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南衡阳岐山仁瑞寺的恒志(1811—1875 )、江苏句容赤山真如寺的法忍(1845 —1905)都是清末著名的禅僧(寄禅:《恒志和尚道状》、《法忍禅师塔铭》)。
明代以来各派禅僧竞撰灯录、世谱。紫柏以《传灯》未续,为他出世一大负,因此能文缁素,都发愿有所著述。此种风气,在清代尤为流行。清代所撰的传灯僧史,有道忞《禅灯世谱》九卷,通容《五灯严统
范寰
通问《续灯存稿》十二卷,本晰《宗门宝积录》九十三卷,通醉《锦江禅灯》二十卷,如纯《黔商会灯录》八卷,性统《续灯正统》四十二卷,超永《五灯全书》一百二十卷,净符《祖灯大统》十八卷,弘储《南岳单传记》一卷,纪荫《宗统遍年》三十二卷,自新、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心圆、火莲居士《揞黑豆集》九卷,聂先居士《续指月录》二十卷,达珍《正源略集》十六卷等。
清初风气,凡是开堂说法宗师,寂后常由门人辑录其机缘法语付版。因之,当时续刻的《嘉兴藏》以语录为最多。临济宗如天童密云门下的通容、道忞等十二弟子;磬山天隐门下的通问、通忞;三峰汉月门下的灵岩弘储、灵隐弘礼及其弟子等;曹洞宗如博山一系的道独、函昰、函可、今无、今释、今辩等;鼓山一系的元贤、道霈;东苑元镜门下的道盛及其弟子等;云门圆澄一系的明盂、净柱、净挺、净斯、智操等,都有语录行世。
净土为清初以来佛教各宗的共同信仰。最致力弘扬者以行策、省庵、彻悟、瑞安、悟开、古昆、印光等为代表人物。行策(1628 —1682)字截流,住常熟普仁院,创七日念佛法,著有《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为清代“打念佛七”的滥觞。省庵(1686 —1734 )名实贤,住杭州梵天寺,结社专修净业。所著《劝发菩提心文》,广为缁素传诵。净土宗徒称他为莲宗第九祖。彭际清辑有《省庵禅师语录》二卷。彻悟(1741 —1810 )号梦东,初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禅,后继主法席,为道俗所归仰。嘉庆五年(1800 )居京郊怀柔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依从者甚众,遂成北方著名净土道场。有《彻悟禅师语录》二卷(体宽《彻悟禅师行略》)。
瑞安(?—1864 )字悟和,住红螺山,专修净土。魏源在京时曾从他问法,后应魏源请至高邮弘法,信者极众。仁和许息庵延住扬州藏经院,受院主观如所归敬。其后遍历南京、苏州、泰州、通州诸地,到处弘传净土(程兆鸾《悟和法师传略》)。悟开(?—1830 )字豁然,号水云道人,住苏州灵岩山下宝藏寺。通达经论,而专以净土接众。著有《莲宗九祖传略》、《净土知津》、《念佛百问》各一卷(江沅《念佛百问序》)。古昆(?—1892 )号玉峰,光绪四年(1878 )住杭州弥陀寺,摩崖刻大字《阿弥陀经》。光绪十五年(1889 )卓锡慈溪西方寺,盛倡念佛。著有《莲宗必读》、《西方径路》、《净土自警》、《念佛要诀》等书。其弟子芳慧著有《净土承恩集》,照莹著有《净土业痛策》,都继承他倡导净土(沈善登《报恩论》卷下)。
印光(1861 —1940 )名圣量,号常惭。初学净土于北京红螺山。光绪十九年(1893 )南游,居普陀山法雨寺专修。时人辑他所撰文章为《印光法师文钞》。晚年移居苏州灵岩山,寂后门弟子尊他为莲宗第十三祖。
天台宗自明末百松真觉再兴,称为重兴天台教观第一世,幽溪传灯为第二世;以后,藕益智旭、苍辉受晟、警修灵明被继尊为第三、四、五世。天溪受登与受晟为同门、受登弟子灵耀与灵明继绍弘扬台教。受登(1607 —1675 )住杭州天溪大觉寺专弘天台三十余年。受登的弟子灵乘,字遐运,著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及《科注》各一卷。灵耀,字全彰,随侍受登二十余年,康熙初(1662 )住嘉兴楞严寺,对《嘉兴藏》的补刻流通很有劳绩。著有《楞严经观心定解》十卷、《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随缘集》四卷等。
清代中叶以后,天台的学者有观竺、广昱、隆范、幻人、寻源、通智、敏曦、定宗祖印、古虚谛闲等。观竺弘教于上海龙华寺,与天童广昱、金陵妙空、杭州玉峰、嘉兴济延五人,同被称为当时法门龙象(《报恩论》卷四)。幻人(1828—1910 )名隆范、字献纯。初参大须于焦山,继至天童从广昱听《法华》,众推为天童首座。常讲经于南京及普陀山,与杨文会通信论学,累数万言。著有《法华经性理会解》一卷、《穿珠集》(禅宗语录)二卷(《天童寺续志》卷下《献纯首座塔铭》、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五)。通智名寻源,同治十三年(1874 )从北京龙泉寺本然出家,得法于浙江普陀佛顶山信真,屡讲《法华经》于宁波天童、南京古林、扬州万寿诸寺,于《楞严》尤有心得,著有《楞严开蒙》十卷(印光《通智法师公堂序》)。
