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辛亥革命以来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以战後台湾地区的现代佛教之出色的社会表现为例▪P2

  ..续本文上一页统的斋教,在1949年之後,由於面临被出家僧侣强烈批判为“非佛教”的尴尬窘境。因此被情势所迫,彼等不得已纷纷转为“空门化”(亦即“斋堂”大量改为“佛寺”,而“斋教徒”则大量落发受戒而成为正式的“僧尼”)。所以,传统台湾的“斋教三派”教势,在当代台湾地区,早已是如夕阳般的式微了。

  另一方面,脱胎於传统斋教先天派的一贯道,则借着结合儒家思想和人教的简易化,在台湾地区大大盛行起来,并成为仅次於佛教的大教派,其实力甚至逐渐扩散至全球各地。

  (四)解严後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变化概观

  1987年时,台湾地区因官方宣布解严,并颁布《人民团体组织法》和开放到大陆探亲及观光,因而进入第三期的发展阶段。

  具有强势领导权的“中国佛教会”,由於官方正式“立法”允许多政党和众多佛教组织的成立,所以其长期独霸的支配优势,顿时为之崩解:传戒多元化和僧尼平权的强力诉求,都因之相继出现,且其势皆不可挡。

  此外,因两岸恢复交流,所以台湾佛教回流大陆,成了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所以,受此影响,此一时期,开始有诸多禅修型和灵验型的佛教团体或组织,都延续前期的发展,更大行其道。

  特别是西藏流亡海外的各派僧侣,纷纷相继来台发展,开启了第二波藏密佛教传人台湾的高峰期。

  而几乎与藏传佛教第二波传人台湾地区的同一期间,更有不少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的禅师或僧侣,相继来台交流或傅授禅法。

  ※

  但是,相对的,台湾佛教思想的异化与冲突,也一再出现於此时。

  其中尤以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关怀之实践方向,逐渐为知识分子所接纳,并在佛教妇女的戒律改革和环保方面,取得重大的发展。

  同时,台湾佛教的知识分子,对台湾佛教界出现诸多弊端的批判现象,也相继出现。因此,当代台湾的佛教界,正处於变革期和批判期。

  而佛教女性所主导的台湾佛教,预计在未来不久,当可以更告成熟。

  (五)印顺——台湾第一位文学博十和尚

  台湾佛教界近百年来的学术水平之提高,虽自日治时代即已开始,但早期从未有得硕士学位以上者,直到战後的叶阿月教授才改变,她是在1972年,以《唯识思想之研究》获东京大学的博士学位。

  叶氏是台南市人,原就读私立静宜英专。毕业後,赴日驹泽大学就读,然後再转入东大攻博土学位,前後历12年之久,才得此学位。叶氏回台,应聘任教於台大哲学系,近年来已退休,并因癌症逝世。

  除叶阿月博士之外,印顺以《中国禅宗史》一书,由日本大正大学颁授文学博士学位,这也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位博士和尚。

  事实上,印顺法师完全没有料到有此一博士学位的颁授。他是因病住院,在疗养中,恰值1969年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发生了一场关於“《六祖坛经》是谁写”的大争辩。国学大师钱穆和留日还俗的杨鸿飞,是两个主要的对手,其他还有大批摇旗呐喊的佛教学者,也纷纷撰文加人讨论。

  由於辩论未能分胜负,引起病中的印顺法师的注意。他收集各方资料,包括日本出版的禅宗史资料,详细分析後,以全新的角度,写出了一部禅学由印度式转为中国式的研究专着,即《中国禅宗史》。

  此书甫一出版,立刻被各方视为经典之作,经留日台湾学生和日本学者的合力推荐,终於获颁文学博士学位。这也是台湾佛教界获得国际学界评价最高的一本书。

  可是,由於时值台湾“退出”联合国,以及和日本“断交”,佛教界立刻掀起批判印顺法师得日本博士学位的大风波,认为他有损清誉,以及嘲笑日本学位容易取得。印顺法师愤而辞去《海潮音》社长,以示抗议。

  等到圣严法师於1975年获得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邀请参加“国建会”时,博士学位才又焕发光彩,令人羡慕。从此,再无人批评佛教界得博士学位的不当了。

