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唯識學心意識之探究——以《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爲核心(張化蒙)

  瑜伽唯識學心意識之探究——以《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爲核心

  

  張化蒙

  內容提要:

  心、意、識是印度各期佛教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但對叁者之解釋也不盡相同,《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即是專門解說心意識的。就是該品,無論是譯師或是注家,在對心意識的譯文及解釋上,都有較大的出入。通過筆者的考察,認爲心是本識論的範疇,是依輪回說開出的,在《深密》中是指一切種子心識的阿陀那識;意是認識的範疇,是依部派佛教的意根開出的,在《深密》中是指執藏義的阿賴耶識,即後來唯識學所說的末那識;識是認識、分別外在和主觀事物的直接工具,是以阿陀那識所持之種子生起的,依種子與現行的“相熏相生”而無間地認識諸法,在《深密》中是指眼耳等六識。

  關鍵詞:

  心 意 識 阿陀那識 阿賴耶識 本識論 輪回說 末那識 認識論 意根 種子

  緒 論

  心、意、識在佛法中既屬于認識論的範疇,也是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無論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後來的瑜伽唯識學,都對此心意識作了諸多解說,特別是部派佛教的學者,對叁者的一異爭論甚激。《解深密經》是瑜伽唯識學的根本經典,其中《心意識相品》則是專門對此叁者進行抉擇解釋的。就是此品,後來學者在研習時産生了諸多不同的見解,有認爲心是指阿賴耶識,意指末那識,識是指前六識;這是屬于唯識學者的一種傳統解釋。也有認爲心指前六識,意指阿陀那識,識指阿賴耶識,這是屬于真谛一系的解說,與玄奘法師所傳一系的唯識學在說法上大相迳庭;並且認爲“阿陀那識”就是第七“末那識”,此一觀點直到今日都爲海內外諸學者所認可。還有認爲此叁者是一,心即是意,意即是識。筆者通過對《心意識相品》的考察,並通過部派佛教及原始佛教的說法,認爲心即阿陀那識,意即執藏義的阿賴耶識,識即前六識。這是萌芽期唯識學的基本思想,後來通過《瑜伽》、《攝論》、《成唯識論》等的發展,才定型爲“心即阿賴耶識、意即末那識、識即前六識”的這一說法。

  有情又叫數取趣(pudgala),即于叁界中死此生彼。而在叁界生死輪回中,其結生相續的主體是什麼?生死中的業種子又是如何保存的?所以,依有情的輪回,在部派佛教中便開出了“本識論”。《解深密經》的“一切種子心識”便是有情結生相續的主體,其根本便是“習氣(種子)的成熟”,是以“種子說”爲其核心的。那麼,此種子又是誰在進行保存?《深密》從而又說此一切種子心識便是阿陀那識。阿陀那(ādana)意譯爲執持,也就是該識有對種子進行保存以不失,對根身執受令不壞的功能。心,一般解說爲“積集”義;一切種子心識就是說此識能積集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就是對一切種子的積集者,也就是“心”。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多是主張“六識說”的,並且認爲每一種識的生起都有其自識之根作助緣,如依眼爲緣生起眼識,乃至以意根爲緣生起意識。此中“意”就是指的意根,按後期唯識學的見解,此意根就是指末那(manas)識的根,因爲末那譯爲“意”,所以此根便稱之爲“意根”;依此意根爲緣所生起的識便稱之爲“意識”。《解深密經》中雖有此“意”名,但無“末那識”之名,末那一名爲唯識學所獨有,難道《深密》並沒有講末那識?筆者認爲,部派佛教雖爲“六識論”者,但所建立的“意根”卻與後期唯識學建立的末那識相近,所以末那識的開出是與部派佛教的“意根”有關。《解深密經》雖講有阿賴耶識,但這並不是《深密》在本識論中的重心,而是主張一切種子心識的阿陀那識。此經的阿賴耶識也並不是如後來唯識學所講的具有能所二藏及執藏的叁藏義,而是僅僅具有叁藏中的執藏義,也就是說“末那識”時時執結生相續的主體爲我。所以《解深密經》中的阿賴耶識就是指的意,亦即末那識。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所講“識”的內容。隨著種子說的發展,“六識是如何生起的”這類問題也便隨之而提出。按部派佛教的觀點,意識是可以生起前五識的,但唯識學認爲意識非恒恒現行,是有間斷的,所以《解深密經》認爲意識只能作前五識的“分別依”,前五識生起必有意識與之同起;而作前六識的生依止,便是一切種子心識的阿陀那識。識有了別之用,這多是就前六識而說的,因爲色聲香味觸法等諸境粗顯,前六識認識時覺了分別較爲明顯。而意是以思量爲性;心是以積集爲性。從諸識功能上看,叁者仍是有其一定的差別,所以心意識之“識”應爲前六識,而並非末那或阿陀那。

  本文即圍繞心即阿陀那、意即執藏義的阿賴耶、識即前六識爲主幹進行探討,其中也將對其他不同的說法進行一些討論,以期揭示出《解深密經》中心意識所指的真正含義,並以此來看《深密》在唯識思想發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是爲本文寫作之目的。

