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P18

  ..续本文上一页,也有说为佛舍利所变成。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之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又发大誓愿:『希望乘坐不退转之轮修行菩萨行,身、语、意三业全部不浪费,只要身有动则一定不离佛法,只要听闻音声就获得真实智慧,纔产生清净信仰就永远断绝烦恼;获得如同大药王树一样的身体,获得如同如意宝一样的身体,修行一切菩萨行;菩萨的誓愿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穷尽未来之际;在一切劫数量的时间中,从来没有休息之时。』」

  「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轮、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①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②、神足通、幻通③自在变化④充满一切法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章 旨】此章的内容为初地菩萨所发十大愿的第十「成正觉愿」。关于「成正觉愿」,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为:「第十,成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时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

  【注 释】①三菩提 「三菩提」也指「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等两种说法。然而,从上下文观之,此处的「三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菩提」意译为「妙智」,指能断除世间烦恼、证成道果之智慧。佛之菩提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无上菩提」。②法智通 关于「法智通」,八十卷《华严经》第二十六〈十通品〉说:「以一切法智通,知一切法,无有名字,无有种性,无来无去,非异非不异,非种种非不种种,非二非不二,无我无比,不生不灭,不动不坏,无实无虚,一相无相,非无非有,非法非非法,不随于俗,非不随俗,非业非非业,非报非非报,非有为非无为,非第一义非不第一义,非道非非道,非出离非不出离,非量非无量,非世间非出世间,非从因生,非不从因生,非决定非不决定,非成就非不成就,非出非不出,非分别非不分别,非如理非不如理。此菩萨不取世俗谛,不住第一义,不分别诸法,不建立文字,随顺寂灭性,不舍一切愿,见义知法,兴布法云,降霔法雨。虽知实相,不可言说,而以方便无尽辩才,随法随义,次第开演。」(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四十四)澄观对此解释说,「一切法智通」是佛、菩萨所具有的完全领悟一切法之「性」(即「空」、真谛)、「相」(即「假有」、俗谛)以及「中道」的智慧。佛、菩萨由于具有这种智慧,虽然知晓最高真理是不可言说的,但仍然可以以无碍辩才为众生言说佛法。③幻通 大概是指「如幻三昧」,即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神通。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因此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④变化 指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澄观说此处的「变化」指「十八变」。《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列举的「十八变」为:一、「振动」、「震动」,即普动一切世界。二、「炽然」,即身上出猛焰之火,身下注清冷之水,又入火界定,由身上各处复出种种火焰。其三、「流布」、「徧满」,即光明流布。其四、「示现」、「显示」,即随顺沙门、婆罗门等一切与会大众之所欲而示现佛土、恶趣。其五、「转变」,转变火为水,转变水为火,乃至转变草叶、牛粪、泥、沙石、瓦砾等为饮食、车乘、衣服、摩尼珠、琉璃等。其六、「往来」,随其所欲,速疾往来于山石墙壁等,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而一无障碍。其七、「卷」,能缩卷一切雪山王等,成为极微之小物。八、「舒」,能将一个极微舒展成一切雪山王等极大之物体。九、「众像人身」,能令现前大众乃至诸山、大地等一切色相入于己身之中。十、「同类往趣」,能往趣刹帝利众、婆罗门众乃至诸天等,同其色类、形量、言音而为其演说正法。十一、「显」,于大众之前,百千度自在显现其身。十二、「隐」,亦能百千度自在隐没其身。十三、「所作自在」,于一切有情界,往来去住,自在无碍。十四、「制他神通」,能制伏他人所现之神通。十五、「能施辩才」,若众生之辩才穷尽时,能给与辩才之力。十六、「能施忆念」,若众生于法失念时能给与忆念之力。十七、「能施安乐」,能给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又能息灭诸界之灾疠疾病等障难。十八、「放大光明」,以神通力,放无量光明,作诸佛事,给予众生无量之利益。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又发大誓愿:『希望在一切世界都能够成就无上菩提,即便是在一毛端般微小的地方,都不偏离无上菩提,并且在一切毛端般微小的地方都完全示现出初生、出家、前往道场、成正觉、转*轮、进入涅槃;获得佛的境界以及大智慧之力,在念念中针对一切众生之心意示现出成佛的情形,使其获得寂灭的境界;以一无上菩提知晓一切法界都是涅槃相;以一音说法使一切众生之心都获得欢喜;示现进入大涅槃而不中断菩萨行;示现大智慧之境地并在此安立一切法;以法智神通、神足神通、幻通等等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菩萨的誓愿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穷尽未来之际;在一切劫数量的时间中,从来没有休息之时。』」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①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②;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③;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④。」

