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此十大願又完全包含了無數無量的大願。
其叁,第四大願中所使用的「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四對名相,成爲華嚴宗「六相圓融」學說的基礎性範疇。澄觀在《華嚴經疏》卷叁十四中特意指出:「言『圓融』者,以稱性故。一願之中具一切願,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圓融』正在此文。」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①、柔軟心②、隨順心③、寂靜心④、調伏心⑤、寂滅心⑥、謙下心⑦、潤澤心⑧、不動心⑨、不濁心⑩。」
【章 旨】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初地菩薩修行的殊勝之處,這就是初地「校量勝分」的第二部分「修行勝」的內容。如澄觀的解釋,此「修行勝」部分又分爲叁層次,此章爲第一層次「明行所依心」。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由前述所發大願熏習其心,就可以獲得十種殊勝之心,而這就是菩薩修行時所依止的心。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說:此「十心」「爲起行依,于後十行起作自在。然有二意:一、以十心通爲十行之依,隨釋易了。二、以十心別對十行,以治十障。」「十行」即後文所言的「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以及「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注 釋】①利益心 「利益」是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關于此心與「行」的關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說:「『利益心』者,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治損害障能成悲行。」這是說,以使衆生得到利益之心縩是「十行」之二——「大悲行」的依憑。②柔軟心 指「止」、「觀」二行均等,不掉不沈,于「諸法實相」了知于心,又隨順人之本性而不違逆,因此稱之爲「柔軟」。「柔軟心」是「十行」之叁——「慈行」産生的依據。③隨順心 「隨順」,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以隨順衆生之心而克服對于身體、生命以及財物所産生的戀戀不舍的心理。此心爲「十行」之四——「舍行」得以産生的依憑。④寂靜心 指心凝住于一處而産生的平等安靜的狀態。遠離本能所起的精神動搖,稱爲「寂」;斷絕一切感覺苦痛之原因而呈現安靜之狀態,稱爲「靜」。此心是「十行」之五——「無有疲厭行」産生的依據。⑤調伏心 「調伏」是指調和內心、控禦身、口、意叁業,製伏諸惡行而形成的心理狀態。澄觀的意思是,經、律被「定」所诠釋,而「論」被慧學所诠釋。此「調伏心」是「十行」之六——「知諸經、論行」産生的依據。⑥寂滅心 「寂滅」本來是指度脫生死而起的寂靜無爲之境地,佛教中特指涅槃境界。然而,此處的「寂滅心」,據澄觀的解釋,是指「雖行世間,妄惑不生,故雲『寂滅』。是解世法心,以治性不柔和,不于他心隨順,而轉不寂滅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這是說,菩薩雖則解脫而不離世間,而以此「寂滅心」而可正確地把握世間之法,因此,此心是「十行」之七——「善解世法行」産生的依據。⑦謙下心 澄觀解釋說:「謙下心」也是慚愧心,可以對治驕傲自滿的修行障礙,是「十行」之八——「謙下行」産生的依據。⑧潤澤心 關于此心,澄觀解釋說:「能修出離,以法潤澤,即堅固莊嚴,治于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生怯弱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此心是「十行」之九——「堅固力」産生的依據。⑨不動心 關于此心,澄觀解釋說:「能如說行,故心不動,即供養佛行,治于大師所猶豫疑惑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此心是是「十行」之十——「供養諸佛」産生的依據。⑩不濁心 關于此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不濁心』即第一信行。信以心淨爲性,離不信濁故。此治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障。由治十障故,經名『淨治地法』。地法通于教證,此所治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發如此大誓願之後,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成淨信者,有信功用①。能信如來本行所入②;信成就諸波羅蜜,信入諸勝地;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③;信不思議佛法④;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⑤;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⑥;信成就果⑦。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力⑧故。」
【章 旨】此章爲「修行勝」部分第二層次「顯所成行相」之內容的第一方面——「信行所成相」。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說其總爲「信勝」,即「信相殊勝」,分言之則爲五:「對治勝」、「不思議神通力上勝」、「不雜染勝」、「一切種智勝」、「離勝」。
