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題刍議(胡曉光)▪P2

  ..續本文上一頁》中雲:“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又《大乘止觀法門》中雲:“問曰:不空如來藏者,爲一一衆生各有一如來藏,爲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耶?答曰: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也。”從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真常唯心論的如來藏真如心是一切的共同本體。所謂:“真如生萬法,萬法盡真如。”是與此完全相應的。真常唯心論用一元論統一存在本元。它反對唯識學的差別論。它們把差別判爲虛妄之相,是真如體之隨緣業用。因此在阿賴耶識之上又建立一個宇宙大全之真心爲本體。真常唯心論確實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由于它把本體真實性判爲一元,因此,現實的多樣性的緣起與因果必然性就無法解決了。依真起妄,息妄歸真是違反現實因果的必然性和邏輯同一律。然而唯識學的以阿賴耶識爲主體的生存論與經驗現觀之事理則完全相合,並且于當然又可達致所以然。是如實的自覺性心識理論與實踐體系。總之,中觀師于心識論有不及處,而真常唯心論者又多太過處,兩者于心識問題都不圓滿,這都是因爲不真知唯識立阿賴耶識的義趣所在之故。無相唯識于唯識理沒有達到究竟處,只見體不知用,以體度用,過患無邊也。只有新譯有相唯識學體用雙張,即用顯體,圓滿唯識義。此處所用體用概念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體用不同,與真常唯心論的體用義也有別。它的體用是本體論的,而我們所用的體用是即事而言的,是現象的事物之關系。因此不可混爲一談,即事而言的體用義是講,體是理體,用是事相,非是執體爲有一實物也。反之真常唯心論者確實有實體物之觀念存焉。唯識之識非此物也。所以唯識學的阿賴耶識論是契合中道的。被改造後的體用義是顯中道之理的方法了。近代唯識大師歐陽竟無先生就是用體用義诠釋唯識之理的。

  二、 關于“五種性”論的建立必要性問題

  五種性論是有相唯識學的基本觀點,是決定論。是區別于其他宗派的重要標志。五種性義與有相唯識學的思想本質是內在邏輯相統一的。何以證知?五種性義與現實性相應故,與識體無量義相應故。現觀一切事物,多樣性是現實性,因果關系曆然不亂,以作不失未作不得,法爾如是性體決定。在如物性地水火風共相無常爲其理則,自相作用決定不變。五種性是心體法爾本質,是天然決定。不因無常相應而變法爾性能本用。再者,種姓之差,決定增上義存在,外在性存在,否則同爲一種性,法爾無差,因果作用,增上關系,無從建立。唯識學認爲宇宙中有無數個阿賴耶識,各個識體互爲增上緣,識體與識體之間若是同一屬性,則必然成就一類因果,因爲本體爲一故,因同果必同也。然而,宇宙多樣,事實如此,必然有其性能之區別,否則難可理喻也。如何說四大種構成了器界因果屬性,那麼五種性就是心識界的因果屬性。據此理可以解釋現實性。又可以理解成佛的必然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五種性義是從現實性而建立,一種性義則是從理想性而建立,正統的唯識學必須要堅持五種性義,否則就不是正統的唯識學。一種性義是方便說,是慈悲心攝化有情的手段,不是究竟義。若果都是一種性,爲何一種性中也有利純之別。容一種性中有利純之別,爲何不容一種性之外也有異性。法爾差別實屬本然。唯識學尊重事實,因此如實表達真實觀念而已,所以五種性義是法爾真理,金剛不搖的。持一種性決定論的思想邏輯是本體是真,現象是妄,回歸一真之元,當體都是佛性。由于佛性之體是各個平等,法爾爲一,所以各個皆可成佛果。妙哉此言,振奮信志,然而于事實上則完全相違,永難得已證實也。

  通過如上二題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唯識學與性空唯名論和真常唯心論都有區別。唯識學建立阿賴耶識和五種性論是爲自宗的認識與實踐提供必然前提和根本原則,在印度佛教中,大乘佛學有叁個立論維度,據《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中雲:“攝法歸無爲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爲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攝法歸簡擇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這裏的無爲之主的真如,就是淨心如來藏,它與唯識都屬于唯心論,唯識在有爲因位立,淨心在無爲果境立,實際二者在唯識學中,已得到圓滿的有機結合。統一在一個完整的體系裏。般若是因,菩提是果,般若之簡擇是建立正見,是大乘法的初始,所以大乘佛學的叁個立論維度是一個修行實證的叁個漸次階段。般若者,正見也,唯識者正觀行也,如來藏者正果之境也。叁者內在是統一的整體,所以說,大乘佛教其實是圓滿的修行實踐體系。然而不肖者,于法生偏執,不能善達會通,結果各執一見,標宗立義,互相攻讦。更有甚者,于文不能如實解其文義,望文隨意格義發揮,從而似法大盛,正法隱晦。這種情況在印度佛教史上,也是存在的,但是最爲熾盛之處是中國,特別是真常唯心論的産生,把相似佛法變成中國佛教的主流,在文化上,影響至廣,結果人們普遍以爲真常唯心論就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義。要想認清中國佛教的異化原因,只有深入研究唯識佛學,才能認清大乘佛法的究竟本義,才能知道真常唯心論如何誤解大乘佛教的唯心之義,才能在理性上認識到真常唯心論的理論體系上種種內在違理之處。但又爲何能夠得到中國人普遍接受。這就是中國人的真常本體價值觀的情結所致。然而,這正是唯識佛學所要破遣的對象。

  

《唯識二題刍議(胡曉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