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P5

  ..续本文上一页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得的「真如」、「法性」之身。③智身 这是《华严经》所说的佛之十身之一,即以圆明之智慧为「佛身」。④灌顶 古天竺风俗,国王即位要用四海之水灌其顶以表示祝贺。佛教密宗藉此表达其加持、认可之义。按内容分「传法灌顶」和「结缘灌顶」;按形式分「摩顶灌顶」和「放光灌顶」、「授记灌顶」。在《华严经》卷六中,佛已为会中大众作了「摩顶灌顶」和「放光灌顶」。⑤得 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去,称为「得」。「得」有「获」与「成就」两种。「获」是指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后已经失去但现今又重新得到,「成就」是指已经得而至今相续不失。⑥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九中说:「此是世间中最高胜处,于彼现成佛,故云『世间高大之身』。」⑦世间道 指五道或者六道众生。⑧一切智智 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语 译】十方无数诸佛继续给金刚藏菩萨说:「善男子!你应该仔细辨别宣说这一法门的诸种差别以及方便善巧智慧之法。具体而言:你由于禀承佛的神力,所以縩获得了如来智慧光明的加持;你的善根清净,并且使整个法界完全清净,普徧地摄取众生,深入诸佛的法身、智身,接受一切佛的灌顶,获得一切世间最高最大的身体,超越一切世间五道,使众生的出世善根得以清净,完全圆满具足一切智智。」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①,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别清净智,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②,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③自在力,与如来无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④庄严。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⑤故,善净智轮⑥故,善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⑦故,知其清净信解⑧故,得无错谬总持⑨故,法界智印善印⑩故。

  尔时,十方诸佛各申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

  【章 旨】此章显示加持之相的第二、第三类——「以意相加」、「以身相加」。「意加」是给予其智慧,「身加」是增加其威力。

  【注 释】①无能映夺身 指在光明照耀方面无与伦比之身。②善决定明了慧明了慧 指完全明了知晓六种确定不移的事理的智慧。进入初地之后的菩萨,依圣智证真顺理有「六种善决定」,具体是:第一,「观相善决定」,菩萨之正智决定观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无杂之相。第二,「真实善决定」,菩萨之实智出世间,决定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第三,「胜善决定」,菩萨之行广大如法界,为一切佛之根本,决定具足胜德。第四,「因善决定」,菩萨之行因决定能有成果之功能。第五,「大善决定」,菩萨利他之行决定覆护一切众生界,而无局限。第六,「不怯弱善决定」,菩萨证果德,入一切诸佛智地,决定而无法惧。③成道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又作「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④具足 为「具备满足」之略称。⑤深心 为「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之「三心」之一(其他「二心」为「直心」、「大悲心」)。通常是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中列举十种深心之名:「何等为十?一、净心。二、猛利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无足心。九、胜心。十、大心。」⑥智轮 从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智慧之轮」,在印度文化及其佛教中,「轮」具有崇高的地位。在此,「轮」字可能为「明白」、「圆满」的意思。⑦法器 有二义:一是指能修习佛法之众生,大乘佛教经典中将护持正法者或信奉大乘法者称之为「法器」,反之则称之为「非法器」。二是指寺院之中做各种佛事活动所使用的器具。此中为第一种涵义。⑧信解 依靠信仰而得殊胜的理解,这是小乘佛教修行阶位之名,又名「信胜解」,为钝根者入「修道位」之名。在「见道位」中,诸钝根者原名「随信行」,后至「修道住果」之位,则改名「信解」。⑨总持 音译作「陀罗尼」,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以「念」与「定」、「慧」为其体。这是菩萨所修之「念」、「定」、「慧」所具有的功德。⑩法界智印善印 此句较难解释,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华严经》、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及八十卷《华严经》却完全一致。「印」为「印定」、「印契」,表示决定不改之义。诸佛、菩萨所结之「印契」,为智用之标帜,标示一切如来秘密庄严内证大智之「身」、「口」、「意」之业用,因此将佛、菩萨的「印契」总称「智印」。据《法华义疏》卷十二、《法华玄赞》卷十等所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能入于实相之理;又以智为「印」,可以刊定是非、真妄,因此称其为「智印」。然而,佛教经典中,又有「法界智」一语,即指「法界体性智」。此「法界体性性智」为密教所立五智之一。无尽之诸法,称为「法界」;诸法之所依,称为「体」;法不坏灭,称为「性」;能决断分明无尽诸法之「智」,称为「法界体性智」。以「五智」配当「五部」与「五佛」,则此「智」即配于佛部五佛中之大日如来。密教的「五字真言」和「五智印」中有「法界体性智」的真言和印契,其印契称之为「一切如来法界智印」。「善印」,即善于印可众生的修行境界之义。

