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攝持內意,使心安定。其六,「般若波羅蜜多」,開真實之智慧,曉了諸法實相。其七,「方便波羅蜜多」,以種種間接方法,啓發其智慧。其八,「願波羅蜜多」,常持願心,並付諸實現。其九,「力波羅蜜多」,培養實踐善行,判別真僞之能力。其十,「智波羅蜜多」,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此句世親稱其爲「無障求一切智地」,因爲「求諸度無著法故,能除蔽障」。③離諸谄诳故如說能行故 此二句是指「十度」的「施波羅蜜多」或稱「檀波羅蜜多」。「谄」,爲網取他意而不如實表現自己,特別是指將自己本心隱藏而對他人卻故意裝出順從的樣子,這種行爲與心理作用稱之爲「谄」。「诳」,「欺詐」之意,具體指以種種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據《成唯識論》卷六載,「诳」即爲得利養而現矯德,以詭詐爲性,能障不诳,以邪命爲業。此二句是說,以「離求一切智地」去對治「谄」、「诳」,以「如說能行求一切智地」去對治妄語。④常護實語故 此句是指「護求一切智地」,也即「十波羅蜜多」中的「戒波羅蜜多」。「實語」即真實之語,這是以「不妄語」代表各戒條。⑤不汙如來家故 此句是指「不汙一切智地」,也即「十波羅蜜多」中的「忍波羅蜜多」。撓亂別人是違反佛、菩薩利他精神的,因此說其爲「汙如來家」。⑥不舍菩薩戒故 「菩薩戒」,是指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菩薩戒」的內容爲「叁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叁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衆生」等叁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爲禁戒以持守之。世親說此句爲「不舍求一切智地」,屬于「十波羅蜜多」中的「精進波羅蜜多」。⑦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 此句是「不動求一切智地」,屬于「十波羅蜜多」中的「禅波羅蜜多」。「山王」爲山中之王,以之譬喻禅觀所具有的一心不亂之功能。⑧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等叁句 此叁句屬于「十波羅蜜多」中的「般若波羅蜜多」,以般若對治「叁垢」即「叁道障」。此中,第一句爲「不舍成就求一切智地」。這是對治離世間而另求涅槃的障「不住道垢」的。如澄觀所說:「謂無善巧方便,一向涅槃,現不舍世間治之;一向世間,現成就出世治之。異于凡、小,成不住道。」第二句爲「集求一切智地」。這是對治障礙「助道法」生起之垢的方法。第叁句爲「常求一切智地」,這是對治障礙證道法生起之垢的方法。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此地菩薩尋求一切智地的緣故。此地菩薩尋求如來十力、四無畏等不共佛法的緣故,尋求十波羅蜜多助道法的緣故,尋求遠離谄、诳的緣故,尋求只要說出便必定實踐的緣故,尋求常常護衛戒律的緣故,不汙染如來之家的緣故,不舍棄菩薩戒的緣故,生起一切智之心,使其如同山王一般不動的緣故,不舍棄一切世間之事,成就出世間之道的緣故,積聚叁十七助道法而從無滿足的緣故,常常尋求最上等的殊勝之道的緣故。」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①,名爲『安住菩薩歡喜地』。」
【章 旨】此章爲「安住分」的結語,是對上述叁十句之歸趣的說明。關于其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說:「成就此勤行有四:一、信。二、欲。叁、精進。四、方便。『信』謂忍受決定,『欲』謂希求趣彼行故。初十句中,前七是『信』,後叁是『欲』。次十是精進,對行造修。後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
【注 釋】①淨治地法 「淨」爲清淨。「治」爲對治。「地」爲「初地」。合起來言之,其意爲對治而使其清淨的方法。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成就的如此淨治地法,名字爲『安住菩薩歡喜地』。」
【說 明】「說分」的第叁部分——「安住分」的內容至此宣說完畢。「安住」也就是「安住」于「善心」。在此部分中,金剛藏菩薩先是概括說明了「安住因」、「安住觀」、「安住行」的內容,其次則重點說明了「安住行」的內容。「安住行」即顯現「勤修善根」的方法,共有叁十句,顯出叁種成就,即「信心成就」、「修行成就」、「回向成就」。
「信心」,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具體指遠離懷疑的清淨之心。「修行成就」則具體羅列了安住于此地修行能夠獲得的成就以及修行的次第。「回向」是指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此「回向成就」中,叁層涵義較爲重要,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二所說:「于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叁求者,是『家』。依『家』無障求故。」
(二)、校量勝分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①、如是大勇猛②、如是大作用③。」
【章 旨】從此章開始即進入「初地」的第八部分「校量勝分」。據世親《十地經論》卷叁的解釋:「雲何校量勝?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此部分又包含叁部分,即世親所說的「願勝」、「修行勝」、「果利益勝」。金剛藏菩薩首先爲會衆從發大願的角度宣說十地境界的殊勝,此即爲「大願勝」。此章爲爲初地菩薩「十大願」的總體概括,即「大誓願」、「大勇猛」、「大作用」等「叁行」。
