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僧祇劫證智觀故』,即是證道,證性淨信故。今『廣大』攝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此菩薩又這樣想:『諸佛正法如此甚深:如此寂靜,如此寂滅,如此空,如此無相,如此無願,如此無染,如此無量,如此廣大。』」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①,『無明』②覆翳,立憍③、慢④高幢⑤,入渴愛⑥網中,『行』谄⑦、诳⑧稠林⑨不能自出,心與悭⑩、嫉相應不舍;恒造諸趣受生11因緣,貪12、恚13、愚癡積集諸業日夜增長。」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慈、悲行所成相」的第一部分——「明叁觀爲方便」之二——「具足諸苦觀」。經文是從十二因緣來說明「苦觀」的。「然十二緣具業惑苦,但雲『苦觀』者,業惑苦因故。又二流動,當相即苦,動即有苦故。」由此「觀」生起「慈行」。世親《十地經論》將十二因緣「前叁支一處解釋,後九及結一處解釋,欲顯前叁是因,因是倒惑,邪見義同故。識支約種,是因義故。亦顯前二、前叁與次七、次八許異世故。約果結苦,苦義顯故。」這是說,十二因緣中,「無明」、「行」、「識」是其余九因緣的總因,而「無明」、「行」與「受」、「愛」等都分別屬于不同世,前者爲過去世,後者爲現在世。此章是從十二因緣的前二支——「無明」、「行」來诠釋「苦」的。此章中所言的「邪見」即澄觀文中的「倒惑」共有九種,其具體內容見注解。
【注 釋】①邪見 此處爲泛指,凡是不合于佛教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叫做「邪見」。世親說此處所用的「邪見」有九種,依照經文本身的順序依次爲:其一,「蔽意邪見」。其二,「憍慢邪見」。其叁,「愛念邪見」。其四,「谄曲心邪見」。其五,「嫉妒行邪見」。其六,「集業邪見」。其七,「吹心熾燃邪見」。其八,「起業邪見」。其九,「心意識種子邪見」。②無明 指最根本的煩惱,十二因緣的第一支,是帶來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的原因。依照《阿含經》來解釋,「無明」乃指對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錯誤認知,即「無智」;且其與「渴愛」具有表裏之關系。部派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以「叁世兩重因果」來解說十二緣起,其中之「無明」是指過去「煩惱」位之「五蘊」,由于該位諸煩惱中,以「無明」之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爲「無明」。唯識學以「二世一重因果」加以解釋,謂「無明」與「行」能牽引「識」等五果之種子,故爲「能引支」;其中,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癡」,能起善惡之業,稱爲「無明」。③憍 「心所法」之一,是指不對他人,而僅對自己之種性、色力、財位、智才等有所染著,使心高舉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是針對自己之長處産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憍」有八種:其一,「盛壯憍」,因元氣盛而産生。其二,「性憍」,因血統尊貴而産生。其叁,「富憍」,因財物豐盈而産生。其四,「自在憍」,因行爲自由而産生。其五,「壽命憍」,因己命長壽而産生。其六,「聰明憍」,因世智辯聰而産生。其七,「行善憍」,因利人善行而産生。其八,「色憍」,因容貌端莊而産生。④慢 「心所法」之一,即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勝劣、好惡等,而對于他人生起輕蔑、自恃之心。含有輕蔑、自負之意。⑤高幢 「幢」,本爲旗的一種,即附有種種絲帛,用以莊嚴佛、菩薩及道場的旗幟。「幢」之規製並不一致,大半以絹布等物製作,幢身兩邊置間隔,附八個或十個絲帛,又下邊附四個絲帛,多半繡有佛像,或塗上色彩。此處是用其比喻傲慢之心。⑥渴愛 即「愛」,又名「愛支」,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因爲認識活動而起的苦、樂等感受一經産生,對苦受就有憎避的強烈欲求;對樂受就有愛求的熱望。這些強烈的欲求或熱望,就是佛教所言的「愛」。「說一切有部」將十二因緣分「叁世兩重因果」,以「愛」、「取」、「有」爲「現在叁因」。唯識學立一重因果,以「愛」、「取」、「有」叁者爲「能生支」,其中,「愛」爲第六意識相應俱生煩惱。⑦谄 爲網取他意而不如實表現自己,特別是指將自己本心隱藏而對他人卻故意裝出順從之心理作用。⑧诳 「欺詐」之意,具體指以種種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據《成唯識論》卷六載,「诳」即爲得利養而現矯德,以詭詐爲性,能障不诳,以邪命爲業。⑨稠林 又作「謎」,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衆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稠林。⑩悭 「心所法」之一,即對「財施」、「法施」悭吝之心理活動。