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代佛教▪P2

  ..續本文上一頁南衡陽岐山仁瑞寺的恒志(1811—1875 )、江蘇句容赤山真如寺的法忍(1845 —1905)都是清末著名的禅僧(寄禅:《恒志和尚道狀》、《法忍禅師塔銘》)。

  明代以來各派禅僧競撰燈錄、世譜。紫柏以《傳燈》未續,爲他出世一大負,因此能文缁素,都發願有所著述。此種風氣,在清代尤爲流行。清代所撰的傳燈僧史,有道忞《禅燈世譜》九卷,通容《五燈嚴統

  範寰

  通問《續燈存稿》十二卷,本晰《宗門寶積錄》九十叁卷,通醉《錦江禅燈》二十卷,如純《黔商會燈錄》八卷,性統《續燈正統》四十二卷,超永《五燈全書》一百二十卷,淨符《祖燈大統》十八卷,弘儲《南嶽單傳記》一卷,紀蔭《宗統遍年》叁十二卷,自新、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寶傳》十五卷,心圓、火蓮居士《揞黑豆集》九卷,聶先居士《續指月錄》二十卷,達珍《正源略集》十六卷等。

  清初風氣,凡是開堂說法宗師,寂後常由門人輯錄其機緣法語付版。因之,當時續刻的《嘉興藏》以語錄爲最多。臨濟宗如天童密雲門下的通容、道忞等十二弟子;磬山天隱門下的通問、通忞;叁峰漢月門下的靈岩弘儲、靈隱弘禮及其弟子等;曹洞宗如博山一系的道獨、函昰、函可、今無、今釋、今辯等;鼓山一系的元賢、道霈;東苑元鏡門下的道盛及其弟子等;雲門圓澄一系的明盂、淨柱、淨挺、淨斯、智操等,都有語錄行世。

  淨土爲清初以來佛教各宗的共同信仰。最致力弘揚者以行策、省庵、徹悟、瑞安、悟開、古昆、印光等爲代表人物。行策(1628 —1682)字截流,住常熟普仁院,創七日念佛法,著有《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爲清代“打念佛七”的濫觞。省庵(1686 —1734 )名實賢,住杭州梵天寺,結社專修淨業。所著《勸發菩提心文》,廣爲缁素傳誦。淨土宗徒稱他爲蓮宗第九祖。彭際清輯有《省庵禅師語錄》二卷。徹悟(1741 —1810 )號夢東,初從北京廣通寺粹如參禅,後繼主法席,爲道俗所歸仰。嘉慶五年(1800 )居京郊懷柔紅螺山資福寺,倡導念佛,依從者甚衆,遂成北方著名淨土道場。有《徹悟禅師語錄》二卷(體寬《徹悟禅師行略》)。

  瑞安(?—1864 )字悟和,住紅螺山,專修淨土。魏源在京時曾從他問法,後應魏源請至高郵弘法,信者極衆。仁和許息庵延住揚州藏經院,受院主觀如所歸敬。其後遍曆南京、蘇州、泰州、通州諸地,到處弘傳淨土(程兆鸾《悟和法師傳略》)。悟開(?—1830 )字豁然,號水雲道人,住蘇州靈岩山下寶藏寺。通達經論,而專以淨土接衆。著有《蓮宗九祖傳略》、《淨土知津》、《念佛百問》各一卷(江沅《念佛百問序》)。古昆(?—1892 )號玉峰,光緒四年(1878 )住杭州彌陀寺,摩崖刻大字《阿彌陀經》。光緒十五年(1889 )卓錫慈溪西方寺,盛倡念佛。著有《蓮宗必讀》、《西方徑路》、《淨土自警》、《念佛要訣》等書。其弟子芳慧著有《淨土承恩集》,照瑩著有《淨土業痛策》,都繼承他倡導淨土(沈善登《報恩論》卷下)。