【注 釋】①能成就如是大誓願 此句據澄觀的解釋爲「始起要期」,即表明大願實現的時日。「能成就」是說菩薩所發大願與凡夫、聲聞、緣覺不同,菩薩的大願一定能夠實現,而凡夫、二乘則並非如此。「如是大誓願」的涵義是「隨心求義」。②如是大勇猛 依據澄觀的解釋,此句爲「方便起行」,意思爲:「成彼一一願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這是說,菩薩于十大願中所作的「行」、「業」(即以各種「方便」法門濟度衆生)都是勇猛無比的。③如是大作用 依據澄觀的解釋,此句爲「願遂行成」,即願望實現而修行得以成就。譬如第一大願,「謂如供佛願,便能供故」。也即是說,只有有願望,隨即就能實現。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大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此大誓願、如此大勇猛、如此大作用。」
「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余①;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②;一切劫數,無有休息③。』」
【章 旨】此章則爲初地菩薩十大願的第一願——「供養願」的內容」。
【注 釋】①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余 此四句爲十大願之表述中的第二部分「顯願行相」。此四句有四大要點,即「叁大」、「恭敬」、「供養」、「無余」。「叁大」如下:其一,「心大」,爲「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之義。其二,「供具大」,爲「以一切供養之具」之義。其叁,「福田大」,爲「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之義。「恭敬」有叁方面涵義:其一,給侍恭敬。其二,迎送恭敬。其叁,修行恭敬。「供養」也有叁方面:其一,衣、食、物等爲「利養」。其二,香、花等爲「敬養」。其叁,守戒、如法修行等爲「行供養」。「無余」也包含叁義:其一,一切佛無余,是指「行境」,即大願的對象。其二,一切供養無余。其叁,一切恭敬無余。後二爲「行體」即大願的內容。②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此叁句又言「叁大」:「一、攝功德大,如經『廣大如法界』,一切余善根中勝故。二、因大,即『究竟如虛空』,無常愛果,無量因故。叁、時大,即『盡未來際』,此因得涅槃常果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第一「大」是說此願所包含的功能是所有善根中最殊勝的。第二「大」是說此願之實現所需要的條件是無限的。第叁「大」是說,此願所得之果是超越「無常」等方面的「常」、「樂」、「我」、「淨」之涅槃。③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此句爲此十大願表述中的第四部分「明願分齊」,再次強調這一大願與一般的願望的區別。也就是,初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是菩薩須無窮無盡地去修行,而無有任何盡頭。綜合而言,如世親所說:「此初願中有六種『大』,名爲『大願』」。這六種爲「福田大」、「供事大」、「心大」、「攝功德大」、「因大」、「時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大衆說:「菩薩發誓願:『生起廣大清淨的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使其無有剩余;其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盡窮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①;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爲初地菩薩十大願的第二願——「受持願」的內容。「受持願」,又名「護法願」。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說,此大願有叁種成就:「一者,于諸佛所說修多羅等阿含次第,令*輪不斷成就故。二者,證叁種正覺,得證成就故。叁者,修行乃至如實修行,正覺成就故。」
【注 釋】①願受一切佛*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等四句 這四句是屬于「受持願」之「顯願行相」部分,此四句都通「自利」、「利他」兩方面。從「能受」即「主體」的角度言之,「受」爲「受領」,「攝」爲「攝屬」。而從「所受」即對象的角度言之,此四句的內容依次爲:「初、教。次、果。叁、行。四、理。」而四句中所用的「受」、「攝」、「護」、「持」等語詞,「文雖互舉,義實互通。」至于「護一切諸佛教」而判爲「行」的原因是,「修行法,于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即攝護自行,救濟于他」(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此外,「諸佛教」中的「佛教」不同于現代宗教學的稱呼,此經中的「佛教」就是「佛的教法」或「佛陀所說的宗教」。經中也有「諸佛教法」的說法,與此大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大衆說:…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