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P4

  ..續本文上一頁之焰,稱爲「明」。「光」有黃、赤二色,「明」有青、黃、赤、白四色。而佛教經典中往往以其喻指佛、菩薩之發光。由佛、菩薩自身發出之光輝,稱爲「光」;而照射物體之光,則稱爲「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顯真理之作用。由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之光,又稱「色光」、「身光」、「外光」;對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見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稱爲「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內光」。②智地 指證得一切智之佛位、佛果位,又稱「究竟一切智地」。世親《十地經論》說:「智慧地者,謂十地智。」(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即是說此中「智地」指第十地「法雲地」所得之智慧。③善根 即善之根本,又稱「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將「善」以樹根爲喻,故名「善根」。唐玄奘譯《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善根有叁種:一、無貪,是違貪法;二、無瞋,是違瞋法;叁、無癡,是違癡法。」(,)此叁者稱爲「叁善根」。④簡擇 即選擇,指依智慧力作正確之判斷,以舍僞取真。「簡」與「擇」,均爲選擇、分別之意。以智慧來簡擇一切諸法之力,即稱爲「擇力」。又由簡擇力而得滅谛涅槃,即稱爲「擇滅」。⑤無分別智 又作「無分別心」,指舍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菩薩于初地入「見道位」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境、智冥合,這種平等而無分別之智稱之爲「無分別智」。另外,「無分別智」也指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的世俗認識而達到的對于真如之如實而無分別的認識。此智屬于「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爲佛智之相應心品。⑥世法 指世谛之法,即世間之法、由因緣所生之法、可毀壞之法。⑦出世 有二義:一、「出世間」之簡稱,即超越世俗、出離世塵之意,又作「出塵」。二、指諸佛出現于世間成佛,以教化衆生,如「諸佛出世之本懷」。⑧一切智人智 「一切智」,叁智之一,音譯爲「薩婆若」,指通達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佛典中,有時爲區別聲聞的「一切智」與佛的「一切智,」而將佛的「一切智」稱爲「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稱「一切智人」;有時「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稱。

  【語 譯】無數金剛藏佛繼續向金剛藏菩薩菩薩說:「你之所以能夠進入這一菩薩大智慧光明叁昧,也是我們想使你能夠給一切菩薩宣說如此不可思議的佛法光明的緣故。經過我們的加持,有如此的功效:能夠使你進入智慧境地,能夠使你攝持一切善根,善于簡擇一切佛法,廣泛地知曉諸法,善于並且有能力宣說佛法,使你獲得清淨的無分別智,一切世間法都不能染汙你,使你具有清淨的出世善根,使你獲得不可思議智的境界,獲得一切智人智的境界。」

  「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①一切佛法故,修習②、分別③無漏法④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⑤故,善入決定⑥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⑦故,得無礙辯才⑧光明故,住大辯才地⑨善決定故,憶念⑩菩薩心11不忘失故,成熟一切衆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12故。」

