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就叫「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就叫「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就叫「大千世界」。②粗細 關于此句,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解釋說:「『細』者,隨何等世界意識身故。『粗』者,隨何等世界意色身故。」此中的「粗細」與上文所言「衆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關連。世親的意思爲,「粗」是指叁界中的「意色身」,「細」是指叁界中的「意識身」。③亂住倒住正住 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解釋說:「『亂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接續其意,解釋說:「『亂』則不依行伍,『倒』即覆剎,『正』即仰剎。」「亂住」世間爲住處混亂。其他引文易懂。④帝網差別 「帝網」,又作「天帝網」、「因陀羅網」,爲帝釋天之寶網,乃莊嚴帝釋天宮殿之網。網之一一結皆附寶珠,其數無量,一一寶珠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重重影現,互顯互隱,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的「一」與「多」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之義。依「土」而言,稱爲「因陀羅網土」。此中所說的「帝網差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爲:「即真實義相,土土同體,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如彼帝珠,故名『真實』。」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又發大誓願:『希望一切廣大無量的世界,粗細、亂住、倒住、正住的衆生,若入、若行、若去,如帝釋天宮之網交相輝映,十方無量種種不同,以智慧能夠明了世界的真實相狀,其他一切相狀,可以通過現前的知見去辨別;菩薩的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窮盡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衆具以爲莊嚴①;離一切煩惱②,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衆生充滿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衆生心而爲示現,皆令歡喜;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內容爲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的第七「淨土願」。「淨土願」是希望一切國土清淨的意思。如世親所解釋,文中順次表達了七種清淨:其一爲「同體淨」,其二爲「自在淨」,其叁爲「莊嚴淨」,其四爲「受用淨」,其五爲「住處衆生淨」,其六爲「因淨」,其七爲「果淨」。
【注 釋】①光明衆具以爲莊嚴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此句爲「『光明衆具以爲莊嚴』者,名『莊嚴淨』,即相淨也。」以「光明」比喻清淨,「莊嚴」爲嚴飾布列之意。這是說,一切衆生世界都清淨莊嚴。②煩惱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能擾亂衆生身心,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惑」,叫做「煩惱」。「煩惱」之種類甚多,大別有迷理與迷事二種。迷理即「見惑」,指迷于「四谛」之理,爲「見道位」所斷之煩惱;迷事即「修惑」、「思惑」,指迷于物之事相,爲境界所逼的煩惱,爲「修道位」所斷。「見惑」、「修惑」中又總有「貪」、「瞋」、「癡」、「慢」、「疑」、「見」六種,爲諸惑之根本,故稱「根本煩惱」,或稱「六隨眠」。此中,又開「見」爲「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稱爲「五利使」;相對于前者,「貪」等其他五種則稱「五鈍使」。此「十使」即稱爲「十根本煩惱」、「十隨眠」。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又發大願:『希望一切國土進入一國土,一國土進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完全清淨;一切衆生世界都清淨莊嚴;遠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的衆生充滿一切國土;完全進入廣大諸佛的境界;能夠隨衆生心而爲其示現不同的身相,都能夠使其歡喜;菩薩的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窮盡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①;無有怨、嫉②,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③;常共集會,不相舍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④;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⑤;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衆會;普入一切生處⑥;成就不思議大乘⑦,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內容爲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的第八「不離願」。關于「不離願」,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願于一切生處,恒不離佛、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所謂「同意行」是說與佛、菩薩具有完全一致的心意活動。