  一、心之探究

  心之一名,含義甚多,略言之則有五種:①心髒。②第六意識。③積集或集起,即本識。④八識之通稱。⑤出世清淨之心。《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所謂之心,乃是指本識而言。

  部派佛教的本識論

  本識論,並非唯識學所獨有,在部派佛教中即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識,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的內容都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但隨著佛教的發展,對有情流轉叁界提出了疑問。一是誰作爲有情流轉中相續的主體(也就是誰作結生相續)?二是善惡諸業在有情長劫流轉中爲何不失?基于此,便有了在六識之外別立一識的必要。所以,本識實則是對“輪回說”的發展,是依輪回說而提出的,這在部教佛教中有種種解說,歸納起來,大致有如是幾類:

  (一)實我論。諸法無我,但對于有情流轉的業感緣起說,犢子部的學者在不能解決叁世輪回中誰作爲其聯系的問題時,便提出了“有我論”,而主張有實補特伽羅。如《異部宗輪論》說:

  “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諸法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轉移。”[1]

  (二)細心說。細心,即細意識(

  ūksma-mano-vij

  āna),指微細的心識,一味相續無斷,爲流轉生死的主體,大致有四家主張此說。①經量部。在經量部中此識又叫“一味蘊”(《婆沙》)作“根本蘊”)如《宗輪論》說:

  “其經量部……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非離聖道有蘊永滅。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衆生位中亦有聖法,執有勝義補特伽羅。”[2]

  ②譬喻師。有情在入無想定或滅盡定時,前六識皆滅,那麼在此定中是有心,還是無心?譬喻分別論師爲解決此難,遂立細心說,認爲前六識滅,而細心不滅。如《婆沙》說:

  1、“……謂譬喻分別論師,執無想定細心不滅,彼作是說:若無想定都無有心,命根便斷,應名爲死,不名在定。”

  2、“謂譬喻分別論師,執滅盡定細心不滅。彼說無有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定而無心者。若定無心,命根應斷,便名爲死,非謂在定。”[3]

  ③上座室利邏多及其弟子大德邏摩,都主張于無想、滅盡二定中有心而無心所,其細心,就是指微細的第六意識。如《成業論》說:

  “有說:此(滅盡定中)有第六意識……故此位中,唯馀意識,無諸心所。”[4]

  ④七心論。此說爲部分經部學者所主張,認爲以第六意識爲細心,即若說有心所,跟不入定的意識是沒有區別的;若說無心所有心,那麼所入之定應叫“無心所定”,而不叫“無心定”。所以,此類學者不滿第六意識爲細心的說法,從而提出了“七心論”。如《成業論》說:

  “……縱情妄計第六意識滅定等有,由是而執此位有心。若爾,雲何許滅定等諸無心位亦有心耶?應如一類經爲量者,所許細心彼位猶有。謂異熟果識具一切種子,從初結生乃至終沒,展轉相續曾無間斷。彼彼生處由異熟因,品類差別相續流轉,乃至涅槃方畢竟滅,即由此識無間斷故。于無心位亦說有心,馀六識身于此諸位皆不轉故說爲無心。由滅定等加行入心增上力故,令六識種暫時損伏不得現起故名無心,非無一切。心有二種:一、集起心,無量種子集起處故;二、種種心,所緣行相差別轉故。”[5]

  (叁)有分識。有謂叁有,即欲、色、無色叁界;分是因義。也就是該識是有情流轉叁界的主體。關于此有分識,《成業論》說是上座部赤銅鍱部的主張,[6]而《成唯識論》說是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二部的共同主張。如說:

  “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有謂叁有,分是因義,唯此恒遍爲叁有因。”[7]

  (四)窮生死蘊。此說爲化地部所主張,認爲蘊有叁種,即一念頃蘊、一期生蘊、窮生死蘊。如無性在《攝論釋》中說:

  “化地部等者,于彼部中有叁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刹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恒隨轉法;叁者窮生死蘊,謂乃至得金剛喻定恒隨轉法。”[8]

  (五)根本識。此是大衆部所主張,認爲此識是前六識生起的根本,眼耳等識是依此而轉起的,所以又叫做本識或根識。如《成唯識論》說:

  “馀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謂大衆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眼識等所依止故。譬如樹根是莖等本。非眼等識有如是義。”[9]

  以上爲部派佛教對本識的主要說法,這爲瑜伽唯識學的本識論奠定了理論基礎,《攝論》便說根本識和窮生死蘊就是阿賴耶識的異名;[10]《成唯識論》也說有分識亦爲賴耶別名。[11]此諸說中,“七心論”實則是對“心”的一種解說,仍是屬于“細心說”的一類。但是對心解說爲集起心和種種心,這卻爲後來唯識學者所宗,也被解說爲賴耶的別名。集起心,也就是“心”中的種子生起現行;種種心,也就是指前六識依集起心而起緣各別境相。有分識,雖爲上座部…

《瑜伽唯識學心意識之探究——以《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爲核心(張化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