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 旨】此章起爲「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包含「天王果勝」與「禅定果勝」兩部分內容。「天王果勝」又有兩方面:第一爲「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指經文中的「叁十叁天王」。第二爲「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的「令諸衆生舍離貪欲」等等。
【注 釋】①叁十叁天王 即「忉利天」的音譯,指住在須彌山頂上的「叁十叁天」。帝釋天止住于中央(善見城),其四方各有八天(八城),合計「叁十叁天」。山頂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剛手藥叉于中守護諸天。帝釋天所居住的善見城,城外四面有四苑,乃諸天衆遊戲之處。此天離大海八萬由旬,與上方之夜摩天亦相距也八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百年爲一晝夜,定壽千歲。身長四分之二俱盧舍,衣長二由旬。行欲之相,亦以形交成淫(或說以風爲欲),與人無異,然無諸不淨。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住此地,大多作爲叁十叁天王,能夠以各種方便使衆生舍棄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如此一切諸所作業,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甚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
「菩薩又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甚至爲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若勤行精進,于一念頃,得百千叁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①;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爲眷屬②。」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禅定果勝」的內容。世親將其歸納爲:「菩薩禅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叁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叁昧』,得叁昧自在力故。二者,叁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叁昧力故。」而「叁昧所作勝」則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
【注 釋】①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叁句是說明出家菩薩所得勝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前二句是言「自利」的,第一句「見百千佛」的意思爲「十方各十千他受用身。」第二句的涵義是知曉佛所加持給第叁地菩薩的神力。「能動百佛世界」是言「利他」的,其涵義是:面對對佛教有信仰衆生,可以爲其顯現震動國土的神通。②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爲眷屬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二句是說明自利、利他行爲實現的速疾的。「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爲眷屬」的涵義則是「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這些菩薩在佛法中勤行精進,在一念之間,就獲得百千種叁昧。得以觀見百千的佛,知曉數百千佛的神力,能夠使百千個佛的世界發生震動;這些菩薩甚至能夠示現百千個身體;而每一身都能夠示現百千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章 旨】此章爲「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內證願力,教智自在;又以願力助智,令業用無邊,故稱『願智』。」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數百千』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爲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二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願智果」叁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此地的菩薩所修「四攝法」中,最突出的是「利行攝」。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忍辱波羅蜜多」爲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謂「願智果」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四)、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清淨安住明盛心,厭離無貪無害心①,堅固勇猛廣大心,智者以此入叁地。」