敏曦(1827 —1899 )字日种,初从温岭明因寺永智受教。历讲《法华经》于嘉兴楞严、上海龙华、杭州天龙诸寺。曾与海盐张常惺同游日本,考察佛教。晚年重兴苏州报恩寺,辑有《苏州报恩塔寺志》(敏曦《苏州报恩塔寺志》)。祖印(1852 —1922 )名定宗,出家于湖北当阳玉泉寺,后从敏曦、广昱学天台教义,与诗僧寄禅友善。光绪七年(1881 )回玉泉寺从香山受法,盛弘天台于湖北荆宜间。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游江浙,所至频开讲席(太虚《玉泉祖印宗法师塔铭》)。谛闲(1858 —1932 )名古虚,号卓三,初于嘉兴楞严寺从敏曦听《法华》,后掩关慈溪圣果寺,专究天台。晚年重兴宁波观宗寺,设弘法研究社。生平讲席遍于各地,为晚近天台宗名家。遗著有《谛闲大师全集》。
清代华严宗的法系,正传旁出,极为纷歧。清初雪浪一系的苍雪、含光等,盛讲《华严》于苏州。杭州方面则以柏亭续法为代表人物。同时北方宝通贤首一派,也出有知名学者多人。苍雪(1588 —1656 )专讲《华严大疏》,但他好诗,其学为诗名所掩。含光(1599 —?)为汰如(明河)弟子,亦弘《华严》。康熙时(1662---1722 )雪浪三世孙佛闲(勗六)住南京普德寺,盛讲《华严》、《法华》,时称为华严宗中兴名家
《法华经科拾》卷七后跋)。
柏亭(1641 —1728 )名续法,从明源学《华严》教义,为明末祩宏五世法孙。他在杭州弘扬《华严》五十多年,著书二十余种,达六百余卷。他的主要著作有《贤首五教仪》六卷、《贤首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华严宗佛祖传》十四卷、《般若心经事理解》一卷(吴永芳《般若心经事理解序》)。
宝通贤首一派,创始于不夜照灯。照灯为颛愚观衡弟子,北游开法于通州宝通寺,门下出玉符印颗,遂开宝通一派。印颗(1633 —1726 )于康熙十三年(1674 )继席宝通,为贤首第二十八世。他的弟子耀宗圆亮、滨如性洪、波然海旺、有章元焕等,分别传法于河北,称为宝通四支(《宝通贤首传灯录》)。元焕的法嗣通理(1701 —1782 )字达天,是清代中期有名《华严》学者。通理于雍正十一年(1733 )奉召入圆明园校勘藏经,因得研《华严大疏》;后至永祥寺从元焕传《华严》宗旨,遂嗣其法(《宝通贤首传灯录》卷下《有章元焕传》)。乾隆十八年(1753 )通理任职僧录司,其后清字经馆成立,他又助章嘉国师校译满文藏经。乾隆四十五年(1780 )班禅六世入京,通理奉命和他谈论佛法,被封为阐教禅师。著有《法华指掌疏》七卷、《楞严经指掌疏》十卷、《圆觉经析义疏》四卷等(《新续高僧传》卷十《通理传》)。
清末《华严》学者,以月霞为最后代表人物。月霞(1858 —1917 )名显珠,为常州天宁寺冶开法嗣。初学天台不契,继至金山、高旻参禅,后隐终南山,始专究《华严》。他弘法数十年,足迹远至日本、暹罗诸国。晚年创办华严大学于上海,后迁杭州海潮寺,造就人才不少。著有《维摩经讲义》等(持松《月霞法师传》)。
律宗自明末古心如馨传戒于南京古林寺,三昧寂光(1580 —1645 )继之,分灯于宝华山,其后遂分为古林、宝华二派。古林一派,清初以来,海华(1608—1679 )、寂鼎、普璠、本修等相继,至清末辅仁(1862—?)传戒不绝(《律门祖庭汇志》)。寂光重兴宝华山,不久圆寂,门下出香雪戒润与见月读体。戒润弘律于常州天宁寺,见月(1601 —1679 )继主宝华,发扬光大,遂成律宗著名道场。他著有《传戒正范》四卷,又自述《一梦漫言》,记其生平参学及重兴宝华山始末。他的弟子定庵德基,继主宝华。宜洁书玉(1645 —1721 ),分席杭州昭庆寺,都继承宝华山的规范。又四传至文海福聚(1686 —1765 ),应请入京传戒,成为北京法源寺第一代律祖。著有《南山宗统》十卷,记载南山律宗世系传承。
与见月同时的有福州鼓山元贤、道霈,广东鼎湖山道丘、弘赞等,均致力于戒律之弘传。弘赞著有《四分律如释》十二卷、《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乾隆时北京潭柘寺源谅(1705 —1772 )亦盛传戒法,著有《律宗灯谱》二卷。湖南方面,先龄长松以各地传戒戒科不一,撰《戒科删补集要》,盛传于湘鄂。太平天国以后,金山的观心、焦山的大须,天台的敏曦等,都倡传戒律于江浙。光绪二十三年(1897 )发朗重建杭州昭庆寺戒坛,时称为律宗中兴(俞樾《昭庆寺重建戒坛记》)。
慈恩一宗,自明末昭觉广承于杭州莲居庵讲《唯识》,其弟子灵源大惠、古德大贤、新伊大真等继之,入清传承不绝,时称莲居派。大惠曾讲《唯识》于京师及苏杭等地,著有《唯识自考录》。…
《清代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