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僧祇劫证智观故』,即是证道,证性净信故。今『广大』摄之。」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此菩萨又这样想:『诸佛正法如此甚深:如此寂静,如此寂灭,如此空,如此无相,如此无愿,如此无染,如此无量,如此广大。』」
「而诸凡夫心堕邪见①,『无明』②覆翳,立憍③、慢④高幢⑤,入渴爱⑥网中,『行』谄⑦、诳⑧稠林⑨不能自出,心与悭⑩、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11因缘,贪12、恚13、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慈、悲行所成相」的第一部分——「明三观为方便」之二——「具足诸苦观」。经文是从十二因缘来说明「苦观」的。「然十二缘具业惑苦,但云『苦观』者,业惑苦因故。又二流动,当相即苦,动即有苦故。」由此「观」生起「慈行」。世亲《十地经论》将十二因缘「前三支一处解释,后九及结一处解释,欲显前三是因,因是倒惑,邪见义同故。识支约种,是因义故。亦显前二、前三与次七、次八许异世故。约果结苦,苦义显故。」这是说,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是其余九因缘的总因,而「无明」、「行」与「受」、「爱」等都分别属于不同世,前者为过去世,后者为现在世。此章是从十二因缘的前二支——「无明」、「行」来诠释「苦」的。此章中所言的「邪见」即澄观文中的「倒惑」共有九种,其具体内容见注解。
【注 释】①邪见 此处为泛指,凡是不合于佛教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叫做「邪见」。世亲说此处所用的「邪见」有九种,依照经文本身的顺序依次为:其一,「蔽意邪见」。其二,「憍慢邪见」。其三,「爱念邪见」。其四,「谄曲心邪见」。其五,「嫉妒行邪见」。其六,「集业邪见」。其七,「吹心炽燃邪见」。其八,「起业邪见」。其九,「心意识种子邪见」。②无明 指最根本的烦恼,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是带来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的原因。依照《阿含经》来解释,「无明」乃指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其中之「无明」是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学以「二世一重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③憍 「心所法」之一,是指不对他人,而仅对自己之种性、色力、财位、智才等有所染着,使心高举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针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憍」有八种:其一,「盛壮憍」,因元气盛而产生。其二,「性憍」,因血统尊贵而产生。其三,「富憍」,因财物丰盈而产生。其四,「自在憍」,因行为自由而产生。其五,「寿命憍」,因己命长寿而产生。其六,「聪明憍」,因世智辩聪而产生。其七,「行善憍」,因利人善行而产生。其八,「色憍」,因容貌端庄而产生。④慢 「心所法」之一,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对于他人生起轻蔑、自恃之心。含有轻蔑、自负之意。⑤高幢 「幢」,本为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旗帜。「幢」之规制并不一致,大半以绢布等物制作,幢身两边置间隔,附八个或十个丝帛,又下边附四个丝帛,多半绣有佛像,或涂上色彩。此处是用其比喻傲慢之心。⑥渴爱 即「爱」,又名「爱支」,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因为认识活动而起的苦、乐等感受一经产生,对苦受就有憎避的强烈欲求;对乐受就有爱求的热望。这些强烈的欲求或热望,就是佛教所言的「爱」。「说一切有部」将十二因缘分「三世两重因果」,以「爱」、「取」、「有」为「现在三因」。唯识学立一重因果,以「爱」、「取」、「有」三者为「能生支」,其中,「爱」为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烦恼。⑦谄 为网取他意而不如实表现自己,特别是指将自己本心隐藏而对他人却故意装出顺从之心理作用。⑧诳 「欺诈」之意,具体指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据《成唯识论》卷六载,「诳」即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能障不诳,以邪命为业。⑨稠林 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⑩悭 「心所法」之一,即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活动。《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举出五悭,即「住处悭」、「家悭」、「施悭」、「称赞悭」、「法悭」等,意指对住处、家宅、布施、称赞、法义等心存独占欲。