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议12,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
【章 旨】金刚藏菩萨以偈颂的形式向会众说明自己之所以沉默不具体解释十地的缘故。依照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二的解释,五颂分为四层:「初二颂,明法难说。次颂,显法难闻。三、一偈喻难说闻。后一偈,举难结默。」
【注 释】①菩萨行地事 即菩萨修行过程中于十地上所显现的修为事相。②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 「心地」有二义:一是指「戒」,「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因此称「戒」为「心地」。二是指菩萨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菩萨修行阶位。菩萨是根据心而修行,因此喻「心」为「地」,称为「心地」。此中应该以第二义理解。此句分四个方面说明十地之法难于获得,难于证得。③出生 澄观解释说:此句所讲的「出生」的两层涵义是:第一,十地出生佛的智慧。第二,「出」为「出离」即「远离」之义,远离生死而获得无漏智慧。④境界 此处的「境界」涵义较为特殊,为字面的本义: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或者,众生所获得之果报的界域。⑤迷惑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⑥金刚 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及取其最胜之义。⑦深信 以深固之心信仰佛法。澄观解释此句说,佛的智慧是世间众生的心智难于企及,难于测知的。但是,众生以尊仰之心去思量,佛之境界非我等所能知晓的境界,但我们必须相信是真实而如其所是地存在着。这就是深信之相。⑧佛胜智 指佛所具有的殊胜智慧,亦即指证悟法界真理的圣智。⑨无我 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起主宰作用的灵魂或本体、实体。「无我」是佛教根本教义之一,在「三法印」中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第一,众生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这称之为「人无我」,或称「我空」。第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其存在本来就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这称之为「法无我」,或称「法空」。⑩如空中彩画一句 关于此二喻的涵义,世亲解释说:菩萨十地中所获得的智慧,如同在虚空中的彩画一样,在空中飘动的风一样,由于其形状是变动的,无法固定,因此是难于见到的。11牟尼 即「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仙」之意,指尊贵殊胜之圣者或仙人。12难思议 略称「难思」,又作「不思议」。指言说思虑所不能及之境界,主要用来赞叹佛法广大深远而难以用思维、语言来把握。「难思议」一语也是佛之尊称,乃赞叹佛德之深妙。
【语 译】这时,具有大智无所畏的金刚藏菩萨听完解脱月菩萨所说之后,想使众会心中产生欢喜,因此向诸位佛子以偈颂形式说:「菩萨行中十地上的事相,是最上等,也是诸佛之本,因为其心微细难于显示,因此想以语言一一分别宣说,是第一希有的难事。十地所证得的境界,微细难于见出,远离心念超越心地。十地是出生佛的境界,若果听了我的解释,恐怕都会有迷惑。这些会众的心就如同金刚般坚固,他们深信佛的殊胜智慧,知晓心地是无我的,因此,他们能够听讲这一殊胜的法门。如同空中的彩画,如同空中的风相,菩萨修行中的十地所获得的圣人的智慧,也是如此,是难于分别难于见到的。我想到佛的智慧,是最殊胜,最难思议的,世间没有众生可以接受,因此默然而不宣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①,善洁思②念③,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④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⑤惑⑥,无有垢⑦染⑧,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愿说最安隐⑨,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承事无量佛,能知此地义。」
【章 旨】解脱月菩萨又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向金刚藏菩萨解释会中的大众具备听闻此微妙法门的各种素质。长行中十句,「善净深心」是从总体角度言之的,其余九句则是对此句的分别言说.会中大众从「教证」、「证净」两方面言之,都是清净的。前五句为「教净」,后四句为「证净」。
