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P20

  ..续本文上一页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①。」

  【章 旨】此「彰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进入「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一部分——「调柔行体」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含有两层涵义:第一,「见多佛」为「练行缘」。第二,「能练行」,包含「福行」(即「供养」)、「回向行」以及「修智行」三方面的内容。

  【注 释】①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切法不生不灭』者,即法性观,于清净法中不见增,故不生;烦恼妄想中不见减,故不灭。『因缘而有』,此有二义:一者,成上,由净法从缘生,故无可增;妄法从缘灭,故无可减。二、约不坏相故,虽体不生灭,不碍生灭。依对治因缘,离烦恼妄想,故灭;转胜清净,般若现前,故生。以一切法不生,般若生;故知一切法不灭,妄想灭故。以此该后,则见缚等灭,是不灭之灭也。又以此三地世间满故,于禅定中为此实观,生起后地无生行慧,亦即善巧决定观察智也。」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地所证为「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两种智慧,因此,此句所言观法性本空,般若智慧现前,为在第四地证得「无行无生行慧光」打下基础。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此发光地,凭借愿力的缘故,得以观见很多佛。具体言之,得以观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此乃至观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都完全奉献给佛,也以其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地听受佛说法,只要一听之后,便随即受持,以自己的全力修行;修行至此地的菩萨观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因缘而有的。」

  「见缚①先灭,一切欲缚②、色缚③、有缚④、无明缚⑤皆转微薄。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佛子!譬如真金善巧炼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⑥。」

  「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心、柔和心⑦,谐顺心、悦美心⑧,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⑨,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⑩,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11,皆转清净。」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内容——「调柔行体」的第三部分「所练净」的内容。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断除「五住地烦恼」以及「三不善根」的微细种子,厌离世间胜于前地。

  【注 释】①见缚 因为「见惑」能够缠缚众生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称「见惑」为「见缚」。「见惑」为「五住地惑」之一。众生以「我见」为本而产生种种「见惑」,称为「一切见住地惑」,又作「见一处住地惑」。又因「思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烦恼,因而称为「住地」。此「惑」属迷「理」之惑,因此它为「五住地烦恼」之根本。了断此惑,始易入「见道」。②欲缚 因为「欲界」的「欲惑」能够缠缚众生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称「欲惑」为「欲缚」。「欲惑」即「欲爱住地」,为「五住地惑」之二。「欲」是「欲界」,「爱」是「贪爱」(即「思惑」),此「思惑」本来通于「贪」、「瞋」、「痴」、「慢」四者,但以「贪爱」的润生之义最强,故举其以表示「思惑」。「欲爱住地」包括除「见惑」、「无明惑」,且着于外在之「五欲」(「五欲」有两种涵义,此处是指「色」、「声」、「香」、「味」、「触」)之烦恼。又因「思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烦恼,因此又称为「住地」。③色缚 「色」指「色界」,因为「色界」的「思惑」能够缠缚修行者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称之为「色缚」,又称「色爱住地」,为「五住地惑」之三。「色爱住地」包括「色界」之中的「无明」、「见惑」,其染着于一己色身的烦恼。又因「思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烦恼,因此又称为「住地」。④有缚 又作「有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指「无色界」之思惑,为「五住地惑」之四。「无色爱住地」包括「无色界」之中的「无明」、「见惑」,其舍弃远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心的烦恼。又因「思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烦恼,因此又称为「住地」。⑤无明缚 「无明」能够缠缚修行者使其不得自在,因此,称其为「无明缚」,为「五住地惑」之五。「无明住地」属「根本」、「枝末烦恼」中之「根本无明」;为「我执」、「法执」中的「法执」,它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为变易生死之因,因此又称为「无明住地」。⑥譬如真金善巧炼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 关于此譬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喻言『秤两不减』者,厌离世间胜于前地『信』等,入于厌火故,自在不失、减也。」如前所述,「初地」为「信乐行」,第二「离垢地」为「戒行」。因此,澄观所说的「信等」是指第一「欢喜地」、第二「离垢地」。这实际是说,此地尽管与第一地、第二地更加远离世间,但是,其比之二者殊胜的地方在于,并无失去与减少什么。⑦忍辱心柔和心 此二心为十三心的总句。关于此二心,澄观解释说:「一、他加恶辱能忍受故。二、善护他心,谓他人陵我以刚强,我则骋之以柔和故。」这是说,「忍辱心」即忍受他人所加给的污辱。而「柔和心」则是以柔和之心来回应他人的侮辱。⑧谐顺心悦美心 澄观解释说,这二心为「分别善护他心」。「谐顺心」的涵义是,针对他人误以为菩萨所作而怀疑菩萨、瞋恨菩萨,修行此地的菩萨则显现为其同伴而「与之谐和」。「悦美心」的涵义则是以「爱语诲诱」他人。⑨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 关于此三心,澄观解释说:「分别加恶忍受,谓身加恶而不瞋,口毁辱而不动心,嫉害而忧恼不能浊,以万顷之陂方其量故。」⑩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 据澄观的解释,这三心是说明「谐顺心」、「悦美心」与「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等心形成之原因的。澄观说:「『无高下』者,过去久离憍慢故,不自高举轻下于彼,由此能柔和护他。后二,即加恶不改之因:一、不望报恩故,益他被辱而忍受。二、受恩常念,小恩大报故,众生于我有恩,法尔应忍。」11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 据澄观的解释:「后三心显上二心离障。虽柔顺护他而非谄,实为利益,故不诳心;无隐覆谄佞,故无譣诐。譣诐者,谄佞也。」这是说,这三心是说明「谐顺心」与「悦美心」已经远离了「烦恼障」。菩萨虽然柔顺护持众生但却无谄心,因为菩萨确实是想给予众生利益的,所以就会无诳骗心;菩萨无隐藏遮蔽的必要,所以,就无有「譣诐心」。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其见惑首先灭除,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等都逐渐地微小薄弱。因为菩萨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都不积集这些烦恼的缘故,邪贪、邪瞋以及邪痴,都得以除去断绝,菩萨的所有善根都转而更加明净。佛子!这正如将真金善巧炼治,其重量并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明净。」

  「菩萨也是如此。菩萨住于此发光地,由于不积集烦恼的缘故,邪贪、邪瞋以及邪痴,都得以除去断绝,菩萨的所有善根都转而更加明净。进入此地的菩萨的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如此等等,都得以清净。」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①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②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章 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第三部分——「别地行相」和「结说地相」的内容。在本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利行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忍辱波罗蜜多」为主,因此,进入此地的菩萨也是以「忍辱心」偏胜的。

  【注 释】①利行 「四摄法」之一。「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都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济度众生的目的。②忍波罗蜜 「忍」即「忍辱」,音译为「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译为「安忍」、「忍」。「忍」有三层涵义︰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忍受认可诸法无生之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忍辱波罗蜜多」,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即「实相」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所修行四摄法中,以利行摄居多;十种波罗蜜中,『忍辱波罗蜜』居多;其余三摄以及九种波罗蜜,并非不修行,只是谓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罢了。」

  「佛子!这就是略说『菩萨第三发光地』的内容。」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①,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