地相」的內容。在本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四攝法」中,最突出的是「利行攝」。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忍辱波羅蜜多」爲主,因此,進入此地的菩薩也是以「忍辱心」偏勝的。

  【注 釋】①利行 「四攝法」之一。「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都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濟度衆生的目的。②忍波羅蜜 「忍」即「忍辱」,音譯爲「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譯爲「安忍」、「忍」。「忍」有叁層涵義︰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忍受認可諸法無生之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忍辱波羅蜜多」,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證悟真理,心安住于「理」即「實相」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所修行四攝法中,以利行攝居多;十種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居多;其余叁攝以及九種波羅蜜,並非不修行,只是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罷了。」

  「佛子!這就是略說『菩薩第叁發光地』的內容。」

  「菩薩住此地,多作叁十叁天王①,能以方便,令諸衆生舍離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