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議12,世間無能受,默然而不說。」
【章 旨】金剛藏菩薩以偈頌的形式向會衆說明自己之所以沈默不具體解釋十地的緣故。依照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的解釋,五頌分爲四層:「初二頌,明法難說。次頌,顯法難聞。叁、一偈喻難說聞。後一偈,舉難結默。」
【注 釋】①菩薩行地事 即菩薩修行過程中于十地上所顯現的修爲事相。②微細難可見離念超心地 「心地」有二義:一是指「戒」,「戒」以「心」爲本,恰如世間之以大地爲基,因此稱「戒」爲「心地」。二是指菩薩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菩薩修行階位。菩薩是根據心而修行,因此喻「心」爲「地」,稱爲「心地」。此中應該以第二義理解。此句分四個方面說明十地之法難于獲得,難于證得。③出生 澄觀解釋說:此句所講的「出生」的兩層涵義是:第一,十地出生佛的智慧。第二,「出」爲「出離」即「遠離」之義,遠離生死而獲得無漏智慧。④境界 此處的「境界」涵義較爲特殊,爲字面的本義: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或者,衆生所獲得之果報的界域。⑤迷惑 謬于事理,稱爲「迷」;不明事理,稱爲「惑」。佛、菩薩之境界無迷惑,凡人則常迷于事理,起煩惱之業。⑥金剛 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及取其最勝之義。⑦深信 以深固之心信仰佛法。澄觀解釋此句說,佛的智慧是世間衆生的心智難于企及,難于測知的。但是,衆生以尊仰之心去思量,佛之境界非我等所能知曉的境界,但我們必須相信是真實而如其所是地存在著。這就是深信之相。⑧佛勝智 指佛所具有的殊勝智慧,亦即指證悟法界真理的聖智。⑨無我 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遠不變(常)、獨立自存、起主宰作用的靈魂或本體、實體。「無我」是佛教根本教義之一,在「叁法印」中有「無我印」。通常分爲「人無我」、「法無我」二種:第一,衆生是由「五取蘊」(即構成凡夫生存的物、心兩面之五要素)和合而成,別無真實之生命主體可言,這稱之爲「人無我」,或稱「我空」。第二,一切萬法皆依因緣(各種條件)而生,其存在本來就無獨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這稱之爲「法無我」,或稱「法空」。⑩如空中彩畫一句 關于此二喻的涵義,世親解釋說:菩薩十地中所獲得的智慧,如同在虛空中的彩畫一樣,在空中飄動的風一樣,由于其形狀是變動的,無法固定,因此是難于見到的。11牟尼 即「寂默」(止靜煩惱)、「寂」、「賢人」、「仙」之意,指尊貴殊勝之聖者或仙人。12難思議 略稱「難思」,又作「不思議」。指言說思慮所不能及之境界,主要用來贊歎佛法廣大深遠而難以用思維、語言來把握。「難思議」一語也是佛之尊稱,乃贊歎佛德之深妙。
【語 譯】這時,具有大智無所畏的金剛藏菩薩聽完解脫月菩薩所說之後,想使衆會心中産生歡喜,因此向諸位佛子以偈頌形式說:「菩薩行中十地上的事相,是最上等,也是諸佛之本,因爲其心微細難于顯示,因此想以語言一一分別宣說,是第一希有的難事。十地所證得的境界,微細難于見出,遠離心念超越心地。十地是出生佛的境界,若果聽了我的解釋,恐怕都會有迷惑。這些會衆的心就如同金剛般堅固,他們深信佛的殊勝智慧,知曉心地是無我的,因此,他們能夠聽講這一殊勝的法門。如同空中的彩畫,如同空中的風相,菩薩修行中的十地所獲得的聖人的智慧,也是如此,是難于分別難于見到的。我想到佛的智慧,是最殊勝,最難思議的,世間沒有衆生可以接受,因此默然而不宣說。」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衆會皆悉已集,善淨深心①,善潔思②念③,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④無量功德善根,舍離癡⑤惑⑥,無有垢⑦染⑧,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當承佛神力而爲演說,此諸菩薩于如是等甚深之處皆能證知。」
爾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願說最安隱⑨,菩薩無上行,分別于諸地,智淨成正覺。此衆無諸垢,志解悉明潔,承事無量佛,能知此地義。」
【章 旨】解脫月菩薩又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向金剛藏菩薩解釋會中的大衆具備聽聞此微妙法門的各種素質。長行中十句,「善淨深心」是從總體角度言之的,其余九句則是對此句的分別言說.會中大衆從「教證」、「證淨」兩方面言之,都是清淨的。前五句爲「教淨」,後四句爲「證淨」。
