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P8

  ..续本文上一页、「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唯识学则另加「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成为「八识」。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至第六「意识」,称为「前六识」。第七「末那识」,称为「前七识」(或单称七识)。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缘各境转起,故称为「七转识」或「转识」。而前六识能清晰识别对象,故称为「了别境识」。「第七末那识」称「思量识」,「第八阿赖耶识」称「异熟识」、「根本识」。⑧智 又作「智慧」,即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的素质与能力。佛教有时将「智」包摄于「慧」的之作用中,也时常将「智」与「慧」视为同义,或合称为「智慧」。佛教经论中,对「智」所作之分类极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举出「正智」、「邪智」二种。「正智」即由佛之正教如理作意所生之智,「邪智」即由外道邪教非理作意所生之智。此处应该指「正智」。⑨恶道 是指众生依照恶业轮回趣入的处所,佛教认为有三处,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语 译】这时,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即便是此会中聚集的会众已经善于清净自己的思、念,他们深心信解佛法,常住佛法中而不跟随别人的教导,但是世间仍然有许多理解力低劣的众生,如果听说这一甚深难思议的事相,反倒会产生疑惑,在漫漫长夜中承受这些烦恼。我哀愍这些众生,因此默然而不说法。」

  这时,金刚藏菩萨想再次宣说这些意思而说颂:「会中的信众,其心虽然清净而具有广博的智慧,也具有甚为聪明锐利的抉择能力,其心如同山中之王般坚定不动,其心也如同大海一般不可能被扰动。但是,会中的这些信众尽管有一定的修行,但时间并不太久,未曾解悟,而且,这些信众依止于心识而不能依止于智慧,他们一旦听闻菩萨十地的境界,恐怕会产生疑惑而使其堕入恶道。我怜悯他们,因此缘故而不说十地的具体内涵。」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①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②。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③,一切皆以字母④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⑤。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⑥,莫不护念智根本⑦。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

  【章 旨】解脱月菩萨再次以长行和偈颂的形式,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宣讲十地境界的具体内涵。因为十地是成就一切佛法的根本,诸位会中的菩萨应当会受到诸佛的护念而相信接受此法。

  【注 释】①护念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其不遭受各种障碍和危害。②勇猛 勇敢精进。《大乘庄严经论》卷一〈归依品〉中,列举修习佛道中的三种殊胜勇猛:第一,愿胜勇猛,谓初修行之时,发「四弘誓愿」,发大勇猛,成佛菩提,广化有情。第二,行胜勇猛,谓至心学道,能行妙行,发大勇猛,决心趣入菩提。第三,果胜勇猛,谓一心精进,修诸妙行,发大勇猛,决心求取成佛,故修因而感果,与佛平等无二。③书字数说 依据世亲《十地经论》卷一的解释:「书」是指字的形相,「字」是其字音,「数」是指文句,「说」是指语言。因为文句是由诸多字组成的,因此就叫「数」。④字母 又作「悉昙字数」,指「悉昙之摩多」(意译作「母」、「韵」)与体文(意译作「子音」)。此为生诸字之母,故称为「字母」。关于「字母」之数,诸说不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说,总为四十七字,即以「悉昙字记」之十六母音中,删除最后二字(am1,ap),余十四音;三十五子音中,删除最后之「滥」(llam1)及「叉」(ks1a)字,余三十三字,「母音」、「子音」相合,则为四十七字,此为最常见之说。⑤一切智 三智之一,音译为「萨婆若」,指通达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称「一切智人」;有时「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称。⑥自在尊 也称「自在人」,指诸佛。依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五载,诸佛于诸「神通」、「自心」、「灭尽」、「圣如意」、「寿命」等五事中获得「自在」,因此称为「自在人」。⑦智根本 即「根本智」,或解释为「智之根本」。「根本智」又名「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理无分别之真智,因为它是出生一切法乐以及出生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叫做「根本智」。「智之根本」则应该是指产生「佛智」的根本——菩萨修行十地。

  【语 译】这时,解脱月菩萨再次对金刚藏菩萨说:「佛子!希望您禀承佛的神力,一一给会众宣说此不思议之法。这些人应当会得到如来的护念而产生信仰、接受。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当宣说十地之法时,如同其他一切菩萨法一样,都应该如此获得佛的护念。获得佛的护念的缘故,在此智地纔能产生勇猛之力。为什么如此呢?因为这是菩萨最初所修行,能够成就一切诸佛法的缘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都以字母为根本,以字母为究竟,没有一丝一毫离开字母的情形发生。佛子!一切佛法都以十地为根本,以十地为究竟而修行成就,并获得一切智。正因为如此,佛子!希望您能为这些会众演说!这些人一定会被如来所护念,如来一定会使其信仰接受十地之法。」

  这时,解脱月菩萨想再次宣说这些意思而说颂:「好啊,佛子!希望您演说进入菩提诸地之行!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不护念产生一切智之根本的十地之法的。十地之法是佛法的根本,一切佛法也是从此而生的。如同字相、字音(即文句、语言)都可以被字母所摄入一样,如此不可思议的佛法也是以十地为根源的。」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上妙无垢智①,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②相应③。念持④清净行,十力⑤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定⑥戒⑦集正心⑧,离我⑨慢⑩邪见11,此众无疑念,惟愿闻善说!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善哉广大智12,愿说入诸地,成十力无碍13,善逝14一切行!」

  【章 旨】与会的诸位大菩萨一起齐声请求金刚藏菩萨宣讲十地之法。

  【注 释】①无垢智 即「无漏智」,指证见真理,远离一切烦恼之过、是非的智慧。对于小乘佛教来说,证见「四谛理」之智,称为「无漏智」。对于大乘唯识学而言,「无漏智」分为「根本」、「后得」二智。「根本智」为唯识之性,即证得「真如理性」之「无分别智」;「后得智」由「根本智」所出,为唯识之相,即了知因缘现起之万象。②第一义 指佛教所说的出离世间法中的最究竟深义。因为佛教最究竟的真理为最上,因此名之为「第一」;深有理由,因此名之为「义」。③相应 相等和合之意,指「法」与「法相」之间有和合不离之关系,特别指「心」与「心所」间之关系而言,六因中之相应因即属此。依《瑜伽师地论》之意,有三种相应:第一,一切所缘之境,与心相应,名「境相应」;第二,「行」与「理」相应,名「行相应」;第三,三乘圣者,所修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应」。此三种相应,摄尽一切法。④念持 指忆念受持,毫不间断。⑤十力 即「如来十力」,又作「十神力」,指惟有如来纔具足的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因为如来证得了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如下:其一,「处非处智力」,指如来对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之智力。其二,「业异熟智力」,指如来对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都完全徧知之力。其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指如来对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对于其浅深、次第如实徧知之力。其四,「根上、下智力」,指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徧知之力。其五,「种种胜解智力」,指如来对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徧知之力。其六,「种种界智力」,指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徧知之力。其七,「徧趣行智力」,指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徧知之力。其八,「宿住随念智力」,指如来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其九,「死生智力」,指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之力。其十,「漏尽智力」,指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徧知之力。⑥定 使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定」与「戒」、「慧」同为「三学」之一,为佛教实践方法之大纲。⑦戒 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⑧正心 即「正直之心」,远离谄曲之心。⑨我 音译「阿特曼」,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佛教主…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