  【语 译】这时,十方诸佛给予了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之身。分别而言,十方诸佛给予金刚藏菩萨无碍且乐于宣说辩论之身,给予其善于分别清净的智慧之身,给予金刚藏菩萨忆念诸佛而不忘失之力,给予其善于决定明了之智慧,给予其到达一切处所而使众生开悟的智慧,给予金刚藏菩萨成佛的自在力,给予其如来所具有的无畏,给予金刚藏菩萨诸佛所具有的观察、分别诸法门的无碍辩才之智慧,给予其一切如来的上等美妙身、语、意以及具足各种庄严。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金刚藏菩萨所获得的这一三昧法本身就是如此的缘故,是毗卢遮那佛本愿所起的缘故,是金刚藏菩萨善于清净自己的深心的缘故,是金刚藏菩萨善于清净自己的智慧的缘故,是其善于积集各种助道之法的缘故,是其善于修正整治自己之所作的缘故,是诸佛念其所具有的无量法器的缘故,是诸佛知晓其具有清净之果信解的缘故,是金刚藏菩萨获得了无有任何错谬的总持之力的缘故,是其获得了法界体性智之印并且善于以此印证的缘故。

  这时,十方诸佛各自伸出右手抚摸金刚藏菩萨的头顶。

  【说 明】〈十地品〉初地第三部分「加分」到此结束。经文主要意思为无数同名「金刚藏」的佛同时为金刚藏菩萨加持。为什么是同名「金刚藏」的佛为其加持呢?世亲《十地经论》解释说:其一,加持是将佛的本愿力给予金刚藏菩萨,因此,须同名「金刚藏」。其二,这些菩萨修行之时同名「金刚藏」(即「同行菩萨」),因此,成佛之时也同名「金刚藏」。其三,以「金刚藏」之名加持,可以使其更加踊跃喜悦。

  四、起 分

  摩顶已,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

  【章 旨】此是「初地」第四部分「起分」的内容。

  【语 译】十方无数诸佛同时为金刚藏菩萨摩顶之后,金刚藏菩萨随即从三昧定境中起来。

  五、本 分

  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①!诸菩萨愿善决定②,无杂不可见③,广大如法界④,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⑤;徧一切佛刹⑥,救护⑦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⑧智地。」

  【章 旨】金刚藏菩萨从三昧定境中出来,向会中的信众宣说菩萨修行中十个层面的智地之名称。这就是「初地」第五部分「本分」的内容。此章则首先阐明「六决定,以为地体」。此六种确定不移的方面是十地的根本特质。

  【注 释】①佛子 有四种涵义:第一,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大乘佛教将其用作对菩萨的美称。第二,指禀受大乘菩萨戒的佛教徒。第三,指佛弟子、佛教信仰者、修行者。第四,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也将众生称为「佛子」。第五,有时也仅仅将阿罗汉称之为「佛子」。②诸菩萨愿善决定 关于此句的深厚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说有六个层面的涵义:「一、约行体,决定坚固。二、望所证,决定须证。三、定能断惑。四、决信不疑。五、决圣度生。六、决成佛果。」此句经文随后的六句就是「善决定」的具体展开,即「观相善决定」、「真实善决定」、「胜善决定」、「因善决定」、「大善决定」、「不怯弱善决定」。③无杂不可见 菩萨是以真如为其观想对象的,是「境」(即对象)、智(即智慧)合一的,因此,并无带相在其中夹杂。而此观想对象是「真实」,是真理,所以,并非众生所具有的世间智慧可以见到,只有佛、菩萨所具有的出世间智慧方纔能够加以把握。④广大如法界 「广大如法界」为六种决定中的「胜善决定」。这是说,菩萨所具有的根本智慧远远胜于声闻、缘觉二乘。⑤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这句是说「因善决定」。「因」即依凭、根据。这是说,就无常而言,「因」是虚空,可以以之生「色法」;就「常果」言之,可以依凭此「因」而获得涅槃果。前者就是「虚空」之义,后者就是「尽未来际」之义。⑥佛刹 其义有二:第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第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此处为第一种涵义。⑦救护 救助加护,即佛、菩萨以其力加被于众生身上以救助、护持众生。⑧过去未…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