  「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章 旨】此章有三层涵义:其一,总结菩萨十大愿,宣说十大愿中包含着无数无量的愿行。其二,以「十无尽」句显示菩萨以此大愿与所有众生具有同样的境界。其三,「显大愿成就」,即再次凸现十大愿为无尽大愿。

  【注 释】①十尽句 关于「十尽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十尽句』者,穷彼无尽,皆无有余,故名为『尽』。斯则尽、无尽之众生等也,故下《论》云:『尽者,示现不断尽,非念念尽。』由此故,今前之十愿得大愿名,故云此大誓愿而得成就。」(这是说,菩萨进入初地是凭借此十大愿而得以成就的。「无尽」是指尽度所有的众生而无有剩余。②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 此四句,据世亲、澄观的解释,为「四种无量」。「初句为总,十愿皆是为众生故。」因此,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说,「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四句顺次与前后句的关联是:「一、众生于何处住?所谓世界故。二、世界依何?谓尽虚空界故。三、说何法化?谓法界故。」可见,「众生尽」是指所有众生无一遗漏地被度尽。「世界尽」是指众生的住处无余。「虚空界尽」是指世界的依止处无余。「法界尽」是指用来化度众生的法已经被说无余。③盘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 此五句为「调伏方便无量界」,其意思为以各种方便智慧调伏无量界众生。五句的涵义顺次为:「四、随所化生,安置何处?谓涅槃故。五、涅槃何用?谓佛出现故。六、以何方便巧化?如来智故。七、此智何知?谓知心所缘故。八、此心所缘,令随何境?谓佛智所入境故,即是真性。」(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④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此句较为拗口,参照澄观等人的解释,「世间转」、「法转」、「智转」大致可以理解为「世间之生起」、「法之生起」、「智之生起」,而「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则须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即是指由生起之「世间」、「法」、「智」等构成的一个存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欢喜地,发出如此大誓愿、如此大勇猛、如此大作用,以此十愿法门为首,可以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获得成就。此十无尽句是哪些呢?它们是: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之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如果众生界尽,我的大愿縩尽;如果世界甚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的大愿縩尽。而众生界是不可尽的,那么,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也是不可尽的,我的这些大愿之善根当然也是没有穷尽的。」

  【说 明】此处有三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其一,此部分是「校量胜分」之一「愿胜」的内容。概括而言,包含两层面涵义:「此校量菩萨愿胜有二种胜声闻、辟支佛:一、常勤修习无量行故。二、与一切众生同行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十大愿」即「供养愿」、「受持愿」、「转*轮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承事愿」、「净土愿」、「不离愿」、「利益愿」、「成正觉愿」。

  其二,菩萨为什么要在初地发出这十大愿?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对此问题解释说:「何故唯说此十大愿?初愿,功德行满足故。第二愿,智慧行满足故。次五愿为教化众生故:一、以何身?二、以何心?三、何者众生?四、众生住何处?五、自身住何处能教化众生?后三愿显自身:一、得地校量胜故。二、得菩萨地尽校量胜故。三、得一切地尽究竟故。此三,示现如实教化众生故。」…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