  三、当代台湾的佛教在现代社会中所能提供的功能或贡献

  1.台湾地区佛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在当代台湾社会的发挥,可谓已达淋潍尽致的程度,所以其贡献之巨大和出色表现,早已闻名国际。例如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遭遇百年来最大的地震灾变,灾区民众屋毁、人亡者甚多,而最先、最有效、最获灾民和社会肯定的救灾民间团体,必然包括佛教界的慈济功德会等各类佛教团体在内。

  事实上,战後以来,迄今为止,台湾的佛教团体,在岛内外和大陆地区,也一再不惜人力、物力,为当地灾民解困而广受赞誉(如对四川地区遭逢汶川空前大震灾的救援或对台湾南部近年来遭逢的巨大莫拉克大水灾的救援等)。

  不过,台湾佛教在社会的功能,除上述出色的震灾之外,仍可再分为下列几个方面来说明:

  2.它可提供宗教节庆文化的内容和扩展佛教人生观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当代台湾地区农历七月的盂兰盆会、农历四月的浴佛节,以及劝人戒杀、戒淫等,台湾地区的佛教,都能以新的现代诠释方式,来提供民众的当代需要。例如证严尼师宣称“七月是吉祥月和欢喜月”,而目前“浴佛节”也已是公定的放假日和各地民众愿意热烈共同参与的现代宗教盛会等,都是其代表性的着名例子。

  3。它能提供新社会或跨地域、跨血缘的信仰联谊。因各省移民来台,常有原乡区域或血缘的情感之隔,故在其宗教信仰上,也往往受故乡神或族群神的影响。但这一区隔,在佛教无分别的信仰圈内,即可完全超越。

  尤其台湾地区,近代以来,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快速,城乡的高度都市化,使得传统社会逐渐解体,新故乡、新小区的定居和认同,成为小区居民新的需求。

  这时有哲理文化和宗教伦理思想内容的佛教信仰,在相当的比例上,就能取代传统小区的民俗信仰。

  因此,我们可以说:台湾佛教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为现代社会提供跨地域或跨血缘的信仰内涵与宗教社群联谊。

  此一具体证据,可从几万到数百万的佛教信众组织,如“国际佛光会”、慈济功德会等有名的例子即可看出。

  4.可提供社会救助的解困需要。此一功能,纵使在物资不丰的台湾传统“中华佛寺”,也常年不断地在进行,尤以济贫、医疗、临终关怀等项目,最常见。

  在当代则提供以教育奖学金,逐渐成了常态,不但名额多,金额也大,对穷学生的帮助甚大。

  5.不过,当代台湾的佛教,和传统佛教不同之处,是敢於批判台湾的社会弊端,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例如对环境保护和关怀生命,即是结合了理论建构和行动实践,所以表现最为杰出。近年来,更在反对澎湖县设置赌场的公投中,大获全胜,可谓空前未有的大成就和新个案。

  而昭慧尼师和她创办的生命关怀协会,即是最典型的代表。因昭慧尼师和性广尼师两人,结合一群有志者,共同在桃园观音乡建立了佛教弘誓学院的校舍和图书馆以为推广,所以是具有指标性的现代例证。

  6.在大学教育方面,战後台湾佛教界已创办数所大学,如南华大学、慈济大学、玄奘大学和华梵大学,对社会教育的推广,贡献甚大。而其中,佛光山所办的南华大学,自建校以来,即采学费全免制度,造福不少就读该校学生,也算是另一种社会功能的提供。

  7.当代台湾佛教现代图书馆的相继设立、佛教数字博物馆的有效运作和佛教电视台的开播弘法和佛教大藏经的数字化,应是对佛教信息公有化的社会分享,帮助最大,也影响最能持久和深化。所以,其社会功能虽非尽善尽美,但其在现代社会中能扮演的多功能角色,应是无可置疑。

  总之,台湾的佛教在当代各宗教中,可谓已是最具社会传播影响力的民间宗教之新传播类型。

  [1]北台弯科技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辛亥革命以来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以战後台湾地区的现代佛教之出色的社会表现为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