【注 釋】①善淨深心 澄觀繼承世親之說,將「教淨」與「證淨」九句對應起來解釋。「教淨」與「智淨」爲菩薩修行中不同階段之所證,讀者如果對照〈導讀〉則可大致確定其涵義。②思 「心所」之名,爲「造作」之義,是指對境審慮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近于現代語所謂之「思想」、「意志」等。③念 「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對所緣之事明白記憶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又作「憶」,以其具有殊勝力,而爲「五根」、「五力」之一,稱爲「念根」、「念力」。④成就 「得」的一種,指已得而現在仍不失。《俱舍論》卷四謂,「得」有「獲」與「成就」二種。「獲」指未曾得而今得,或曾得但已失而今又得。「成就」是指已經擁有之後,至今不失。⑤癡 愚癡之意,爲「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與「無明」、「無智」同。⑥惑 指內心的迷亂狀態,爲妨礙開悟之心理作用的總稱,包含對「事」與「理」兩方面的迷惑。此「惑」能發業潤生而使人生死相續。⑦垢 「煩惱」的另外一種稱呼,指汙穢心之垢物。又以「貪」、「瞋」、「癡」稱爲「叁垢」,故有「煩惱垢」、「塵垢」、「垢穢」、「惑垢」、「染垢」等名詞。此外,「煩惱垢」是由根本煩惱所流出,其相汙且粗,因此也常常以「心魔賊」之喻稱之。⑧染 全稱爲「染垢染汙」,即不潔不淨之義。在佛教中,具體言之,是指執著之妄念及所執之事物。⑨安隱 安樂而平穩無事之意。佛教將達到不爲任何煩惱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穩,猶如涅槃般之寂靜無爲,稱之爲「安穩」。此外,「善業」又稱「安穩業」,自利、利他之道又稱爲「安穩道」。
【語 譯】這時,解脫月菩薩聽完金剛藏菩薩的話之後,又對金剛藏菩薩說:「佛子!現在大衆都已經會集在這裏了。他們都善于清淨自己的深心,善于使自己的思、念都清淨,善于修習諸菩薩行,善于積集助道,善于並且能夠親近百千億數的佛,他們成就了無量功德的善根,舍棄遠離了無明、疑惑,其心沒有任何汙垢汙染,他們深心信解,常住佛法中而不跟隨別人的教導。好啊,佛子!您應當禀承佛的神力而爲他們演說,使這些菩薩對于如此甚深的境界中都能夠修證而知曉。」
這時,解脫月菩薩想再次宣說這些意思而說頌曰:「希望知曉最爲安穩、最爲上等的菩薩行,想知曉十地之間的境界差別,以證得清淨的智慧,成就無上正覺。這些會中的大衆,都沒有諸種煩惱染汙,他們的志向和理解力都明亮而清淨,他們承事無數的佛,能夠知曉理解十地的涵義。」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衆集善淨思念,舍離愚癡及以疑惑①,于甚深法不隨他教;然有其余劣解衆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于長夜②中受諸衰③惱④。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雖此衆淨廣智慧,甚深明利⑤能決擇,其心不動如山王⑥,不可傾覆猶大海。有行未久解未得,隨識⑦而行不隨智⑧。聞此生疑墮惡道⑨,我愍是等故不說。」
【章 旨】金剛藏菩薩又以長行和偈頌兩種形式回答解脫月菩薩的請求。金剛藏菩薩說,雖然會中的諸位菩薩已經具備清淨之心和理解十地的智慧,但世間的劣解衆生聽說十地之法後,反而會增加苦惱。有鑒于此,金剛藏菩薩甯肯不說此法。
【注 釋】①疑惑 「疑」,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狀態。「惑」,指迷于對象而判斷力顛倒。②長夜 佛教將凡夫流轉生死之中,直至由無明之睡眠中覺醒之漫長時間,稱爲「長夜」,也用來比喻生死之迷。③衰 六道中的「天」、「人」,將要死時會出現「五種小衰相」和「五種大衰相」。「五種大衰相」爲:一、「頭上花萎」,就是頭上所帶的花冠漸漸枯萎。二、「衣裳垢膩」,就是無縫的天衣生出汙垢來。叁、「身體臭穢」,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氣味來。四、「腋下汗出」,就是兩褲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樂本座」,就是以上種種不好的衰相出現之後,天、人便對自己的寶座生出不樂的感受,天女眷屬也厭離他們而走開。「五種小衰相」爲:一、「樂聲不起」,謂諸天音樂不鼓自鳴,于衰相現時,其聲自然不起。二、「身光忽滅」,謂諸天衆身光赫弈,晝夜昭然,于衰相現時,其光不現。叁、「浴水著身」,謂諸天衆肌膚香膩,妙若蓮花,不染于水,但衰相現時,浴水沾身,停住不幹。四、「著境不舍」,謂諸天衆欲境殊勝,自然無有耽戀,于衰相現時,取著不舍。五、「眼目數瞬」,謂諸天衆天眼無礙,普觀大千,于衰相現時,其目數瞬。以上「五種小衰相」雖已顯現,如遇殊勝之善根,仍有轉機之可能。④惱 「心所」名,《俱舍論》認爲,「惱」是指堅執諸惡事,雖知是惡但不肯接受他人谏勸以改過,而自己亦懊惱煩悶。唯識學認爲,「惱」是指追想忿恨的事緣,或因接觸現在的違緣而心懊惱。⑤明利 聰明銳利。⑥山王 在諸山中爲最高、最大,故稱「王」。⑦識 爲「心」的別名,爲「了別」之義,「心」以境爲對象而産生了別的活動,佛教中將其稱之爲「識」。佛教中有「六識」、「八識」兩種主要說法。「六識」爲「眼識」、「耳識」…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