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得的「真如」、「法性」之身。③智身 這是《華嚴經》所說的佛之十身之一,即以圓明之智慧爲「佛身」。④灌頂 古天竺風俗,國王即位要用四海之水灌其頂以表示祝賀。佛教密宗藉此表達其加持、認可之義。按內容分「傳法灌頂」和「結緣灌頂」;按形式分「摩頂灌頂」和「放光灌頂」、「授記灌頂」。在《華嚴經》卷六中,佛已爲會中大衆作了「摩頂灌頂」和「放光灌頂」。⑤得 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去,稱爲「得」。「得」有「獲」與「成就」兩種。「獲」是指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後已經失去但現今又重新得到,「成就」是指已經得而至今相續不失。⑥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卷九中說:「此是世間中最高勝處,于彼現成佛,故雲『世間高大之身』。」⑦世間道 指五道或者六道衆生。⑧一切智智 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音譯作「薩婆若那」。「一切智」通于聲聞、緣覺、佛叁者,今爲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爲「一切智智」。
【語 譯】十方無數諸佛繼續給金剛藏菩薩說:「善男子!你應該仔細辨別宣說這一法門的諸種差別以及方便善巧智慧之法。具體而言:你由于禀承佛的神力,所以縩獲得了如來智慧光明的加持;你的善根清淨,並且使整個法界完全清淨,普徧地攝取衆生,深入諸佛的法身、智身,接受一切佛的灌頂,獲得一切世間最高最大的身體,超越一切世間五道,使衆生的出世善根得以清淨,完全圓滿具足一切智智。」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①,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了慧②,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③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④莊嚴。
何以故?得此叁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⑤故,善淨智輪⑥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⑦故,知其清淨信解⑧故,得無錯謬總持⑨故,法界智印善印⑩故。
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
【章 旨】此章顯示加持之相的第二、第叁類——「以意相加」、「以身相加」。「意加」是給予其智慧,「身加」是增加其威力。
【注 釋】①無能映奪身 指在光明照耀方面無與倫比之身。②善決定明了慧明了慧 指完全明了知曉六種確定不移的事理的智慧。進入初地之後的菩薩,依聖智證真順理有「六種善決定」,具體是:第一,「觀相善決定」,菩薩之正智決定觀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無雜之相。第二,「真實善決定」,菩薩之實智出世間,決定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第叁,「勝善決定」,菩薩之行廣大如法界,爲一切佛之根本,決定具足勝德。第四,「因善決定」,菩薩之行因決定能有成果之功能。第五,「大善決定」,菩薩利他之行決定覆護一切衆生界,而無局限。第六,「不怯弱善決定」,菩薩證果德,入一切諸佛智地,決定而無法懼。③成道 成佛得道之略稱,即完成佛道之意。又作「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覺」,爲八相之一。謂菩薩完成修行,成就佛果。④具足 爲「具備滿足」之略稱。⑤深心 爲「十信」成就菩薩所發之「叁心」之一(其他「二心」爲「直心」、「大悲心」)。通常是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掃除猶疑不定而對佛法真實確信之心,或指樂集諸功德善行,又深信愛樂之心。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四中列舉十種深心之名:「何等爲十?一、淨心。二、猛利心。叁、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無足心。九、勝心。十、大心。」⑥智輪 從字面意思可以解釋爲「智慧之輪」,在印度文化及其佛教中,「輪」具有崇高的地位。在此,「輪」字可能爲「明白」、「圓滿」的意思。⑦法器 有二義:一是指能修習佛法之衆生,大乘佛教經典中將護持正法者或信奉大乘法者稱之爲「法器」,反之則稱之爲「非法器」。二是指寺院之中做各種佛事活動所使用的器具。此中爲第一種涵義。⑧信解 依靠信仰而得殊勝的理解,這是小乘佛教修行階位之名,又名「信勝解」,爲鈍根者入「修道位」之名。在「見道位」中,諸鈍根者原名「隨信行」,後至「修道住果」之位,則改名「信解」。⑨總持 音譯作「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以「念」與「定」、「慧」爲其體。這是菩薩所修之「念」、「定」、「慧」所具有的功德。