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摄持内意,使心安定。其六,「般若波罗蜜多」,开真实之智慧,晓了诸法实相。其七,「方便波罗蜜多」,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其八,「愿波罗蜜多」,常持愿心,并付诸实现。其九,「力波罗蜜多」,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其十,「智波罗蜜多」,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此句世亲称其为「无障求一切智地」,因为「求诸度无着法故,能除蔽障」。③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 此二句是指「十度」的「施波罗蜜多」或称「檀波罗蜜多」。「谄」,为网取他意而不如实表现自己,特别是指将自己本心隐藏而对他人却故意装出顺从的样子,这种行为与心理作用称之为「谄」。「诳」,「欺诈」之意,具体指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据《成唯识论》卷六载,「诳」即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能障不诳,以邪命为业。此二句是说,以「离求一切智地」去对治「谄」、「诳」,以「如说能行求一切智地」去对治妄语。④常护实语故 此句是指「护求一切智地」,也即「十波罗蜜多」中的「戒波罗蜜多」。「实语」即真实之语,这是以「不妄语」代表各戒条。⑤不污如来家故 此句是指「不污一切智地」,也即「十波罗蜜多」中的「忍波罗蜜多」。挠乱别人是违反佛、菩萨利他精神的,因此说其为「污如来家」。⑥不舍菩萨戒故 「菩萨戒」,是指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世亲说此句为「不舍求一切智地」,属于「十波罗蜜多」中的「精进波罗蜜多」。⑦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 此句是「不动求一切智地」,属于「十波罗蜜多」中的「禅波罗蜜多」。「山王」为山中之王,以之譬喻禅观所具有的一心不乱之功能。⑧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等三句 此三句属于「十波罗蜜多」中的「般若波罗蜜多」,以般若对治「三垢」即「三道障」。此中,第一句为「不舍成就求一切智地」。这是对治离世间而另求涅槃的障「不住道垢」的。如澄观所说:「谓无善巧方便,一向涅槃,现不舍世间治之;一向世间,现成就出世治之。异于凡、小,成不住道。」第二句为「集求一切智地」。这是对治障碍「助道法」生起之垢的方法。第三句为「常求一切智地」,这是对治障碍证道法生起之垢的方法。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此地菩萨寻求一切智地的缘故。此地菩萨寻求如来十力、四无畏等不共佛法的缘故,寻求十波罗蜜多助道法的缘故,寻求远离谄、诳的缘故,寻求只要说出便必定实践的缘故,寻求常常护卫戒律的缘故,不污染如来之家的缘故,不舍弃菩萨戒的缘故,生起一切智之心,使其如同山王一般不动的缘故,不舍弃一切世间之事,成就出世间之道的缘故,积聚三十七助道法而从无满足的缘故,常常寻求最上等的殊胜之道的缘故。」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①,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章 旨】此章为「安住分」的结语,是对上述三十句之归趣的说明。关于其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说:「成就此勤行有四: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信』谓忍受决定,『欲』谓希求趣彼行故。初十句中,前七是『信』,后三是『欲』。次十是精进,对行造修。后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
【注 释】①净治地法 「净」为清净。「治」为对治。「地」为「初地」。合起来言之,其意为对治而使其清净的方法。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成就的如此净治地法,名字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说 明】「说分」的第三部分——「安住分」的内容至此宣说完毕。「安住」也就是「安住」于「善心」。在此部分中,金刚藏菩萨先是概括说明了「安住因」、「安住观」、「安住行」的内容,其次则重点说明了「安住行」的内容。「安住行」即显现「勤修善根」的方法,共有三十句,显出三种成就,即「信心成就」、「修行成就」、「回向成就」。
「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具体指远离怀疑的清净之心。「修行成就」则具体罗列了安住于此地修行能够获得的成就以及修行的次第。「回向」是指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此「回向成就」中,三层涵义较为重要,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二所说:「于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观求?观诸佛力、无畏、不共法故。云何求?求诸波罗蜜无着法故。此三求者,是『家』。依『家』无障求故。」
(二)、校量胜分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①、如是大勇猛②、如是大作用③。」
