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又發大誓願:『希望受一切佛之*輪,希望攝一切佛之菩提,希望護衛一切諸佛的教誨,希望任持一切諸佛之法;菩薩的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窮盡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于世,從兜率天宮沒①、入胎②、住胎③、初生④、出家⑤、成道⑥、說法⑦、示現涅槃⑧,皆悉往詣,親近供養,爲衆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處一時而轉;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內容爲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的第叁「轉*輪願」。「轉*輪願」也叫「攝法上首願」,也就是希望當所有佛出現于世之時,菩薩都能夠前去親近,作爲上首弟子,聽佛轉*輪說法。
【注 釋】①兜率天宮沒 又作「降兜率相」,這是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中的「八相成道」之一。佛教典籍記載說: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觀此閻浮提內迦毗羅國,爲往古諸佛出興之所在,爾時菩薩即現五種瑞相:其一,放大光明;其二,大地震動;其叁,諸魔宮殿隱蔽不現;其四,日、月、星辰無複光明;其五,天、龍等衆悉皆驚怖。現此瑞相之後,菩薩于是下生。這一過程,就稱之爲「降兜率相」。②入胎 又作「托胎相」,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一。關于佛陀受胎,佛教典籍均認爲:佛陀本是兜率天之中的菩薩,從空中乘六牙白象進入摩耶夫人之腹。在受胎這天,摩耶夫人征得淨飯王同意,登上宮殿頂樓受戒七夜。摩耶夫人在睡眠中,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進入自己腹中。③住胎 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一,是指在母胎行、住、坐、臥,並且一日六時爲諸天說法。④初生 又作「降生相」,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一。關于佛誕生之時的情景,佛教典籍記載說:四月八日,摩耶夫人在岚毗尼園,手攀無憂樹枝,菩薩漸漸從右脅出,于是樹下生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處于花上,周行七步,舉右手而言:「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爾時難陀、跋難陀龍王于空中降溫、涼二水,灌太子身,時其身呈黃金色,具「叁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這一過程,稱之爲「降生相」。⑤出家 又作「出家相」,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一。關于悉達多太子出家的因緣,佛教記載說:太子年至十九歲時,出遊四門,見生、老、病、死之相,厭世無常,心思出家,前往王宮請求父王,希望父王允許其出家,父王不許。在二月七日,太子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太子于後夜乘馬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須發,顯現出家之相。⑥成道 又作「成道相」,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一。佛教典籍記載:菩薩放出大光明,隨即入定,完全知曉其過去所造的善惡、死此生彼之事。于是,于臘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道,成最正覺。⑦說法 又作「說法相」、「轉*輪相」,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一。佛教典籍記載說:菩薩成道之後,便欲說法度諸衆生,是時梵王正好請佛說法。佛隨即前往鹿野苑中,先爲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輪,及說大小乘種種教法。關于釋迦牟尼佛成道後首批度化的五位比丘,他們的名字各經記載不一,較常見的五位比丘之名是: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拘利。⑧示現涅槃 即「涅槃相」,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一。佛陀四十五年間說法教化衆生,化緣既盡,于中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邊沙羅雙樹間,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畢,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從第四禅定起,乃入滅。當時,四邊雙樹開白花,如白鶴群居,即以轉輪聖王之荼毗式,移置金棺,諸力士族人奉金棺至荼毗所。七日後,積大栴檀,投香燭欲焚之,而火不燃。再經七日,皆悉焚盡。諸王分取舍利,各起塔供養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又發大誓願:『希望在一切世界,佛都出現于世,從兜率天宮降、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出涅槃相等八相成道。這時,我都能夠前往,親近諸佛,供養諸佛,並且作爲會衆的上首,接受並且修行正法,在一切處一切時間中修行改變自己;菩薩的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窮盡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①、同相、異相②、成相、壞相③,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內容爲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的第四「修行二利願」。「修行二利願」也叫「心得增長願」。「二利」即「自行」、「化他」。合此二義,此願的涵義就是,入地後的菩薩,自行清淨行,教化一切衆生,使其受行心增長。
