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P6

  ..续本文上一页来现在诸佛 即「三世佛」。「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

  【语 译】金刚藏菩萨告诉一切菩萨众说:「诸位佛子!这些菩萨所发的『善决定』之大愿,既无任何杂染,凭借世间智慧是无法观见的;它犹如法界,广大无边;它究竟犹如虚空,无所不包,并且通达未来的边际;这些大愿徧一切佛土,救护一切众生;这些菩萨被一切诸佛所加护,进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智慧境地。」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①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②;我亦如是说。」

  「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

  「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章 旨】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了十地的名称,以显示菩萨之智地的相状。

  【注 释】①摩诃萨 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即「大有情」、「大众生」之义。此大众生「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因而称其「摩诃萨埵」。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观之,声闻、缘觉也可以称之为「菩萨」。此「菩萨」的称呼之中,将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特称为「摩诃萨埵」,以与声闻、缘觉二乘相区别。此外,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为了特别标示初地之上菩萨,而将入地之后的菩萨称为「摩诃萨」。②已说当说今说 此指诸佛三世说法。「已说」指过去世诸佛所说,「当说」是指未来世诸佛说法,「今说」是指现在世诸佛所说法。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向一切菩萨众说:「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智慧境地?佛子!菩萨摩诃萨之智慧境地有十种,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已经说过、未来应当宣说、现今将要宣说的。我也是如此说的。」

  「十地都有哪些呢?第一是欢喜地,第二是离垢地,第三是发光地,第四是焰慧地,第五是难胜地,第六是现前地,第七是远行地,第八是不动地,第九是善慧地,第十是法云地。」

  「佛子!此菩萨十地,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已经说过、未来应当宣说、现今将要宣说的。」

  「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

  「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①,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②。」

  【章 旨】金刚藏菩萨又对会众宣说此十地境界的殊胜。十方如来无有不说此十地境界的,但却并非凭借世间之智慧可以知晓。

  【注 释】①光明门 「十地法」最为显赫,照耀其他一切法门。②随证智 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十三将此句译为:「菩萨随顺诸地智慧。」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卷一将此句译为:「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可见,「随证智」也就是在诸地修证所得之智。

  【语 译】金刚藏菩萨告诉一切菩萨众说:「佛子!我从来没有见到有那一个佛的国土,其中有那位如来不说此十地。」

  「为什么如此呢?这是菩萨摩诃萨求趣菩提的最上等道路,也是最清净之法,也是光明之门。十地也就是分别演说菩萨修行中所历经的诸地。佛子!这些境界不可思议,这是诸位菩萨修行中所证的智慧。」

  【说 明】此中需特别注意,金刚藏菩萨从「定」中出来之后,「不请自说」这一细节。世亲解释说:「何故不请而说?若不自说,众则不知,为说不说。又复不知欲说何法。」(世亲《十地经论》卷一)

  金刚藏菩萨从三昧定境中出来,向会中的信众宣说菩萨修行中十个层面的智地之名称,其名称为:第一「欢喜地」、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第六「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

  六、请 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①,不复分别。

  【章 旨】金刚藏菩萨向会中的信众宣说了菩萨十地之名称后,默然而不再言说。这是「初地」第五部分「请分」的第一层次内容。

  【注 释】①默然而住 至于金刚藏菩萨为什么沉默而不详细解释十地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一:「欲令大众渴仰请说故,复增菩萨尊敬法故。」

  【语 译】这时,金刚藏菩萨说完菩萨十地的名称之后,默然而安住于自己的定境中,不再思维计度。

  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①,作如是念:「何因②何缘③,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④?」

  【章 旨】当时,会中菩萨仅仅听金刚藏菩萨说了十地的名称而未加解释,都感到需要请求他解释十地的具体内涵。

  【注 释】①渴仰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其形容对佛、法之仰慕。②因 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都可以称之为「因」。③缘 狭义而言,是指引起结果的间接原因,即「外缘」。可分为四类:第一,「因缘」,「因」亦为「缘」之意,指产生果报之直接内在原因,即狭义之「因」。第二,「等无间缘」,指「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引导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第三,「所缘缘」,即「缘缘」,「所缘」指外境,心缘外境时,必藉外境以为助缘。第四,「增上缘」,泛指不对某一法的产生、存在起障碍之作用的一切法。④解释 指解说、释明经典之文义。

  【语 译】这时,一切菩萨众听了金刚藏菩萨宣说的菩萨十地的名称,但未能听到解释,都产生了热切仰望之情,他们都这样想:「是什么因缘,金刚藏菩萨仅仅说菩萨十地之名称而不加解释呢?」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众心之所念,以颂①问金刚藏菩萨曰:「何故净觉人②,念智③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一切咸决定④,勇猛无怯弱⑤。何故说地名,而不为开演⑥?诸地妙义趣⑦,此众皆欲闻,其心无怯弱,愿为分别说!众会悉清净,离懈怠严洁,能坚固不动,具功德智慧。⑧相视咸恭敬,一切悉专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⑨。」

  【章 旨】解脱月菩萨知晓会众的想法,于是以颂的形式向金刚藏菩萨请求解释。金刚藏菩萨则首先称赞十地内涵的深厚,非世间智慧所能理解,因此纔沉默不解释。这第一请。

  【注 释】①颂 为九部教、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孤起颂」、「不重颂偈」。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偈颂,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他」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②净觉人 即「净觉之人」,一般为佛之异称。心体无污染称为「净」,对境不迷称为「觉」。佛之体清净本然,因此,一般以「净觉」为佛之异称。此处特指金刚藏菩萨。③念智 「念”指四念处,“智”指真如无相智。「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④决定 一般涵义为「确定不变」。关于此处的特殊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一解释说:「『决定』者,黠慧明了故。『决定』有三种:一、『上决定』,愿大菩提故。二、『名闻决定』,他善敬重故。三、『摄受决定』,彼说者善知故。……虽有决定,堪受法器,心不欲闻,亦不得说。」⑤怯弱 胆怯、弱小。⑥开演 即「说法」之义。⑦义趣 义理之所归趣。⑧众会悉清净一偈 「懈怠」,又作「怠」,「心所」之名,为「勤」之对称,指懒惰之状态。「严洁」,即「严净」,是指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坚固」,此语词在佛教经典中常常用来比喻心念的不变不动。「坚」的意思为如树之根株不能拔,「固」的意思为跟从它物而不变原态。此句偈语是称赞会中众生的清净。⑨甘露 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印度「吠陀」文献中说,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佛教中常常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语 译】解脱月菩萨知晓诸位大众心中的想法,用颂的形式询问金刚藏菩萨说:「为了什么缘故,您这位净觉人,四念以及真如智的功德都完全具备,向我们宣说了十种上等的美的境界,但有能力却不向我们解释十地的内容?会中的听众都具有坚固不变之心,都勇敢精进而不胆怯弱小。为什么您仅仅宣说十地的名称,而并不为我们演说其内容?十地的美妙义趣,这个会中的信众都想听闻,他们的心并无胆怯懦弱,希望您为我们一一解说!会中的听众都清净,远离懈怠,严整而清洁,其心坚固而不动,具备功德和智慧。会中的大众看起来都很恭敬,所有的会众都一心一意渴望听您讲解,正如蜜蜂希望上等的蜂蜜一样,也如同饥渴的人想念甘露一样。」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菩萨行地事①,最上诸佛本,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②,出生③佛境界④,闻者悉迷惑⑤。持心如金刚⑥,深信⑦佛胜智⑧,知心地无我⑨,能闻此胜法。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⑩,牟尼11智如是,分别甚难见。我念佛智慧,最胜难思…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