  印光(1861 —1940 )名聖量,號常慚。初學淨土于北京紅螺山。光緒十九年(1893 )南遊,居普陀山法雨寺專修。時人輯他所撰文章爲《印光法師文鈔》。晚年移居蘇州靈岩山,寂後門弟子尊他爲蓮宗第十叁祖。

  天臺宗自明末百松真覺再興,稱爲重興天臺教觀第一世,幽溪傳燈爲第二世;以後,藕益智旭、蒼輝受晟、警修靈明被繼尊爲第叁、四、五世。天溪受登與受晟爲同門、受登弟子靈耀與靈明繼紹弘揚臺教。受登(1607 —1675 )住杭州天溪大覺寺專弘天臺叁十余年。受登的弟子靈乘,字遐運,著有《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及《科注》各一卷。靈耀,字全彰,隨侍受登二十余年,康熙初(1662 )住嘉興楞嚴寺,對《嘉興藏》的補刻流通很有勞績。著有《楞嚴經觀心定解》十卷、《法華經釋簽緣起序指明》一卷、《四教儀集注節義》一卷、《隨緣集》四卷等。

  清代中葉以後,天臺的學者有觀竺、廣昱、隆範、幻人、尋源、通智、敏曦、定宗祖印、古虛谛閑等。觀竺弘教于上海龍華寺,與天童廣昱、金陵妙空、杭州玉峰、嘉興濟延五人,同被稱爲當時法門龍象(《報恩論》卷四)。幻人(1828—1910 )名隆範、字獻純。初參大須于焦山,繼至天童從廣昱聽《法華》,衆推爲天童首座。常講經于南京及普陀山,與楊文會通信論學,累數萬言。著有《法華經性理會解》一卷、《穿珠集》(禅宗語錄)二卷(《天童寺續志》卷下《獻純首座塔銘》、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卷五)。通智名尋源,同治十叁年(1874 )從北京龍泉寺本然出家,得法于浙江普陀佛頂山信真,屢講《法華經》于甯波天童、南京古林、揚州萬壽諸寺,于《楞嚴》尤有心得,著有《楞嚴開蒙》十卷(印光《通智法師公堂序》)。

  敏曦(1827 —1899 )字日種,初從溫嶺明因寺永智受教。曆講《法華經》于嘉興楞嚴、上海龍華、杭州天龍諸寺。曾與海鹽張常惺同遊日本,考察佛教。晚年重興蘇州報恩寺,輯有《蘇州報恩塔寺志》(敏曦《蘇州報恩塔寺志》)。祖印(1852 —1922 )名定宗,出家于湖北當陽玉泉寺,後從敏曦、廣昱學天臺教義,與詩僧寄禅友善。光緒七年(1881 )回玉泉寺從香山受法,盛弘天臺于湖北荊宜間。光緒二十五年(1899)再遊江浙,所至頻開講席(太虛《玉泉祖印宗法師塔銘》)。谛閑(1858 —1932 )名古虛,號卓叁,初于嘉興楞嚴寺從敏曦聽《法華》,後掩關慈溪聖果寺,專究天臺。晚年重興甯波觀宗寺,設弘法研究社。生平講席遍于各地,爲晚近天臺宗名家。遺著有《谛閑大師全集》。

  清代華嚴宗的法系,正傳旁出,極爲紛歧。清初雪浪一系的蒼雪、含光等,盛講《華嚴》于蘇州。杭州方面則以柏亭續法爲代表人物。同時北方寶通賢首一派,也出有知名學者多人。蒼雪(1588 —1656 )專講《華嚴大疏》,但他好詩,其學爲詩名所掩。含光(1599 —?)爲汰如(明河)弟子,亦弘《華嚴》。康熙時(1662---1722 )雪浪叁世孫佛閑(勗六)住南京普德寺,盛講《華嚴》、《法華》,時稱爲華嚴宗中興名家

  《法華經科拾》卷七後跋)。

  柏亭(1641 —1728 )名續法,從明源學《華嚴》教義,爲明末祩宏五世法孫。他在杭州弘揚《華嚴》五十多年,著書二十余種,達六百余卷。他的主要著作有《賢首五教儀》六卷、《賢首五教儀科注》四十八卷、《華嚴宗佛祖傳》十四卷、《般若心經事理解》一卷(吳永芳《般若心經事理解序》)。

