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焰,称为「明」。「光」有黄、赤二色,「明」有青、黄、赤、白四色。而佛教经典中往往以其喻指佛、菩萨之发光。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②智地 指证得一切智之佛位、佛果位,又称「究竟一切智地」。世亲《十地经论》说:「智慧地者,谓十地智。」(世亲《十地经论》卷一)即是说此中「智地」指第十地「法云地」所得之智慧。③善根 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善」以树根为喻,故名「善根」。唐玄奘译《入阿毗达磨论》卷上说:「善根有三种:一、无贪,是违贪法;二、无瞋,是违瞋法;三、无痴,是违痴法。」(,)此三者称为「三善根」。④简择 即选择,指依智慧力作正确之判断,以舍伪取真。「简」与「择」,均为选择、分别之意。以智慧来简择一切诸法之力,即称为「择力」。又由简择力而得灭谛涅槃,即称为「择灭」。⑤无分别智 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菩萨于初地入「见道位」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这种平等而无分别之智称之为「无分别智」。另外,「无分别智」也指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的世俗认识而达到的对于真如之如实而无分别的认识。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⑥世法 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⑦出世 有二义:一、「出世间」之简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之意,又作「出尘」。二、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如「诸佛出世之本怀」。⑧一切智人智 「一切智」,三智之一,音译为「萨婆若」,指通达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称「一切智人」;有时「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称。
【语 译】无数金刚藏佛继续向金刚藏菩萨菩萨说:「你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一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也是我们想使你能够给一切菩萨宣说如此不可思议的佛法光明的缘故。经过我们的加持,有如此的功效:能够使你进入智慧境地,能够使你摄持一切善根,善于简择一切佛法,广泛地知晓诸法,善于并且有能力宣说佛法,使你获得清净的无分别智,一切世间法都不能染污你,使你具有清净的出世善根,使你获得不可思议智的境界,获得一切智人智的境界。」
「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①一切佛法故,修习②、分别③无漏法④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⑤故,善入决定⑥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⑦故,得无碍辩才⑧光明故,住大辩才地⑨善决定故,忆念⑩菩萨心11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徧至一切处决定开悟12故。」
【章 旨】此章为「辨所加为」部分诸佛为金刚藏菩萨「所加」的第二层次「利他行」的内容。
【注 释】①缘念 攀缘境界之事物而思想。②修习 数数熏习之意,略称「修」、「习」。是指对于诸行法,反复实践,数数熏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所载,佛教之修行有四:第一,「长时修」,即长时间修行。第二,「无间修」,即不休不止之修行。第三,「恭敬修」,即以虔诚恭敬心修行。第四,「无余修」,即完全不缺之修行。③分别 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俱舍论》卷二举出三种「分别」:第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心的作用)为体,直接认识外境的直觉作用。第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的判断推理作用。第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铭记过去事物的追想、记忆作用。④无漏法 清净无烦恼之法,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都是清净无烦恼之法,如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据《俱舍论》卷一,「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及「七觉支」、「八正道」等道圣谛之法,都无「随增」烦恼,因此称其为「无漏法」。其中,「择灭无为」是灭谛涅槃之道果,以离系(远离烦恼之系缚)为性;「非择灭无为」,由于能使其起作用的缘的缺失,永远障碍未来法之生起;「虚空无为」,仅以无碍为性,都无作用,非诸漏随增之依处,因此都为「无漏法」。⑤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 「庄严」,本指严饰布列,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此处是用其比喻义。澄观说:「『大智』者,即真见道,根本法、无我智过小乘,故名『大』。治无明,故云『光明』。此智亲证真如,平等平等离二取相,名『善观察』。实断二障分别随眠,名『善选择』。『巧庄严』者,即相见道,是后得智,故论名『方便』,『方便』即巧法。真见道种种建立,名为『庄严』。又『庄严』者,即二智成德,由得此二善达法界,于多百门已得自在,故云『庄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真见道之智」是指菩萨在「见道位」生起的无漏的根本无分别智。「相见道之智」是指于证得「根本无分别智」之「深观」之后,又生起的「后得智」,此智为「方便智」,佛、菩萨凭借此智济度众生。⑥决定 确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缩略为「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决定明了」、「决定智」等语,为佛教典籍中常用的普通语词。⑦无所畏 即「无畏」,是「无所怖畏」之意。这是指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恐惧、畏惧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徧趣行智力」相配。「十力」一一由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五十二中记载的「菩萨十种无畏」是:「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⑧无碍辩才 指佛、菩萨等所具有的四种自在无碍的辩别、辨说能力。又作「四无碍智」、「四无碍解」,简称为「四辩」或「四无碍」。「法无碍辩」,指对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因此纔能善于辩说。「义无碍辩」,指对于一切法相、名字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辞无碍辩」,指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辩无碍辩」,是指随顺众生根机而巧妙演说,使众生乐闻的智解、辩才。大乘佛教认为,因为「法」、「义」、「辞」、「辩」四者穷尽法性,进入第一义谛,深妙难测。因此,只有有佛、菩萨纔真正具有「四辩」。⑨大辩才地 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中这句经文为「得大无碍智地故」,可见,此中的「大辨才地」是指佛、菩萨所具的「无碍辩才」之境界。⑩忆念 「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存于心内,记忆而使其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是针对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11菩萨心 即「菩提心」,如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中这句经文为「忆念不忘菩提心故」。12开悟 开智悟理。如《法华经•序品》所说:「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语 译】无数金刚藏佛继续向金刚藏菩萨菩萨说:「经过我们的加持,又使你能够从始至终行于菩萨十地,使你如实地宣说菩萨十地的差别相,使你缘念一切佛法,修习并且能分别无漏之法,善于选择、观察大智光明以及善巧的庄严智慧,善于进入决定智之门,使你能够针对自己所住的境界次第显示宣说菩萨、佛之无畏,使你获得无碍辩才所具有的光明,住于大无碍智慧并且决定不动,使你忆念菩萨之心而永不忘失,使你具有使一切众生界成熟的能力,使你能够普徧地到达一切境地而都能够使众生开悟。」
「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①。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②、智身③故,受一切佛灌顶④故,得⑤一切世间最高大身⑥故,超一切世间道⑦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⑧故。」
【章 旨】十方无数佛同时为金刚藏菩萨加持。「加持之相」有三类,即「以口相加」、「以意相加」、「以身相加」。此章为「以口相加」,其目的是增加辩才。此章首句为总概括,后十句为具体展开。关于「口加」的涵义,世亲解释说:「辩才者,随所得法义,忆持不忘说故。诸法门者,谓十地法。差别者,种种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世亲《十地经论》卷一)这是说,「口加」为其增加辩才,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菩萨更能记忆、理解十地之法的奥秘并且能够将其奥义宣示给众生。
【注 释】①善巧法 指善良巧妙之法,特指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巧妙方法。又作「善权」,为「善巧方便」之略称。佛、菩萨为顺应众生之能力素质,而运用种种方便(化他之说法),巧妙摄取教化众生,称为「善巧摄化」。为适应众生,而巧妙运用种种方法以救度之,此种方法,则称「善巧方便」。②法身 本是佛的三身…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