此外,「财悭」、「法悭」即指吝于财物与教法而不愿施舍,称作「二悭」。11受生 即「转生」、「生有」,谓死于此处,而生于彼处。12贪 又称为「贪欲」、「贪爱」、「贪着」等,简称为「爱」、「欲」,六根本烦恼之一,指欲求各种欲望的满足欲,追求名声、财物等等,没有厌足的心理活动。「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法界次第》卷上解释说:「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即是『贪毒』。」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贪」是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贪,依次称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13恚 又作「瞋恚」、「瞋怒」、「瞋」、「怒」,指对于众生产生的怨恨的心理。《成唯识论》卷六将其解释为,对违背己情之有情众生生起憎恚,使身心焦热苦恼,不得平安。「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色界」、「无色界」则无。「贪」是从喜爱之对境所起,「瞋」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但是,那些凡夫心堕入邪见之中,被无明所覆盖遮蔽,建立了憍、慢的高幢,进入渴爱的大网之中,行走在谄、诳的稠密森林中不能自己出来,心与悭、嫉相互呼应而不舍弃;永远造作堕入六道轮回转生的因缘,贪、恚、无明积集诸业使其日夜增长。」
「以忿恨①风吹『心识』火②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③相应,欲流④、有流⑤、无明流⑥、见流⑦相续起心、意、识⑧种子⑨。」
【章 旨】此章接续前章,从十二因缘第三支「识」来诠释「苦」观。
【注 释】①忿恨 「忿」、「恨」,都是「心所法」之一,二者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忿」,是指对不顺自心之对境,引生气怒之情,而激发为暴恶之行动。「忿」由「瞋」而生,刚烈而强猛,然无有潜在的势力,并非长久持续。「恨」,是指对忿怒之事永远不忘,甚至特指结怨之心理。「恨」虽不如忿怒那样猛烈,但余势极强,历久不灭。②风吹心识火 此用譬喻说明,众生以忿恨为因而生起心中的烦恼之大火,经久难息。大风吹动大火,使其更加猛烈燃烧。③颠倒 即「倒」,指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关于「颠倒」的分类,有几种说法:其一,二颠倒。一为「众生颠倒」,众生不知真理,为烦恼所迷惑。二为「世界颠倒」,众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诸倒见。其二,三颠倒。一为「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二为「见颠倒」,错误之见解。三为「心颠倒」,具有上述二种颠倒之心之自体本身就是虚妄的,颠倒的。其三,四颠倒。第一层为「有为之四颠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实相,而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第二层面为「无为之四颠倒」,声闻、缘觉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是灭尽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是「常」、「乐」、「我」、「净」。以上八种妄见合称「八颠倒」。其四,七颠倒。包含「想倒」、「见倒」、「心倒」、「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等。实际上是「三颠倒」与「四颠倒」的合称。④欲流 又作「欲暴流」,「四流」之一。有情众生因为此四种法而在六道之中漂流不息,因此而名之为「流」。「欲流」是指「欲界」除去「见」与「无明」之外的一切诸「惑」。欲界的「贪」、「瞋」等之「思惑」,由此「思惑」而流转于欲界,故称「欲流」。「欲界」之「思惑」,即「见道」四谛之下各有「贪」、「瞋」、「慢」、「疑」四惑,而成「十六惑」;「修道」下有「贪」、「瞋」、「慢」三惑,以及「无惭」、「无愧」、「睡眠」、「掉举」、「惛沉」、「悭」、「嫉」、「忿」、「覆」、「悔」十缠,总为「二十九惑」。⑤有流 又作「有暴流」,为「四流」之一。「有」的涵义是因果不亡,「流」的涵义是流而不返。是指「色界」、「无色界」除去「见」与「无明」之外的一切诸惑。众生流转于「色界」与「无色界」,不能出离生死,故称「有流」。⑥无明流 四流之一。「无明」能使众生漂流于生死,因而称之为「流」。⑦见流 「见流」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的「见惑」。⑧心意识 「心」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音译作「毗若南」,即「了别」之义。在小乘佛教以及印度中观学之中,「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所指相同。唯识学则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