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就叫「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就叫「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就叫「大千世界」。②粗细 关于此句,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解释说:「『细』者,随何等世界意识身故。『粗』者,随何等世界意色身故。」此中的「粗细」与上文所言「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有关连。世亲的意思为,「粗」是指三界中的「意色身」,「细」是指三界中的「意识身」。③乱住倒住正住 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解释说:「『乱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接续其意,解释说:「『乱』则不依行伍,『倒』即覆剎,『正』即仰剎。」「乱住」世间为住处混乱。其他引文易懂。④帝网差别 「帝网」,又作「天帝网」、「因陀罗网」,为帝释天之宝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的「一」与「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依「土」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土」。此中所说的「帝网差别」,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为:「即真实义相,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如彼帝珠,故名『真实』。」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又发大誓愿:『希望一切广大无量的世界,粗细、乱住、倒住、正住的众生,若入、若行、若去,如帝释天宫之网交相辉映,十方无量种种不同,以智慧能够明了世界的真实相状,其他一切相状,可以通过现前的知见去辨别;菩萨的誓愿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穷尽未来之际;在一切劫数量的时间中,从来没有休息之时。』」
「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①;离一切烦恼②,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内容为初地菩萨所发十大愿的第七「净土愿」。「净土愿」是希望一切国土清净的意思。如世亲所解释,文中顺次表达了七种清净:其一为「同体净」,其二为「自在净」,其三为「庄严净」,其四为「受用净」,其五为「住处众生净」,其六为「因净」,其七为「果净」。
【注 释】①光明众具以为庄严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此句为「『光明众具以为庄严』者,名『庄严净』,即相净也。」以「光明」比喻清净,「庄严」为严饰布列之意。这是说,一切众生世界都清净庄严。②烦恼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烦恼」之种类甚多,大别有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见惑」,指迷于「四谛」之理,为「见道位」所断之烦恼;迷事即「修惑」、「思惑」,指迷于物之事相,为境界所逼的烦恼,为「修道位」所断。「见惑」、「修惑」中又总有「贪」、「瞋」、「痴」、「慢」、「疑」、「见」六种,为诸惑之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此中,又开「见」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相对于前者,「贪」等其他五种则称「五钝使」。此「十使」即称为「十根本烦恼」、「十随眠」。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又发大愿:『希望一切国土进入一国土,一国土进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完全清净;一切众生世界都清净庄严;远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的众生充满一切国土;完全进入广大诸佛的境界;能够随众生心而为其示现不同的身相,都能够使其欢喜;菩萨的誓愿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穷尽未来之际;在一切劫数量的时间中,从来没有休息之时。』」
「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①;无有怨、嫉②,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③;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④;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⑤;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⑥;成就不思议大乘⑦,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内容为初地菩萨所发十大愿的第八「不离愿」。关于「不离愿」,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所谓「同意行」是说与佛、菩萨具有完全一致的心意活动。
【注 释】①一切菩萨同一志行 所有菩萨的志向都是一致的,向往成就一乘佛果,其心行、修行也是相通的。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说,此处所言的「菩萨行有十种:一者,共集善根无怨嫉故。二者,一切菩萨平等一观故。三者,常亲近诸佛、菩萨不舍离故。四者,随意能现佛身故。五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诸佛神力、智力故。六者,得不退随意神通故。七者,悉能游行一切世界故。八者,一切佛会皆现身相故。九者,一切生处普生其中故。十者,成就不可思议大乘故,具足行菩萨行故。」②嫉 「心所法」之一,指对于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悦之精神作用。③一切菩萨平等一缘 此句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为:「一切菩萨平等一观故。」澄观解释说:「谓忘缘照境,不由他教。」即完全平等地反应外法、外境。④种种佛身 「佛身」本指佛的肉身,也指佛所具有的种种理想的德性。关于佛身,有不同说法,主要有:其一,「二身」说。如「法身」与「生身」、「法身」与「色身」、「法性身」与「父母生身」。「法身」,在大乘佛教则与「法性」同义,故又名「法性身」。「生身」则指佛的父母所生身,有生有死。其二,「法身」、「报身」、「应身」的「三身」说。「法身」指法性;「报身」指证悟后,身体上所具的「三十二相」等特征,是修行的结果。「应身」是指佛为教化众生而化现的佛身。其三,「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的「三身」说。「自性身」指「法身」,「受用身」指享受证得法性之喜的状态;「变化身」即「化身」,是为教化菩萨与凡夫而化现的。其四,「法身」、「应身」、「化身」的三身说:这是将「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法身」、「报身」视为「法身」,而将「应身」二分为「应身」与「化身」。这种情形下的「应身」是历史上的释尊,「化身」是为教化众生而出现的。⑤如意神通 即「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证通」、「心如意通」、「如意通」、「身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据《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所载,「神足通」有三种:其一,可以随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飞行);其二,可以随意改变相状之转变(变化);其三,可以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之圣如意(随意自在)。其中,第三种为佛所独具。⑥一切生处 即所有众生存在的地方,即六道众生所生存的三千大千世界。⑦大乘 梵语为「摩诃衍」,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乘」,即交通工具之意,是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在印度,西元一、二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佛教徒将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而以自己的宗派为最殊胜。关于二者的区别,《菩萨善戒经》卷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都曾列举七项,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卷六也列举出十一种理由。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因此为自调自度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又发大愿:『希望与一切菩萨具有相同的志向和修行;无有怨、嫉等心理活动,聚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观;常常在一起集会,不相舍弃远离;能够随众生之意而显现出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晓一切如来境界的威力与智慧;获得不退转的如意神通;在一切世界游行;现形于一切众会;完全进入一切众生生存之处;成就不思议的大乘佛法,修习菩萨行;菩萨的誓愿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穷尽未来之际;在一切劫数量的时间中,从来没有休息之时。」
「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①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②,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纔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③身,得如如意宝④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内容为初地菩萨所发十大愿的第九「利益愿」。关于「利益愿」,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利益愿,愿于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无有空过故。」
【注 释】①不退轮 即不可退转的的*轮。②唐捐 白白浪费。《玄应音义》说:「唐,徒也。徒,空也。《说文》,捐,弃也。」③大药王树 即「珊陀那树」,为印度神话中之药树名,意译作「续断」、「和合」。该木之树皮可作愈疮之用,或使断伤接合,故称「珊陀那」。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十的解释:「删陀那,大药王树者,此云『续断药』,谓此树药能令所伤骨肉等皆得后续故。」④如意宝 即「如意珠」、「如意宝珠」、「摩尼宝珠」。据说此珠能够随众生之意愿,变现出种种珍宝;此病也有除病、去苦的功能。关于此宝珠之出处,说法不一,有说出自龙王的,有说出自摩竭鱼之脑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