《成實論》卷十〈雜煩惱品〉舉出五悭,即「住處悭」、「家悭」、「施悭」、「稱贊悭」、「法悭」等,意指對住處、家宅、布施、稱贊、法義等心存獨占欲。此外,「財悭」、「法悭」即指吝于財物與教法而不願施舍,稱作「二悭」。11受生 即「轉生」、「生有」,謂死于此處,而生于彼處。12貪 又稱爲「貪欲」、「貪愛」、「貪著」等,簡稱爲「愛」、「欲」,六根本煩惱之一,指欲求各種欲望的滿足欲,追求名聲、財物等等,沒有厭足的心理活動。「貪」通于叁界,其中,「欲界」之貪,稱爲「欲貪」,其性不善,爲「十惡」、「五蓋」、「叁不善根」之一。「色界」、「無色界」之貪,稱爲「有貪」,其性有覆無記。《法界次第》卷上解釋說:「引取之心名之爲『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即是『貪毒』。」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載,「貪」是由「取蘊」、「諸見」、「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過去境界」、「惡行」、男女、親友、資具、「後有」及「無有」等十事而生,經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貪,依次稱爲「事貪」、「見貪」、「貪貪」、「悭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13恚 又作「瞋恚」、「瞋怒」、「瞋」、「怒」,指對于衆生産生的怨恨的心理。《成唯識論》卷六將其解釋爲,對違背己情之有情衆生生起憎恚,使身心焦熱苦惱,不得平安。「瞋」唯屬「欲界」所系之「煩惱」,「色界」、「無色界」則無。「貪」是從喜愛之對境所起,「瞋」則從違逆(不順心)之對境所起。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但是,那些凡夫心墮入邪見之中,被無明所覆蓋遮蔽,建立了憍、慢的高幢,進入渴愛的大網之中,行走在谄、诳的稠密森林中不能自己出來,心與悭、嫉相互呼應而不舍棄;永遠造作墮入六道輪回轉生的因緣,貪、恚、無明積集諸業使其日夜增長。」
「以忿恨①風吹『心識』火②熾然不息,凡所作業皆顛倒③相應,欲流④、有流⑤、無明流⑥、見流⑦相續起心、意、識⑧種子⑨。」
【章 旨】此章接續前章,從十二因緣第叁支「識」來诠釋「苦」觀。
【注 釋】①忿恨 「忿」、「恨」,都是「心所法」之一,二者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忿」,是指對不順自心之對境,引生氣怒之情,而激發爲暴惡之行動。「忿」由「瞋」而生,剛烈而強猛,然無有潛在的勢力,並非長久持續。「恨」,是指對忿怒之事永遠不忘,甚至特指結怨之心理。「恨」雖不如忿怒那樣猛烈,但余勢極強,曆久不滅。②風吹心識火 此用譬喻說明,衆生以忿恨爲因而生起心中的煩惱之大火,經久難息。大風吹動大火,使其更加猛烈燃燒。③顛倒 即「倒」,指違背常道、正理,如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見。關于「顛倒」的分類,有幾種說法:其一,二顛倒。一爲「衆生顛倒」,衆生不知真理,爲煩惱所迷惑。二爲「世界顛倒」,衆生迷失真性,住妄境界起諸倒見。其二,叁顛倒。一爲「想顛倒」,對于對象錯誤之想法。二爲「見顛倒」,錯誤之見解。叁爲「心顛倒」,具有上述二種顛倒之心之自體本身就是虛妄的,顛倒的。其叁,四顛倒。第一層爲「有爲之四顛倒」,凡夫不知此世(迷界)之真實相,而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以「不淨」爲「淨」,以「無我」爲「我」。第二層面爲「無爲之四顛倒」,聲聞、緣覺雖對有爲之四顛倒具有正見,然卻誤以爲悟境是滅盡之世界,故不知悟界(涅槃)乃是「常」、「樂」、「我」、「淨」。以上八種妄見合稱「八顛倒」。其四,七顛倒。包含「想倒」、「見倒」、「心倒」、「于無常常倒」、「于苦樂倒」、「于不淨淨倒」、「于無我我倒」等。實際上是「叁顛倒」與「四顛倒」的合稱。④欲流 又作「欲暴流」,「四流」之一。有情衆生因爲此四種法而在六道之中漂流不息,因此而名之爲「流」。「欲流」是指「欲界」除去「見」與「無明」之外的一切諸「惑」。欲界的「貪」、「瞋」等之「思惑」,由此「思惑」而流轉于欲界,故稱「欲流」。「欲界」之「思惑」,即「見道」四谛之下各有「貪」、「瞋」、「慢」、「疑」四惑,而成「十六惑」;「修道」下有「貪」、「瞋」、「慢」叁惑,以及「無慚」、「無愧」、「睡眠」、「掉舉」、「惛沈」、「悭」、「嫉」、「忿」、「覆」、「悔」十纏,總爲「二十九惑」。⑤有流 又作「有暴流」,爲「四流」之一。「有」的涵義是因果不亡,「流」的涵義是流而不返。是指「色界」、「無色界」除去「見」與「無明」之外的一切諸惑。衆生流轉于「色界」與「無色界」,不能出離生死,故稱「有流」。⑥無明流 四流之一。「無明」能使衆生漂流于生死,因而稱之爲「流」。⑦見流 「見流」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叁界的「見惑」。⑧心意識 「心」音譯作「質多」,即「集起」之義。「意」音譯作「末那」,即「思量」之義。「識」音譯作「毗若南」,即「了別」之義。在小乘佛教以及印度中觀學之中,「心」、「意」、「識」叁者爲六識之「異名」,其所指相同。唯識學則主張第八「阿賴耶識」能積集種子,故稱爲「心」;第七「末那識」能思量起我執,故稱爲「意」;前六識能認識對象…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