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此十大愿又完全包含了无数无量的大愿。
其三,第四大愿中所使用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四对名相,成为华严宗「六相圆融」学说的基础性范畴。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三十四中特意指出:「言『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切愿,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圆融』正在此文。」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①、柔软心②、随顺心③、寂静心④、调伏心⑤、寂灭心⑥、谦下心⑦、润泽心⑧、不动心⑨、不浊心⑩。」
【章 旨】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初地菩萨修行的殊胜之处,这就是初地「校量胜分」的第二部分「修行胜」的内容。如澄观的解释,此「修行胜」部分又分为三层次,此章为第一层次「明行所依心」。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由前述所发大愿熏习其心,就可以获得十种殊胜之心,而这就是菩萨修行时所依止的心。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说:此「十心」「为起行依,于后十行起作自在。然有二意:一、以十心通为十行之依,随释易了。二、以十心别对十行,以治十障。」「十行」即后文所言的「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以及「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注 释】①利益心 「利益」是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关于此心与「行」的关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说:「『利益心』者,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治损害障能成悲行。」这是说,以使众生得到利益之心縩是「十行」之二——「大悲行」的依凭。②柔软心 指「止」、「观」二行均等,不掉不沉,于「诸法实相」了知于心,又随顺人之本性而不违逆,因此称之为「柔软」。「柔软心」是「十行」之三——「慈行」产生的依据。③随顺心 「随顺」,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以随顺众生之心而克服对于身体、生命以及财物所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心理。此心为「十行」之四——「舍行」得以产生的依凭。④寂静心 指心凝住于一处而产生的平等安静的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此心是「十行」之五——「无有疲厌行」产生的依据。⑤调伏心 「调伏」是指调和内心、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澄观的意思是,经、律被「定」所诠释,而「论」被慧学所诠释。此「调伏心」是「十行」之六——「知诸经、论行」产生的依据。⑥寂灭心 「寂灭」本来是指度脱生死而起的寂静无为之境地,佛教中特指涅槃境界。然而,此处的「寂灭心」,据澄观的解释,是指「虽行世间,妄惑不生,故云『寂灭』。是解世法心,以治性不柔和,不于他心随顺,而转不寂灭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这是说,菩萨虽则解脱而不离世间,而以此「寂灭心」而可正确地把握世间之法,因此,此心是「十行」之七——「善解世法行」产生的依据。⑦谦下心 澄观解释说:「谦下心」也是惭愧心,可以对治骄傲自满的修行障碍,是「十行」之八——「谦下行」产生的依据。⑧润泽心 关于此心,澄观解释说:「能修出离,以法润泽,即坚固庄严,治于种种猛利、无间无断、生死大苦生怯弱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此心是「十行」之九——「坚固力」产生的依据。⑨不动心 关于此心,澄观解释说:「能如说行,故心不动,即供养佛行,治于大师所犹豫疑惑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此心是是「十行」之十——「供养诸佛」产生的依据。⑩不浊心 关于此心,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不浊心』即第一信行。信以心净为性,离不信浊故。此治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障。由治十障故,经名『净治地法』。地法通于教证,此所治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发如此大誓愿之后,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①。能信如来本行所入②;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③;信不思议佛法④;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⑤;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⑥;信成就果⑦。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⑧故。」
【章 旨】此章为「修行胜」部分第二层次「显所成行相」之内容的第一方面——「信行所成相」。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说其总为「信胜」,即「信相殊胜」,分言之则为五:「对治胜」、「不思议神通力上胜」、「不杂染胜」、「一切种智胜」、「离胜」。
【注 释】①成净信者有信功用 关于此句,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三为:「如是则成信者,乐以信分别功德。」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卷三为:「菩萨决定发如是诸大愿已,则得调顺心、柔软心,如是则成信者。」②能信如来本行所入 关于此句,世亲《十地经论》卷三的解释为:「从菩萨行入,乃至成菩提觉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如来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果。因、果皆有证入义故。」③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 「力」指「如来十力」,「无所畏」指如来所具的「四无畏」,「不共佛法」指佛及菩萨所具足的并且是凡夫、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一般是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此三句合起来为「对治胜」,其意思为:「即寄对显胜,谓十力降魔,无畏制『外』,不共过『小』,故云『对治』,而经云『不坏』者,为对二乘非究竟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外」指外道,「小」指小乘。④信不思议佛法 此句世亲解释为:「不思议神通力上胜」,即指佛、菩萨所具的「神通」。⑤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 「边」即「边见」,即遍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中」即「中道」。⑥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 此句指「一切种智胜,证真了俗,故云『随入』『无量』差别,是种智境。」(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⑦信成就果 关于此句世亲判释为「离胜」,「一切烦恼习常远离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⑧如来智地说力 此句,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华严经》为:「诸佛功德智慧、威神力等。」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译为:「如来智地、说加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智地』是证,『说』即是教,『力』通上二;或谓『威力』,亦是三轮化益。」「三轮」特指佛、菩萨身、口、意三业,佛、菩萨以三业碾摧众生之惑业,故称之为「三轮」。澄观是说,「如来智地」是佛所证的境界,「说」是指佛的教说;「力」既是「所证」,又是教说(此明显地是想将世亲的解释与实叉难陀的不同译法融汇起来);「力」也可以指佛之言教的力量。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发大誓愿之后,成就了清净的信仰,具有信的功德。菩萨能够相信如来本行所入;相信成就十种波罗蜜,相信进入诸殊胜的境地;相信成就如来十力,相信具足四种无所畏,相信使不可坏的十八不共佛法生长;相信佛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神通;相信在无有边见以及无有中道的佛的境界中出生;相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相信成就果。举要言之,相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如来的教说。」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①,如是寂灭②,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③,如是无染④,如是无量⑤,如是广大⑥。』」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修行胜」部分第二层次「显所成行相」的内容的第二方面——「慈、悲行所成相」。此章又为「慈、悲行所成相」的第一部分——「明三观为方便」之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其涵义为:「性净深寂,名『第一义』;不动为『乐』;随妄则『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而此中有九种「甚深」修行行相。由此「观」生起「慈行」。
【注 释】①如是寂静 此句是言说「法体」,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的解释:「一、寂静甚深,谓法体离于妄计实有,故名『寂静』。」「法体」是指法的本体。这是从「遮诠」即否定性的方面来说明的。②如是寂灭 此句是言说「法义」。「法义」是指被当作诠释对象的佛教义理。这是从「表诠」即正明表述的角度来说明「法」的。③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 此三句即「空甚深」、「无相甚深」、「无愿甚深」,「对治三障」,合成「三脱门观」:「三、治妄分别障。四、治有相障。五、治取真舍妄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三解脱门」即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空解脱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着于空。「无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无相解脱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④如是无染 此句为「无染甚深」,「明离杂染观,谓真方便道。」(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⑤如是无量 此句为「无量甚深」,「不可算数思量生善根观故」,是指各种助道法。⑥如是广大 此为「广大甚深」,(菩提流支将其译为「上甚深」)。在此句之后,六十卷《华严经》和《十地经论》后还有一句构成「难得甚深」。佛陀跋陀罗的翻译是:「如是难坏。」(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三)菩提流支的翻译为:「此诸佛法,如是难得。而澄观为了将其义补足,而言「难得甚深」已经包含在「广大」义之中了。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八、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观,故云『广大』,即不住道。九、《论》云,『难得甚深…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