⑩法界智印善印 此句較難解釋,佛陀跋陀羅所譯六十卷《華嚴經》、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及八十卷《華嚴經》卻完全一致。「印」爲「印定」、「印契」,表示決定不改之義。諸佛、菩薩所結之「印契」,爲智用之標幟,標示一切如來秘密莊嚴內證大智之「身」、「口」、「意」之業用,因此將佛、菩薩的「印契」總稱「智印」。據《法華義疏》卷十二、《法華玄贊》卷十等所載,以般若之智爲「印」,則能入于實相之理;又以智爲「印」,可以刊定是非、真妄,因此稱其爲「智印」。然而,佛教經典中,又有「法界智」一語,即指「法界體性智」。此「法界體性性智」爲密教所立五智之一。無盡之諸法,稱爲「法界」;諸法之所依,稱爲「體」;法不壞滅,稱爲「性」;能決斷分明無盡諸法之「智」,稱爲「法界體性智」。以「五智」配當「五部」與「五佛」,則此「智」即配于佛部五佛中之大日如來。密教的「五字真言」和「五智印」中有「法界體性智」的真言和印契,其印契稱之爲「一切如來法界智印」。「善印」,即善于印可衆生的修行境界之義。
【語 譯】這時,十方諸佛給予了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之身。分別而言,十方諸佛給予金剛藏菩薩無礙且樂于宣說辯論之身,給予其善于分別清淨的智慧之身,給予金剛藏菩薩憶念諸佛而不忘失之力,給予其善于決定明了之智慧,給予其到達一切處所而使衆生開悟的智慧,給予金剛藏菩薩成佛的自在力,給予其如來所具有的無畏,給予金剛藏菩薩諸佛所具有的觀察、分別諸法門的無礙辯才之智慧,給予其一切如來的上等美妙身、語、意以及具足各種莊嚴。
爲什麼會如此呢?這是金剛藏菩薩所獲得的這一叁昧法本身就是如此的緣故,是毗盧遮那佛本願所起的緣故,是金剛藏菩薩善于清淨自己的深心的緣故,是金剛藏菩薩善于清淨自己的智慧的緣故,是其善于積集各種助道之法的緣故,是其善于修正整治自己之所作的緣故,是諸佛念其所具有的無量法器的緣故,是諸佛知曉其具有清淨之果信解的緣故,是金剛藏菩薩獲得了無有任何錯謬的總持之力的緣故,是其獲得了法界體性智之印並且善于以此印證的緣故。
這時,十方諸佛各自伸出右手撫摸金剛藏菩薩的頭頂。
【說 明】〈十地品〉初地第叁部分「加分」到此結束。經文主要意思爲無數同名「金剛藏」的佛同時爲金剛藏菩薩加持。爲什麼是同名「金剛藏」的佛爲其加持呢?世親《十地經論》解釋說:其一,加持是將佛的本願力給予金剛藏菩薩,因此,須同名「金剛藏」。其二,這些菩薩修行之時同名「金剛藏」(即「同行菩薩」),因此,成佛之時也同名「金剛藏」。其叁,以「金剛藏」之名加持,可以使其更加踴躍喜悅。
四、起 分
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叁昧起。
【章 旨】此是「初地」第四部分「起分」的內容。
【語 譯】十方無數諸佛同時爲金剛藏菩薩摩頂之後,金剛藏菩薩隨即從叁昧定境中起來。
五、本 分
普告一切菩薩衆言:「諸佛子①!諸菩薩願善決定②,無雜不可見③,廣大如法界④,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⑤;徧一切佛刹⑥,救護⑦一切衆生;爲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⑧智地。」
【章 旨】金剛藏菩薩從叁昧定境中出來,向會中的信衆宣說菩薩修行中十個層面的智地之名稱。這就是「初地」第五部分「本分」的內容。此章則首先闡明「六決定,以爲地體」。此六種確定不移的方面是十地的根本特質。
【注 釋】①佛子 有四種涵義:第一,指信順佛之教法,而承其家業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種不斷絕者。大乘佛教將其用作對菩薩的美稱。第二,指禀受大乘菩薩戒的佛教徒。第叁,指佛弟子、佛教信仰者、修行者。第四,指一切衆生。衆生常依順佛,佛之憶念衆生,亦猶如父母之于子女;且衆生本具成佛之性,因爲這些方面的原因,也將衆生稱爲「佛子」。第五,有時也僅僅將阿羅漢稱之爲「佛子」。②諸菩薩願善決定 關于此句的深厚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說有六個層面的涵義:「一、約行體,決定堅固。二、望所證,決定須證。叁、定能斷惑。四、決信不疑。五、決聖度生。六、決成佛果。」此句經文隨後的六句就是「善決定」的具體展開,即「觀相善決定」、「真實善決定」、「勝善決定」、「因善決定」、「大善決定」、「不怯弱善決定」。③無雜不可見 菩薩是以真如爲其觀想對象的,是「境」(即對象)、智(即智慧)合一的,因此,並無帶相在其中夾雜。而此觀想對象是「真實」,是真理,所以,並非衆生所具有的世間智慧可以見到,只有佛、菩薩所具有的出世間智慧方纔能夠加以把握。④廣大如法界 「廣大如法界」爲六種決定中的「勝善決定」。這是說,菩薩所具有的根本智慧遠遠勝于聲聞、緣覺二乘。⑤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這句是說「因善決定」。「因」即依憑、根據。這是說,就無常而言,「因」是虛空,可以以之生「色法」;就「常果」言之,可以依憑此「因」而獲得涅槃果。前者就是「虛空」之義,後者就是「盡未來際」之義。⑥佛刹 其義有二:第一,指佛所住之國土,又作「佛國土」、「淨土」。第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閣、佛龛、僧刹、伽藍等,專供修行辦道之處所。此處爲第一種涵義。⑦救護 救助加護,即佛、菩薩以其力加被于衆生身上以救助、護持衆生。⑧過去未…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