【章 旨】此章之後爲「第叁地」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使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叁地「發光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十八頌分爲五部分。此章一頌頌「起厭行分」,也就是以十種深心進入「厭行」。
【注 釋】①無害心 此即指「不退心」。世親《十地經論》卷五說:「依不舍自乘進行」,爲「不退心」之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則解釋說:「造行進善,若不勝進,則名爲『退』,故異第二。若准《瑜伽》,所修對治,不複退失。故下頌雲『不害』。若失對治,則有害故。」此中,「第二」指第二「離垢地」。《瑜伽》指《瑜伽師地論》。這是說,不舍棄大乘之行即爲「無害心」。
【語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具有清淨心、安住心、明盛心,厭離心、無貪心、無害心,堅固心、勇猛心、廣心、大心,智慧的修行者以此進入第叁地。」
「菩薩住此發光地,觀諸行法苦無常,不淨敗壞速歸滅,無堅無住無來往。觀諸有爲如重病,憂悲苦惱惑所纏,叁毒猛火恒熾然,無始時來不休息。」
「厭離叁有不貪著,專求佛智無異念;難測難思無等倫,無量無邊無逼惱。見佛智已愍衆生,孤獨無依無救護;叁毒熾然常困乏,住諸有獄恒受苦。煩惱纏覆盲無目,志樂下劣喪法寶;隨順生死怖涅槃,我應救彼勤精進。」
【章 旨】從此章開始的十二頌頌「厭行分」。關于「厭行分」的涵義,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解釋:「初入地心,觀修彼行,名『厭行分』。」「厭行分」分叁部分,此章五頌,前二頌頌第一部分「修行護煩惱行」的內容,其要點爲:「示現雲何觀一切行無常。」(世親《十地經論》卷五)後叁頌頌第二部分「修行護小乘行」的內容,其要義爲舍棄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濟度衆生。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進入第叁地之後,即觀一切有爲法是苦的、無常的,是不淨的、敗壞的,最終都會歸于毀滅;有爲法是刹那生滅的,非從前際生的,非向後際去的,非于現在住的。菩薩又觀有爲無常法如同無藥可救的重病一樣,衆生被憂、悲、苦惱等等煩惱所糾纏,衆生的貪、瞋、癡叁毒之火熾然不息,日夜增長,從無始以來從來沒有停息過。」
「菩薩見到有爲法如同幻覺而不真實之後,對于欲有、色有、無色有等叁有産生厭惡遠離之心,專心尋求佛的智慧而無任何其它念頭;菩薩見到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佛的智慧是無等的,佛的利他行是無量的,佛的修行境界是無邊的,佛是無惱的、無憂的。菩薩如此地觀見了如來智慧之後,就對于一切衆生産生哀愍之心。菩薩觀見諸衆生孤獨而沒有依靠,沒有任何救助與保護;菩薩觀見諸衆生的貪、瞋、癡叁毒之火熊熊燃燒,觀見諸衆生常常貧窮困乏,觀見諸衆生被叁有的牢獄所禁閉,承受無量的痛苦。菩薩觀見諸衆生被煩惱稠林一直覆蓋障蔽而盲目,不善于觀察,其志向低下惡劣而喪失了佛法的根本關懷;這些衆生只是隨順生死之流輪回不休,並且畏懼涅槃境界。菩薩如此地觀見衆生界的無量苦惱,發出大精進之心,産生拯救衆生的想法。」
「將求智慧益衆生,思何方便令脫解?不離如來無礙智,彼複無生慧所起。心念此慧從聞得,如是思惟自勤勵,日夜聽習無間然,唯以正法爲尊重。國城財貝諸珍寶,妻子眷屬及王位,菩薩爲法起敬心,如是一切皆能舍。頭目耳鼻舌牙齒,手足骨髓心血肉,此等皆舍未爲難,但以聞法爲最難。設有人來語菩薩:『孰能投身大火聚,我當與汝佛法寶!』聞已投之無怯懼。假使火滿叁千界,身從梵世而投入,爲求法故不爲難,況複人間諸小苦?!從初發意至得佛,其間所有阿鼻①苦,爲聞法故皆能受,何況人中諸苦事?!」
【章 旨】此章七頌頌「厭行分」第叁部分「修行方便攝行」的內容,其主旨爲:以禅觀依次獲得「善巧多聞」、「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無行無生行慧光」、「一切法如實覺」、「無障礙解脫智」等五種智慧,並且以這些智慧攝取救度衆生。其中,「善巧多聞」、「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爲此地所證得,「無行無生行慧光」爲第四地菩薩所證得,「一切法如實覺」爲第八地菩薩所證得,「無障礙解脫智」則爲第十地菩薩所證得。
