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P6

  ..續本文上一頁來現在諸佛 即「叁世佛」。「過去佛」爲迦葉諸佛,「現在佛」爲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爲彌勒諸佛。

  【語 譯】金剛藏菩薩告訴一切菩薩衆說:「諸位佛子!這些菩薩所發的『善決定』之大願,既無任何雜染,憑借世間智慧是無法觀見的;它猶如法界,廣大無邊;它究竟猶如虛空,無所不包,並且通達未來的邊際;這些大願徧一切佛土,救護一切衆生;這些菩薩被一切諸佛所加護,進入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的智慧境地。」

  「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诃薩①智地?佛子!菩薩摩诃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②;我亦如是說。」

  「何等爲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叁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佛子!此菩薩十地,叁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章 旨】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說了十地的名稱,以顯示菩薩之智地的相狀。

  【注 釋】①摩诃薩 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即「大有情」、「大衆生」之義。此大衆生「願大」、「行大」、「度衆生大」,于世間諸衆生中爲最上,不退其大心,因而稱其「摩诃薩埵」。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觀之,聲聞、緣覺也可以稱之爲「菩薩」。此「菩薩」的稱呼之中,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特稱爲「摩诃薩埵」,以與聲聞、緣覺二乘相區別。此外,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爲了特別標示初地之上菩薩,而將入地之後的菩薩稱爲「摩诃薩」。②已說當說今說 此指諸佛叁世說法。「已說」指過去世諸佛所說,「當說」是指未來世諸佛說法,「今說」是指現在世諸佛所說法。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向一切菩薩衆說:「佛子!什麼是菩薩摩诃薩的智慧境地?佛子!菩薩摩诃薩之智慧境地有十種,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已經說過、未來應當宣說、現今將要宣說的。我也是如此說的。」

  「十地都有哪些呢?第一是歡喜地,第二是離垢地,第叁是發光地,第四是焰慧地,第五是難勝地,第六是現前地,第七是遠行地,第八是不動地,第九是善慧地,第十是法雲地。」

  「佛子!此菩薩十地,就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已經說過、未來應當宣說、現今將要宣說的。」

  「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

  「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诃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①,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②。」

  【章 旨】金剛藏菩薩又對會衆宣說此十地境界的殊勝。十方如來無有不說此十地境界的,但卻並非憑借世間之智慧可以知曉。

  【注 釋】①光明門 「十地法」最爲顯赫,照耀其他一切法門。②隨證智 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叁將此句譯爲:「菩薩隨順諸地智慧。」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一將此句譯爲:「菩薩摩诃薩諸地智慧。」可見,「隨證智」也就是在諸地修證所得之智。

  【語 譯】金剛藏菩薩告訴一切菩薩衆說:「佛子!我從來沒有見到有那一個佛的國土,其中有那位如來不說此十地。」

  「爲什麼如此呢?這是菩薩摩诃薩求趣菩提的最上等道路,也是最清淨之法,也是光明之門。十地也就是分別演說菩薩修行中所曆經的諸地。佛子!這些境界不可思議,這是諸位菩薩修行中所證的智慧。」

  【說 明】此中需特別注意,金剛藏菩薩從「定」中出來之後,「不請自說」這一細節。世親解釋說:「何故不請而說?若不自說,衆則不知,爲說不說。又複不知欲說何法。」(世親《十地經論》卷一)

  金剛藏菩薩從叁昧定境中出來,向會中的信衆宣說菩薩修行中十個層面的智地之名稱,其名稱爲:第一「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叁「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

  六、請 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①,不複分別。

  【章 旨】金剛藏菩薩向會中的信衆宣說了菩薩十地之名稱後,默然而不再言說。這是「初地」第五部分「請分」的第一層次內容。

  【注 釋】①默然而住 至于金剛藏菩薩爲什麼沈默而不詳細解釋十地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一:「欲令大衆渴仰請說故,複增菩薩尊敬法故。」

  【語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說完菩薩十地的名稱之後,默然而安住于自己的定境中,不再思維計度。

  是時,一切菩薩衆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鹹生渴仰①,作如是念:「何因②何緣③,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④?」

  【章 旨】當時,會中菩薩僅僅聽金剛藏菩薩說了十地的名稱而未加解釋,都感到需要請求他解釋十地的具體內涵。

  【注 釋】①渴仰 熱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與敬仰,如渴者之欲飲水。經典中常用其形容對佛、法之仰慕。②因 指能引生結果之原因。從狹義而言,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稱爲「因」(內因),而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外在原因,則稱爲「緣」(外緣)。然從廣義而言,凡參與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與變化之一切條件,都可以稱之爲「因」。③緣 狹義而言,是指引起結果的間接原因,即「外緣」。可分爲四類:第一,「因緣」,「因」亦爲「緣」之意,指産生果報之直接內在原因,即狹義之「因」。第二,「等無間緣」,指「心」、「心所」之相續中,由前一刹那引導後一刹那生起之原因。第叁,「所緣緣」,即「緣緣」,「所緣」指外境,心緣外境時,必藉外境以爲助緣。第四,「增上緣」,泛指不對某一法的産生、存在起障礙之作用的一切法。④解釋 指解說、釋明經典之文義。