【注 釋】①總相別相 總括全體之狀態者,稱爲「總相」;僅指個別、特殊之狀態者,稱爲「別相」。例如,「無常」、「無我」等相共通于一切有爲法,稱爲「總相」;水之濕相即爲「別相」。「總相」即是事物的本質,「別相」是指事物個別存在的相狀。華嚴宗據此經文主張「六相圓融」。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說:「總相者,一含多德故;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別依止總,滿彼總故。」在華嚴宗人看來,並無離開別相而獨立存在「總相」,而「別相」則含有「總相」及其它特質。②同相異相 即多德相互和合成一法,而互不相違背,名爲「同相」;如眼、耳等各具其特性,而各有其不同之作用,但同心協力分別作用而互不妨礙。一切諸法各各相異之狀態,名爲「異相」。如瓦、石、柱、椽、梁等形狀各異,爲「異相」;又瓦、石、柱、椽、梁等和合成屋舍,乃合力而不相背,故稱「同相」。③成相壞相 由諸緣而成一緣起之法,名爲「成相」;譬如屋舍,由椽瓦等而成。諸根各自住于本法而不移動,則總相不成,呈現出「壞相」;如眼、耳等諸根各住自位而各自爲用,則不成爲一體。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又發大誓願:『希望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毀壞,也不混雜,攝十波羅蜜多,淨治諸地的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都能夠如實地宣說,教化一切,使其接受並修行,使其心得到增長;菩薩的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窮盡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一切衆生界有色①、無色②、有想③、無想④、非有想非無想⑤、卵生⑥、胎生⑦、濕生⑧、化生⑨,叁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處,名色⑩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內容爲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的第五「成熟衆生願」。「成熟衆生願」也叫「教化衆生願」,入地的菩薩希望教化一切種類的所有衆生,使其安住于佛道。
【注 釋】①有色 指「欲界」與「色界」中具有色身的衆生。②無色 指「無色界」的衆生。此界無一可爲色法之物質,亦無身體,無宮殿,僅僅存有「識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因此就叫「無色界」。③有想 指具有感覺、認識、意志、思考等意識作用的有情衆生。④無想 指全無想念等作用的衆生。⑤非有想非無想 指「無色界」之第四處「有頂天」的生命存在。生于此處的衆生沒有如同下地衆生所具有的粗想煩惱,因此既是「非有想」又是「非想」。⑥卵生 指由卵殻出生的衆生,如鵝、孔雀、雞、蛇、魚、蟻等。⑦胎生 又作「腹生」,指從母胎而出生者,如人、象、馬、牛、豬、羊、驢等。⑧濕生 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指由糞聚、注道、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産生的生命,如飛蛾、蚊蚰、蠓蚋、麻生蟲等。⑨化生 指無所依托、忽然而有的生命,如諸天、地獄、「中有」(中陰身)之有情,都是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⑩名色 有二種有較大差別的說法,其一爲「五蘊」的總名,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爲「名」,「色蘊」爲「色」。「受」、「想」、「行」、「識」四蘊是心識的作用,只有「名」而無實體,所以叫做「名」。而「色蘊」則是由一些極微物質所構成,是有質礙的物體,所以叫做「色」。其二是指十二因緣中的「名色」,即人在母胎中漸漸生長,「五蘊」完具的時候,叫做「名色支」。此處大概是指前一種涵義。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說:「『名色所攝』是自體差別,有體唯『名』,謂無色界,彼處有色非業果故。有體唯『色』,謂無想天,彼所有想不可知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又發大誓願:『希望一切衆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被叁界所系縛,進入六道一切衆生的所在,一切具有名、色的衆生,如此等等類別的衆生,我都加以教化,使其進入佛法,使其永遠斷絕一切世間趣,使其安住于一切智智之道;菩薩的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窮盡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①,粗細②、亂住、倒住、正住③,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④,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了,現前知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內容爲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的第六「承事願」。「承事願」,是指希望前往諸佛國土,常常拜見諸佛,一直恭敬地聽聞並且接受佛所說的正法。
【注 釋】①廣大無量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是廣大無量的。佛教有「叁千大千世界」的說法:一世界之中央,有須彌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鐵圍山圍繞之,這就叫「一…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