【章 旨】从此章开始即进入「初地」的第八部分「校量胜分」。据世亲《十地经论》卷三的解释:「云何校量胜?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此部分又包含三部分,即世亲所说的「愿胜」、「修行胜」、「果利益胜」。金刚藏菩萨首先为会众从发大愿的角度宣说十地境界的殊胜,此即为「大愿胜」。此章为为初地菩萨「十大愿」的总体概括,即「大誓愿」、「大勇猛」、「大作用」等「三行」。
【注 释】①能成就如是大誓愿 此句据澄观的解释为「始起要期」,即表明大愿实现的时日。「能成就」是说菩萨所发大愿与凡夫、声闻、缘觉不同,菩萨的大愿一定能够实现,而凡夫、二乘则并非如此。「如是大誓愿」的涵义是「随心求义」。②如是大勇猛 依据澄观的解释,此句为「方便起行」,意思为:「成彼一一愿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这是说,菩萨于十大愿中所作的「行」、「业」(即以各种「方便」法门济度众生)都是勇猛无比的。③如是大作用 依据澄观的解释,此句为「愿遂行成」,即愿望实现而修行得以成就。譬如第一大愿,「谓如供佛愿,便能供故」。也即是说,只有有愿望,随即就能实现。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大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此大誓愿、如此大勇猛、如此大作用。」
「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①;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②;一切劫数,无有休息③。』」
【章 旨】此章则为初地菩萨十大愿的第一愿——「供养愿」的内容」。
【注 释】①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 此四句为十大愿之表述中的第二部分「显愿行相」。此四句有四大要点,即「三大」、「恭敬」、「供养」、「无余」。「三大」如下:其一,「心大」,为「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之义。其二,「供具大」,为「以一切供养之具」之义。其三,「福田大」,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之义。「恭敬」有三方面涵义:其一,给侍恭敬。其二,迎送恭敬。其三,修行恭敬。「供养」也有三方面:其一,衣、食、物等为「利养」。其二,香、花等为「敬养」。其三,守戒、如法修行等为「行供养」。「无余」也包含三义:其一,一切佛无余,是指「行境」,即大愿的对象。其二,一切供养无余。其三,一切恭敬无余。后二为「行体」即大愿的内容。②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此三句又言「三大」:「一、摄功德大,如经『广大如法界』,一切余善根中胜故。二、因大,即『究竟如虚空』,无常爱果,无量因故。三、时大,即『尽未来际』,此因得涅槃常果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第一「大」是说此愿所包含的功能是所有善根中最殊胜的。第二「大」是说此愿之实现所需要的条件是无限的。第三「大」是说,此愿所得之果是超越「无常」等方面的「常」、「乐」、「我」、「净」之涅槃。③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此句为此十大愿表述中的第四部分「明愿分齐」,再次强调这一大愿与一般的愿望的区别。也就是,初地菩萨所发的十大愿是菩萨须无穷无尽地去修行,而无有任何尽头。综合而言,如世亲所说:「此初愿中有六种『大』,名为『大愿』」。这六种为「福田大」、「供事大」、「心大」、「摄功德大」、「因大」、「时大」。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大众说:「菩萨发誓愿:『生起广大清净的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使其无有剩余;其誓愿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尽穷未来之际;在一切劫数量的时间中,从来没有休息之时。』」
「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①;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章 旨】此章为初地菩萨十大愿的第二愿——「受持愿」的内容。「受持愿」,又名「护法愿」。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说,此大愿有三种成就:「一者,于诸佛所说修多罗等阿含次第,令*轮不断成就故。二者,证三种正觉,得证成就故。三者,修行乃至如实修行,正觉成就故。」
【注 释】①愿受一切佛*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等四句 这四句是属于「受持愿」之「显愿行相」部分,此四句都通「自利」、「利他」两方面。从「能受」即「主体」的角度言之,「受」为「受领」,「摄」为「摄属」。而从「所受」即对象的角度言之,此四句的内容依次为:「初、教。次、果。三、行。四、理。」而四句中所用的「受」、「摄」、「护」、「持」等语词,「文虽互举,义实互通。」至于「护一切诸佛教」而判为「行」的原因是,「修行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即摄护自行,救济于他」(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此外,「诸佛教」中的「佛教」不同于现代宗教学的称呼,此经中的「佛教」就是「佛的教法」或「佛陀所说的宗教」。经中也有「诸佛教法」的说法,与此大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大众说:…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