  寶通賢首一派,創始于不夜照燈。照燈爲颛愚觀衡弟子,北遊開法于通州寶通寺,門下出玉符印顆,遂開寶通一派。印顆(1633 —1726 )于康熙十叁年(1674 )繼席寶通,爲賢首第二十八世。他的弟子耀宗圓亮、濱如性洪、波然海旺、有章元煥等,分別傳法于河北,稱爲寶通四支(《寶通賢首傳燈錄》)。元煥的法嗣通理(1701 —1782 )字達天,是清代中期有名《華嚴》學者。通理于雍正十一年(1733 )奉召入圓明園校勘藏經,因得研《華嚴大疏》;後至永祥寺從元煥傳《華嚴》宗旨,遂嗣其法(《寶通賢首傳燈錄》卷下《有章元煥傳》)。乾隆十八年(1753 )通理任職僧錄司,其後清字經館成立,他又助章嘉國師校譯滿文藏經。乾隆四十五年(1780 )班禅六世入京,通理奉命和他談論佛法,被封爲闡教禅師。著有《法華指掌疏》七卷、《楞嚴經指掌疏》十卷、《圓覺經析義疏》四卷等(《新續高僧傳》卷十《通理傳》)。

  清末《華嚴》學者,以月霞爲最後代表人物。月霞(1858 —1917 )名顯珠,爲常州天甯寺冶開法嗣。初學天臺不契,繼至金山、高旻參禅,後隱終南山,始專究《華嚴》。他弘法數十年,足迹遠至日本、暹羅諸國。晚年創辦華嚴大學于上海,後遷杭州海潮寺,造就人才不少。著有《維摩經講義》等(持松《月霞法師傳》)。

  律宗自明末古心如馨傳戒于南京古林寺,叁昧寂光(1580 —1645 )繼之,分燈于寶華山,其後遂分爲古林、寶華二派。古林一派,清初以來,海華(1608—1679 )、寂鼎、普璠、本修等相繼,至清末輔仁(1862—?)傳戒不絕(《律門祖庭彙志》)。寂光重興寶華山,不久圓寂,門下出香雪戒潤與見月讀體。戒潤弘律于常州天甯寺,見月(1601 —1679 )繼主寶華,發揚光大,遂成律宗著名道場。他著有《傳戒正範》四卷,又自述《一夢漫言》,記其生平參學及重興寶華山始末。他的弟子定庵德基,繼主寶華。宜潔書玉(1645 —1721 ),分席杭州昭慶寺,都繼承寶華山的規範。又四傳至文海福聚(1686 —1765 ),應請入京傳戒,成爲北京法源寺第一代律祖。著有《南山宗統》十卷,記載南山律宗世系傳承。

  與見月同時的有福州鼓山元賢、道霈,廣東鼎湖山道丘、弘贊等,均致力于戒律之弘傳。弘贊著有《四分律如釋》十二卷、《四分律名義標釋》四十卷。乾隆時北京潭柘寺源諒(1705 —1772 )亦盛傳戒法,著有《律宗燈譜》二卷。湖南方面,先齡長松以各地傳戒戒科不一,撰《戒科刪補集要》,盛傳于湘鄂。太平天國以後,金山的觀心、焦山的大須,天臺的敏曦等,都倡傳戒律于江浙。光緒二十叁年(1897 )發朗重建杭州昭慶寺戒壇,時稱爲律宗中興(俞樾《昭慶寺重建戒壇記》)。

  慈恩一宗,自明末昭覺廣承于杭州蓮居庵講《唯識》,其弟子靈源大惠、古德大賢、新伊大真等繼之,入清傳承不絕,時稱蓮居派。大惠曾講《唯識》于京師及蘇杭等地,著有《唯識自考錄》。…

《清代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西藏前弘期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