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题刍议(胡晓光)▪P2

  ..续本文上一页》中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又《大乘止观法门》中云:“问曰:不空如来藏者,为一一众生各有一如来藏,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耶?答曰: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也。”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真常唯心论的如来藏真如心是一切的共同本体。所谓:“真如生万法,万法尽真如。”是与此完全相应的。真常唯心论用一元论统一存在本元。它反对唯识学的差别论。它们把差别判为虚妄之相,是真如体之随缘业用。因此在阿赖耶识之上又建立一个宇宙大全之真心为本体。真常唯心论确实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由于它把本体真实性判为一元,因此,现实的多样性的缘起与因果必然性就无法解决了。依真起妄,息妄归真是违反现实因果的必然性和逻辑同一律。然而唯识学的以阿赖耶识为主体的生存论与经验现观之事理则完全相合,并且于当然又可达致所以然。是如实的自觉性心识理论与实践体系。总之,中观师于心识论有不及处,而真常唯心论者又多太过处,两者于心识问题都不圆满,这都是因为不真知唯识立阿赖耶识的义趣所在之故。无相唯识于唯识理没有达到究竟处,只见体不知用,以体度用,过患无边也。只有新译有相唯识学体用双张,即用显体,圆满唯识义。此处所用体用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之体用不同,与真常唯心论的体用义也有别。它的体用是本体论的,而我们所用的体用是即事而言的,是现象的事物之关系。因此不可混为一谈,即事而言的体用义是讲,体是理体,用是事相,非是执体为有一实物也。反之真常唯心论者确实有实体物之观念存焉。唯识之识非此物也。所以唯识学的阿赖耶识论是契合中道的。被改造后的体用义是显中道之理的方法了。近代唯识大师欧阳竟无先生就是用体用义诠释唯识之理的。

  二、 关于“五种性”论的建立必要性问题

  五种性论是有相唯识学的基本观点,是决定论。是区别于其他宗派的重要标志。五种性义与有相唯识学的思想本质是内在逻辑相统一的。何以证知?五种性义与现实性相应故,与识体无量义相应故。现观一切事物,多样性是现实性,因果关系历然不乱,以作不失未作不得,法尔如是性体决定。在如物性地水火风共相无常为其理则,自相作用决定不变。五种性是心体法尔本质,是天然决定。不因无常相应而变法尔性能本用。再者,种姓之差,决定增上义存在,外在性存在,否则同为一种性,法尔无差,因果作用,增上关系,无从建立。唯识学认为宇宙中有无数个阿赖耶识,各个识体互为增上缘,识体与识体之间若是同一属性,则必然成就一类因果,因为本体为一故,因同果必同也。然而,宇宙多样,事实如此,必然有其性能之区别,否则难可理喻也。如何说四大种构成了器界因果属性,那么五种性就是心识界的因果属性。据此理可以解释现实性。又可以理解成佛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五种性义是从现实性而建立,一种性义则是从理想性而建立,正统的唯识学必须要坚持五种性义,否则就不是正统的唯识学。一种性义是方便说,是慈悲心摄化有情的手段,不是究竟义。若果都是一种性,为何一种性中也有利纯之别。容一种性中有利纯之别,为何不容一种性之外也有异性。法尔差别实属本然。唯识学尊重事实,因此如实表达真实观念而已,所以五种性义是法尔真理,金刚不摇的。持一种性决定论的思想逻辑是本体是真,现象是妄,回归一真之元,当体都是佛性。由于佛性之体是各个平等,法尔为一,所以各个皆可成佛果。妙哉此言,振奋信志,然而于事实上则完全相违,永难得已证实也。

  通过如上二题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唯识学与性空唯名论和真常唯心论都有区别。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和五种性论是为自宗的认识与实践提供必然前提和根本原则,在印度佛教中,大乘佛学有三个立论维度,据《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中云:“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这里的无为之主的真如,就是净心如来藏,它与唯识都属于唯心论,唯识在有为因位立,净心在无为果境立,实际二者在唯识学中,已得到圆满的有机结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体系里。般若是因,菩提是果,般若之简择是建立正见,是大乘法的初始,所以大乘佛学的三个立论维度是一个修行实证的三个渐次阶段。般若者,正见也,唯识者正观行也,如来藏者正果之境也。三者内在是统一的整体,所以说,大乘佛教其实是圆满的修行实践体系。然而不肖者,于法生偏执,不能善达会通,结果各执一见,标宗立义,互相攻讦。更有甚者,于文不能如实解其文义,望文随意格义发挥,从而似法大盛,正法隐晦。这种情况在印度佛教史上,也是存在的,但是最为炽盛之处是中国,特别是真常唯心论的产生,把相似佛法变成中国佛教的主流,在文化上,影响至广,结果人们普遍以为真常唯心论就是大乘佛教的究竟义。要想认清中国佛教的异化原因,只有深入研究唯识佛学,才能认清大乘佛法的究竟本义,才能知道真常唯心论如何误解大乘佛教的唯心之义,才能在理性上认识到真常唯心论的理论体系上种种内在违理之处。但又为何能够得到中国人普遍接受。这就是中国人的真常本体价值观的情结所致。然而,这正是唯识佛学所要破遣的对象。

  

《唯识二题刍议(胡晓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