【注 釋】①阿鼻 即「八熱地獄」之一的「阿鼻地獄」,又作「阿毗地獄」、「阿鼻旨地獄」,意譯爲「無間地獄」。《觀佛叁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說,此地獄位于諸獄之最底層,有七重鐵城、七層鐵網,七重城內有劍林,下有十八鬲,周匝七重皆是刀林,有十八獄卒。「阿鼻地獄」四門于門阃上有八十釜,沸銅湧出,從門漫流。衆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者,命終後墮于此獄。由于在「阿鼻地獄」受苦之衆生皆不堪種種煎熬而痛苦叫喚,因而此處又稱「阿鼻喚地獄」。又因「阿鼻地獄」之猛火燒人,而稱「阿鼻焦熱地獄」。另外,「阿鼻地獄」極廣漠,非凡力所能脫出,其堅固猶如大城堡,故亦稱「阿鼻大城」。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想依持于如來的智慧來救度衆生,便思考用何種方便之法纔能使其解脫?濟度衆生遠離如來所具有的無障礙解脫之智慧;而無障礙解脫智慧的産生,又不能夠遠離無行無生行之智慧光明。菩薩心中知曉,這些智慧都是從聽聞佛說法而來的,如此想著,便勤奮不倦,日夜聽聞修習,從不間斷,並且只以佛的正法爲最尊貴。菩薩如此地勤奮追求佛法,所有珍貴的財寶,包括妻與子、家屬仆役,甚至是王位,都因爲僅僅對于佛法産生崇敬心,因此對于這些都完全能夠舍棄而布施給大衆。菩薩對于自己的頭、目、耳、鼻、舌、牙齒、手足、骨髓、心、血肉,舍棄這些都不算作難事,僅僅是以聽聞佛法爲最難之事。如果有人這樣說:『我有一句佛所說之法,能夠實踐清淨的菩薩行。你現在如果能跳入大火坑,承受極大苦,我就會講給你聽。』菩薩聽到這樣的話語,立刻投身大火堆而無任何畏懼。其實,即便叁千大千世界都充滿大火,尚且想從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爲了求法的緣故,並不將其當作難事,更何況是人間的這點小小的痛苦呢?!菩薩從初發意直到證得佛位,其間所有如同阿鼻地獄般的苦,爲了聽聞佛法的緣故,都能夠承受,何況人間中的這一點點苦事?!」
「聞已如理正思惟,獲得四禅無色定,四等五通次第起,不隨其力而受生。」
【章 旨】此章一頌頌「厭分」及「厭果」的內容。「厭分」所證則爲「禅善巧決定觀察智」,而「不樂不染即是『厭』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六)。所謂「厭果」,即「四禅八定」所引發之果。「厭果」即「四無量行」,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以及「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等「五種神通」。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在聽聞佛說法之後,如理正確思惟,隨即獲得了四禅以及無色定,四無量心以及五種神通次第而起,但是卻不隨其業力而轉生。」
「菩薩住此見多佛,供養聽聞心決定,斷諸邪惑轉清淨,如煉真金體無減。」
「此多作忉利王,化導無量諸天衆,令舍貪心住善道,一向專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進,百千叁昧皆具足,見百千佛相嚴身,若以願力複過是。」
【章 旨】此章叁頌頌「彰顯地果」的內容。其中,第一頌重新闡述的是「調柔果利益勝」內容,第二頌重新闡述的是「攝報果利益勝」內容,第叁頌重新闡述的是「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菩薩住于此地觀見到很多佛,菩薩供養諸佛,聽聞諸佛說法,其心堅定,斷絕了諸煩惱,其心逐漸清淨,如同冶煉真金,其體並沒有減少。」
「菩薩住在此地,大多會作爲忉利天王,化導無量的天衆,使其舍棄貪欲,心住于善道,一心專求佛的功德。」
「佛子住于此地勤奮精進,百千叁昧都完全具足,觀見到百千佛相來莊嚴自己的身體,如果再憑借願力,還要超過這些數量。」
「一切衆生普利益,彼諸菩薩最上行,如是所有第叁地,我依其義已解釋。」
【章 旨】此章爲「重頌分」的最後一頌,金剛藏菩薩結歎自己向會衆所闡述的菩薩第叁地的境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使一切衆生都獲得利益的菩薩的最上等的修行,如此第叁地的境界,我已經依照其義解釋完畢了。」
【說 明】第叁地——「發光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的判釋:「總分叁分:初、贊請分。二、正說分。叁、重頌分。」「第二正說分中,先明地行,後辨地果。前中,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叁、厭分。四、厭果分。」
第二,關于此地名爲「發光」的意義。第叁地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禅波羅蜜多」偏勝,「四禅八定」功德,圓滿清淨。進入第叁地修行的菩薩,因修持佛道,而開發出極明淨的智慧之光,因此,此地稱之爲「發光地」。而依照佛教的思維邏輯,以「能」(即主體)、「所」(即對象)言之,則如澄觀在數家解釋的基礎上的總結:「總有叁義,立發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種淨心爲能發,勝定聞持爲所發光。以安住地竟,方始聞法,修得定故。……二、以聞持爲能發,勝定爲所發。以聞法竟,靜處修行,方發定故。叁、以勝定、總持並爲能發,彼四地證光明相以爲所發。……十淨心唯是能發,證光明相唯是所發,勝定一種通能、所發。是以此地偏得增上心名。」(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
第叁,關于此地「發光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叁「發光地」爲「禅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第叁「發光地」爲「定行」。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叁「發光地」爲「忍度」即「忍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第叁「發光地」爲「寄世間人、天乘」。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