  【語 譯】這時,一切菩薩衆聽了金剛藏菩薩宣說的菩薩十地的名稱,但未能聽到解釋,都産生了熱切仰望之情,他們都這樣想:「是什麼因緣,金剛藏菩薩僅僅說菩薩十地之名稱而不加解釋呢?」

  解脫月菩薩知諸大衆心之所念,以頌①問金剛藏菩薩曰:「何故淨覺人②,念智③功德具,說諸上妙地,有力不解釋?一切鹹決定④,勇猛無怯弱⑤。何故說地名,而不爲開演⑥?諸地妙義趣⑦,此衆皆欲聞,其心無怯弱,願爲分別說!衆會悉清淨,離懈怠嚴潔,能堅固不動,具功德智慧。⑧相視鹹恭敬,一切悉專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⑨。」

  【章 旨】解脫月菩薩知曉會衆的想法,于是以頌的形式向金剛藏菩薩請求解釋。金剛藏菩薩則首先稱贊十地內涵的深厚,非世間智慧所能理解,因此纔沈默不解釋。這第一請。

  【注 釋】①頌 爲九部教、十二部經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譯「諷誦」、「諷頌」、「造頌」、「偈頌」、「孤起頌」、「不重頌偈」。廣義指歌謠、聖歌,狹義則指于教說之段落或經文之末,以句聯結而成之偈頌,內容不一定與前後文有關。「伽他」與「祇夜」(即「重頌」)二者之差別在于,「祇夜」重複述說長行經文之內容,「伽陀」則否,故有「不重頌偈」、「孤起頌」等異稱,其長短或二句,或叁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②淨覺人 即「淨覺之人」,一般爲佛之異稱。心體無汙染稱爲「淨」,對境不迷稱爲「覺」。佛之體清淨本然,因此,一般以「淨覺」爲佛之異稱。此處特指金剛藏菩薩。③念智 「念”指四念處,“智”指真如無相智。「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④決定 一般涵義爲「確定不變」。關于此處的特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一解釋說:「『決定』者,黠慧明了故。『決定』有叁種:一、『上決定』,願大菩提故。二、『名聞決定』,他善敬重故。叁、『攝受決定』,彼說者善知故。……雖有決定,堪受法器,心不欲聞,亦不得說。」⑤怯弱 膽怯、弱小。⑥開演 即「說法」之義。⑦義趣 義理之所歸趣。⑧衆會悉清淨一偈 「懈怠」,又作「怠」,「心所」之名,爲「勤」之對稱,指懶惰之狀態。「嚴潔」,即「嚴淨」,是指諸佛國土之莊嚴清淨。「堅固」,此語詞在佛教經典中常常用來比喻心念的不變不動。「堅」的意思爲如樹之根株不能拔,「固」的意思爲跟從它物而不變原態。此句偈語是稱贊會中衆生的清淨。⑨甘露 即不死之神藥,天上之靈酒。印度「吠陀」文獻中說,蘇摩酒爲諸神常飲之物,飲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稱「甘露」。佛教中常常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與妙味長養衆生之身心。

  【語 譯】解脫月菩薩知曉諸位大衆心中的想法,用頌的形式詢問金剛藏菩薩說:「爲了什麼緣故,您這位淨覺人,四念以及真如智的功德都完全具備,向我們宣說了十種上等的美的境界,但有能力卻不向我們解釋十地的內容?會中的聽衆都具有堅固不變之心,都勇敢精進而不膽怯弱小。爲什麼您僅僅宣說十地的名稱,而並不爲我們演說其內容?十地的美妙義趣,這個會中的信衆都想聽聞,他們的心並無膽怯懦弱,希望您爲我們一一解說!會中的聽衆都清淨,遠離懈怠,嚴整而清潔,其心堅固而不動,具備功德和智慧。會中的大衆看起來都很恭敬,所有的會衆都一心一意渴望聽您講解,正如蜜蜂希望上等的蜂蜜一樣,也如同饑渴的人想念甘露一樣。」

  爾時,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衆會心歡喜故,爲諸佛子而說頌言:「菩薩行地事①,最上諸佛本,顯示分別說,第一希有難。微細難可見,離念超心地②,出生③佛境界④,聞者悉迷惑⑤。持心如金剛⑥,深信⑦佛勝智⑧,知心地無我⑨,能聞此勝法。如空中彩畫,如空中風相⑩,牟尼11智如是,分別甚難見。我念佛智慧,最勝難思…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