【注 釋】①一切菩薩同一志行 所有菩薩的志向都是一致的,向往成就一乘佛果,其心行、修行也是相通的。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說,此處所言的「菩薩行有十種:一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二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叁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舍離故。四者,隨意能現佛身故。五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六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七者,悉能遊行一切世界故。八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九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十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②嫉 「心所法」之一,指對于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悅之精神作用。③一切菩薩平等一緣 此句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爲:「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澄觀解釋說:「謂忘緣照境,不由他教。」即完全平等地反應外法、外境。④種種佛身 「佛身」本指佛的肉身,也指佛所具有的種種理想的德性。關于佛身,有不同說法,主要有:其一,「二身」說。如「法身」與「生身」、「法身」與「色身」、「法性身」與「父母生身」。「法身」,在大乘佛教則與「法性」同義,故又名「法性身」。「生身」則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生有死。其二,「法身」、「報身」、「應身」的「叁身」說。「法身」指法性;「報身」指證悟後,身體上所具的「叁十二相」等特征,是修行的結果。「應身」是指佛爲教化衆生而化現的佛身。其叁,「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的「叁身」說。「自性身」指「法身」,「受用身」指享受證得法性之喜的狀態;「變化身」即「化身」,是爲教化菩薩與凡夫而化現的。其四,「法身」、「應身」、「化身」的叁身說:這是將「法身」、「報身」、「應身」叁身中的「法身」、「報身」視爲「法身」,而將「應身」二分爲「應身」與「化身」。這種情形下的「應身」是曆史上的釋尊,「化身」是爲教化衆生而出現的。⑤如意神通 即「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證通」、「心如意通」、「如意通」、「身通」,即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據《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所載,「神足通」有叁種:其一,可以隨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飛行);其二,可以隨意改變相狀之轉變(變化);其叁,可以隨意轉變外界對境(六境)之聖如意(隨意自在)。其中,第叁種爲佛所獨具。⑥一切生處 即所有衆生存在的地方,即六道衆生所生存的叁千大千世界。⑦大乘 梵語爲「摩诃衍」,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乘」,即交通工具之意,是指能將衆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在印度,西元一、二世紀,大乘佛教興起後,大乘佛教徒將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貶稱爲「小乘」,而以自己的宗派爲最殊勝。關于二者的區別,《菩薩善戒經》卷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一都曾列舉七項,世親的《攝大乘論釋》卷六也列舉出十一種理由。現代學者一般認爲,其主要區別在于:小乘視釋迦爲教主,大乘則提倡叁世十方有無數佛。小乘僅否定人我之實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實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脫爲主要目標,因此爲自調自度的聲聞、緣覺之道,大乘認爲涅槃有積極之意義,乃自利、利他,兩面兼顧之菩薩道。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又發大願:『希望與一切菩薩具有相同的志向和修行;無有怨、嫉等心理活動,聚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觀;常常在一起集會,不相舍棄遠離;能夠隨衆生之意而顯現出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曉一切如來境界的威力與智慧;獲得不退轉的如意神通;在一切世界遊行;現形于一切衆會;完全進入一切衆生生存之處;成就不思議的大乘佛法,修習菩薩行;菩薩的誓願廣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虛空,窮盡未來之際;在一切劫數量的時間中,從來沒有休息之時。」
「又發大願:『願乘不退輪①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②,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③身,得如如意寶④身,修行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內容爲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的第九「利益願」。關于「利益願」,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利益願,願于一切時,恒作利益衆生事,無有空過故。」
【注 釋】①不退輪 即不可退轉的的*輪。②唐捐 白白浪費。《玄應音義》說:「唐,徒也。徒,空也。《說文》,捐,棄也。」③大藥王樹 即「珊陀那樹」,爲印度神話中之藥樹名,意譯作「續斷」、「和合」。該木之樹皮可作愈瘡之用,或使斷傷接合,故稱「珊陀那」。據《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的解釋:「刪陀那,大藥王樹者,此雲『續斷藥』,謂此樹藥能令所傷骨肉等皆得後續故。」④如意寶 即「如意珠」、「如意寶珠」、「摩尼寶珠」。據說此珠能夠隨衆生之意願,變現出種種珍寶;此病也有除病、去苦的功能。關于此寶珠之出處,說法不一,有說出自龍王的,有說出自摩竭魚之腦中…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