【注 释】①善净深心 澄观继承世亲之说,将「教净」与「证净」九句对应起来解释。「教净」与「智净」为菩萨修行中不同阶段之所证,读者如果对照〈导读〉则可大致确定其涵义。②思 「心所」之名,为「造作」之义,是指对境审虑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近于现代语所谓之「思想」、「意志」等。③念 「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又作「忆」,以其具有殊胜力,而为「五根」、「五力」之一,称为「念根」、「念力」。④成就 「得」的一种,指已得而现在仍不失。《俱舍论》卷四谓,「得」有「获」与「成就」二种。「获」指未曾得而今得,或曾得但已失而今又得。「成就」是指已经拥有之后,至今不失。⑤痴 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与「无明」、「无智」同。⑥惑 指内心的迷乱状态,为妨碍开悟之心理作用的总称,包含对「事」与「理」两方面的迷惑。此「惑」能发业润生而使人生死相续。⑦垢 「烦恼」的另外一种称呼,指污秽心之垢物。又以「贪」、「瞋」、「痴」称为「三垢」,故有「烦恼垢」、「尘垢」、「垢秽」、「惑垢」、「染垢」等名词。此外,「烦恼垢」是由根本烦恼所流出,其相污且粗,因此也常常以「心魔贼」之喻称之。⑧染 全称为「染垢染污」,即不洁不净之义。在佛教中,具体言之,是指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⑨安隐 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佛教将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称之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为「安稳道」。
【语 译】这时,解脱月菩萨听完金刚藏菩萨的话之后,又对金刚藏菩萨说:「佛子!现在大众都已经会集在这里了。他们都善于清净自己的深心,善于使自己的思、念都清净,善于修习诸菩萨行,善于积集助道,善于并且能够亲近百千亿数的佛,他们成就了无量功德的善根,舍弃远离了无明、疑惑,其心没有任何污垢污染,他们深心信解,常住佛法中而不跟随别人的教导。好啊,佛子!您应当禀承佛的神力而为他们演说,使这些菩萨对于如此甚深的境界中都能够修证而知晓。」
这时,解脱月菩萨想再次宣说这些意思而说颂曰:「希望知晓最为安稳、最为上等的菩萨行,想知晓十地之间的境界差别,以证得清净的智慧,成就无上正觉。这些会中的大众,都没有诸种烦恼染污,他们的志向和理解力都明亮而清净,他们承事无数的佛,能够知晓理解十地的涵义。」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①,于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②中受诸衰③恼④。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⑤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⑥,不可倾覆犹大海。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⑦而行不随智⑧。闻此生疑堕恶道⑨,我愍是等故不说。」
【章 旨】金刚藏菩萨又以长行和偈颂两种形式回答解脱月菩萨的请求。金刚藏菩萨说,虽然会中的诸位菩萨已经具备清净之心和理解十地的智慧,但世间的劣解众生听说十地之法后,反而会增加苦恼。有鉴于此,金刚藏菩萨宁肯不说此法。
【注 释】①疑惑 「疑」,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②长夜 佛教将凡夫流转生死之中,直至由无明之睡眠中觉醒之漫长时间,称为「长夜」,也用来比喻生死之迷。③衰 六道中的「天」、「人」,将要死时会出现「五种小衰相」和「五种大衰相」。「五种大衰相」为: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裤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五种小衰相」为:一、「乐声不起」,谓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于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二、「身光忽灭」,谓诸天众身光赫弈,昼夜昭然,于衰相现时,其光不现。三、「浴水着身」,谓诸天众肌肤香腻,妙若莲花,不染于水,但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干。四、「着境不舍」,谓诸天众欲境殊胜,自然无有耽恋,于衰相现时,取着不舍。五、「眼目数瞬」,谓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于衰相现时,其目数瞬。以上「五种小衰相」虽已显现,如遇殊胜之善根,仍有转机之可能。④恼 「心所」名,《俱舍论》认为,「恼」是指坚执诸恶事,虽知是恶但不肯接受他人谏劝以改过,而自己亦懊恼烦闷。唯识学认为,「恼」是指追想忿恨的事缘,或因接触现在的违缘而心懊恼。⑤明利 聪明锐利。⑥山王 在诸山中为最高、最大,故称「王」。⑦识 为「心」的别名,为「了别」之义,「心」以境为对象而产生了别的活动,佛教中将其称之为「识」。佛教中有「六识」、「八识」两种主要说法。「六识」为「眼识」、「耳识」…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