  【章 旨】此章爲「辨所加爲」部分諸佛爲金剛藏菩薩「所加」的第二層次「利他行」的內容。

  【注 釋】①緣念 攀緣境界之事物而思想。②修習 數數熏習之意,略稱「修」、「習」。是指對于諸行法,反複實踐,數數熏習,以期達到成佛之目的。據梁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八所載,佛教之修行有四:第一,「長時修」,即長時間修行。第二,「無間修」,即不休不止之修行。第叁,「恭敬修」,即以虔誠恭敬心修行。第四,「無余修」,即完全不缺之修行。③分別 推量思惟之意,又譯作「思惟」、「計度」。《俱舍論》卷二舉出叁種「分別」:第一,「自性分別」,以「尋」或「伺」之「心所」(心的作用)爲體,直接認識外境的直覺作用。第二,「計度分別」,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爲體的判斷推理作用。第叁,「隨念分別」,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爲體,而能銘記過去事物的追想、記憶作用。④無漏法 清淨無煩惱之法,出世間的一切「無爲法」,都是清淨無煩惱之法,如叁乘聖人所證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間的「無漏法」。據《俱舍論》卷一,「虛空」、「擇滅」、「非擇滅」等叁種「無爲法」,及「七覺支」、「八正道」等道聖谛之法,都無「隨增」煩惱,因此稱其爲「無漏法」。其中,「擇滅無爲」是滅谛涅槃之道果,以離系(遠離煩惱之系縛)爲性;「非擇滅無爲」,由于能使其起作用的緣的缺失,永遠障礙未來法之生起;「虛空無爲」,僅以無礙爲性,都無作用,非諸漏隨增之依處,因此都爲「無漏法」。⑤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 「莊嚴」,本指嚴飾布列,即布列諸種衆寶、雜花、寶蓋、幢、幡、璎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此處是用其比喻義。澄觀說:「『大智』者,即真見道,根本法、無我智過小乘,故名『大』。治無明,故雲『光明』。此智親證真如,平等平等離二取相,名『善觀察』。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名『善選擇』。『巧莊嚴』者,即相見道,是後得智,故論名『方便』,『方便』即巧法。真見道種種建立,名爲『莊嚴』。又『莊嚴』者,即二智成德,由得此二善達法界,于多百門已得自在,故雲『莊嚴』。」(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真見道之智」是指菩薩在「見道位」生起的無漏的根本無分別智。「相見道之智」是指于證得「根本無分別智」之「深觀」之後,又生起的「後得智」,此智爲「方便智」,佛、菩薩憑借此智濟度衆生。⑥決定 確定不變。爲「不定」之對稱,又作「一定」,縮略爲「定」,有「決定信」、「決定業」、「決定性」、「決定明了」、「決定智」等語,爲佛教典籍中常用的普通語詞。⑦無所畏 即「無畏」,是「無所怖畏」之意。這是指佛、菩薩說法時具有無所恐懼、畏懼之自信,而勇猛安穩。佛、菩薩之無畏皆有四種,稱「四無畏」、「四無所畏」。佛之「四無畏」即「諸法現等覺無畏」、「一切漏盡無畏」、「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爲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種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大悲」。而「四無畏」與「十力」中之「處非處智力」、「漏盡智力」、「業法集智力」、「徧趣行智力」相配。「十力」一一由攝「四無畏」,故總爲「四十無畏」。菩薩之「四無畏」即「能持無畏」、「知根無畏」、「決疑無畏」、「答報無畏」。澄觀在《華嚴經疏》卷五十二中記載的「菩薩十種無畏」是:「聞持無畏」、「辯才無畏」、「二空無畏」、「威儀無缺無畏」、「叁業無過無畏」、「外護無畏」、「正念無畏」、「方便無畏」、「一切智心無畏」、「具行無畏」。⑧無礙辯才 指佛、菩薩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的辯別、辨說能力。又作「四無礙智」、「四無礙解」,簡稱爲「四辯」或「四無礙」。「法無礙辯」,指對于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因此纔能善于辯說。「義無礙辯」,指對于一切法相、名字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辭無礙辯」,指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辯無礙辯」,是指隨順衆生根機而巧妙演說,使衆生樂聞的智解、辯才。大乘佛教認爲,因爲「法」、「義」、「辭」、「辯」四者窮盡法性,進入第一義谛,深妙難測。因此,只有有佛、菩薩纔真正具有「四辯」。⑨大辯才地 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中這句經文爲「得大無礙智地故」,可見,此中的「大辨才地」是指佛、菩薩所具的「無礙辯才」之境界。⑩憶念 「憶」,憶持不忘之義;「念」,明記不忘之義。深刻存于心內,記憶而使其不忘失,稱爲「憶念」。一般是針對念念不忘佛陀或諸佛之功德。11菩薩心 即「菩提心」,如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中這句經文爲「憶念不忘菩提心故」。12開悟 開智悟理。如《法華經•序品》所說:「照明佛法,開悟衆生。」

  【語 譯】無數金剛藏佛繼續向金剛藏菩薩菩薩說:「經過我們的加持,又使你能夠從始至終行于菩薩十地,使你如實地宣說菩薩十地的差別相,使你緣念一切佛法,修習並且能分別無漏之法,善于選擇、觀察大智光明以及善巧的莊嚴智慧,善于進入決定智之門,使你能夠針對自己所住的境界次第顯示宣說菩薩、佛之無畏,使你獲得無礙辯才所具有的光明,住于大無礙智慧並且決定不動,使你憶念菩薩之心而永不忘失,使你具有使一切衆生界成熟的能力,使你能夠普徧地到達一切境地而都能夠使衆生開悟。」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①。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故,普淨法界故,普攝衆生故,深入法身②、智身③故,受一切佛灌頂④故,得⑤一切世間最高大身⑥故,超一切世間道⑦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⑧故。」

  【章 旨】十方無數佛同時爲金剛藏菩薩加持。「加持之相」有叁類,即「以口相加」、「以意相加」、「以身相加」。此章爲「以口相加」,其目的是增加辯才。此章首句爲總概括,後十句爲具體展開。關于「口加」的涵義,世親解釋說:「辯才者,隨所得法義,憶持不忘說故。諸法門者,謂十地法。差別者,種種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世親《十地經論》卷一)這是說,「口加」爲其增加辯才,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菩薩更能記憶、理解十地之法的奧秘並且能夠將其奧義宣示給衆生。

  【注 釋】①善巧法 指善良巧妙之法,特指佛、菩薩教化衆生的巧妙方法。又作「善權」,爲「善巧方便」之略稱。佛、菩薩爲順應衆生之能力素質,而運用種種方便(化他之說法),巧妙攝取教化衆生,稱爲「善巧攝化」。爲適應衆生,而巧妙運用種種方法以救度之,此種方法,則稱「善巧方便」。②法身 本是佛的叁身…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