【注 釋】①成淨信者有信功用 關于此句,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叁爲:「如是則成信者,樂以信分別功德。」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叁爲:「菩薩決定發如是諸大願已,則得調順心、柔軟心,如是則成信者。」②能信如來本行所入 關于此句,世親《十地經論》卷叁的解釋爲:「從菩薩行入,乃至成菩提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如來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果。因、果皆有證入義故。」③信成就力信具足無所畏信生長不可壞不共佛法 「力」指「如來十力」,「無所畏」指如來所具的「四無畏」,「不共佛法」指佛及菩薩所具足的並且是凡夫、二乘所無之殊勝特質,一般是將佛之「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稱爲「十八不共法」。此叁句合起來爲「對治勝」,其意思爲:「即寄對顯勝,謂十力降魔,無畏製『外』,不共過『小』,故雲『對治』,而經雲『不壞』者,爲對二乘非究竟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外」指外道,「小」指小乘。④信不思議佛法 此句世親解釋爲:「不思議神通力上勝」,即指佛、菩薩所具的「神通」。⑤信出生無中邊佛境界 「邊」即「邊見」,即遍于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爲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爲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爲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遍于一邊,不合中道,故名「邊見」。「中」即「中道」。⑥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 此句指「一切種智勝,證真了俗,故雲『隨入』『無量』差別,是種智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⑦信成就果 關于此句世親判釋爲「離勝」,「一切煩惱習常遠離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⑧如來智地說力 此句,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經》爲:「諸佛功德智慧、威神力等。」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譯爲:「如來智地、說加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智地』是證,『說』即是教,『力』通上二;或謂『威力』,亦是叁輪化益。」「叁輪」特指佛、菩薩身、口、意叁業,佛、菩薩以叁業碾摧衆生之惑業,故稱之爲「叁輪」。澄觀是說,「如來智地」是佛所證的境界,「說」是指佛的教說;「力」既是「所證」,又是教說(此明顯地是想將世親的解釋與實叉難陀的不同譯法融彙起來);「力」也可以指佛之言教的力量。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發大誓願之後,成就了清淨的信仰,具有信的功德。菩薩能夠相信如來本行所入;相信成就十種波羅蜜,相信進入諸殊勝的境地;相信成就如來十力,相信具足四種無所畏,相信使不可壞的十八不共佛法生長;相信佛所具有的不可思議的神通;相信在無有邊見以及無有中道的佛的境界中出生;相信隨入如來無量境界;相信成就果。舉要言之,相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如來的教說。」
「佛子!此菩薩複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①,如是寂滅②,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③,如是無染④,如是無量⑤,如是廣大⑥。』」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修行勝」部分第二層次「顯所成行相」的內容的第二方面——「慈、悲行所成相」。此章又爲「慈、悲行所成相」的第一部分——「明叁觀爲方便」之一——「遠離最上第一義樂觀」。其涵義爲:「性淨深寂,名『第一義』;不動爲『樂』;隨妄則『離』。」(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而此中有九種「甚深」修行行相。由此「觀」生起「慈行」。
【注 釋】①如是寂靜 此句是言說「法體」,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的解釋:「一、寂靜甚深,謂法體離于妄計實有,故名『寂靜』。」「法體」是指法的本體。這是從「遮诠」即否定性的方面來說明的。②如是寂滅 此句是言說「法義」。「法義」是指被當作诠釋對象的佛教義理。這是從「表诠」即正明表述的角度來說明「法」的。③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 此叁句即「空甚深」、「無相甚深」、「無願甚深」,「對治叁障」,合成「叁脫門觀」:「叁、治妄分別障。四、治有相障。五、治取真舍妄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叁解脫門」即叁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于中道。④如是無染 此句爲「無染甚深」,「明離雜染觀,謂真方便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⑤如是無量 此句爲「無量甚深」,「不可算數思量生善根觀故」,是指各種助道法。⑥如是廣大 此爲「廣大甚深」,(菩提流支將其譯爲「上甚深」)。在此句之後,六十卷《華嚴經》和《十地經論》後還有一句構成「難得甚深」。佛陀跋陀羅的翻譯是:「如是難壞。」(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叁)菩提流支的翻譯爲:「此諸佛法,如是難得。而澄觀爲了將其義補足,而言「難得甚深」已經包含在「廣大」義之中了。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八、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觀,故雲『廣大』,即不住道。九、《論》雲,『難得甚深…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