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唯識學心意識之探究——以《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爲核心(張化蒙)▪P2

  ..續本文上一頁經、分別論者二部的主張,原本是說此識是流轉叁界的主體,但唯識學則在此基礎上,更說叁界是依賴耶而有的,賴耶是生起叁界的根本(分),是賴耶識中的種子所生起的現行。窮生死蘊,雖是化地部所說叁蘊之一,但其解說與唯識學是大同的,謂有情學佛修行所熏之淨種圓滿,即入金剛喻定轉爲清淨之識,此時生死也才窮盡。意謂該識只有在成佛解脫時方滅。根本識,是取譬爲名,謂此識是前六識生起的根本,如樹根與樹枝一樣。根本識如樹根,前六識如枝葉。

  《解深密經》對心的解說

  以上所說的心、有分識、窮生死蘊、根本識雖是部派學者所主張,但其理論卻爲唯識學者所繼承,對唯識學的本識論起到了極大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二方面:一方面是業感的輪回說;另一方面是種子說。前者是講有情在業感的輪回中,本識是作爲結生相續的主體,種子則是多就“業習氣”而說的,指因熟時而感苦樂等果,而有叁界輪回。所以,《解深密經》便將此二者圓滿地結合,而說“一切種子心識”,如《心意識相品》中說: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12]

  此中“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即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所說的“業感輪回”,指有情在叁界六趣胎、卵、濕、化中死此生彼。“于彼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即是對“業感輪回說”的進一步解說,也就是講有情是如何輪回的,意謂有情所作之“業”種子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而“胎分和合”,即依業種子成熟而結生相續。此中“心”是何含義?在部派佛教中解說爲“集起義”,這與唯識學是一致的,如《深密》說:

  “亦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13]

  《瑜伽論記》對此解釋說:

  “……此有二義,一能集色等;二能集滋長。泰雲:集是心義,心能積集、滋長色等六塵,六根、六識是通相,法塵攝,但舉六塵。”[14]

  “能集色等”就是積集義;“能集滋長”就是集起義。其實,無論是積集,還是集起,這都是就種子而說的。從現行法熏習成種子而言是“積集義”;從種子生起現行而言是“集起義”。依《攝論》說,前者是本識的因相,後者是本識的果相,也就是以“種現熏生”而立的“心”義。[15] “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此便是對有情結生相續時的再進一步解說。謂有情一期生命結束後,一切種子心識成熟,變現中有入于母胎,“牽生有起,住羯羅藍,展轉和合胎分增長”。[16]其中欲、色二界有情根身的生成,至少要依阿陀那識執持根身(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種子(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若無該識執持根身,那麼即要壞爛;若無阿陀那識執持的種子成熟,即不能入住羯羅藍位。無色界的有情沒有根身,所以不需要欲色二界有情入胎時所具的條件。“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此即是說“一切種子心識”就是阿陀那識。什麼是阿陀那?《瑜伽論記》說:

  “此識(一切種子心識)亦名阿陀那,此雲執持,執持色根及諸種。”[17]

  “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此中之“身”並非單指“根身”,還包括種子,也就是說阿陀那識隨逐有情執持其根身、種子。

  “心意識”叁,爲何說心即是阿陀那識?其理有二:

  (一)都是以種子爲核心。“心”,即是種現熏生的積集和集起;“一切種子心識”,即是說此識以種子爲其體;“阿陀那識”,即是說此識不僅是有情根身的執持者,同時也是種子的執持者。在《集論》中更說阿陀那識就是心,能積集種子,如說:“何等爲心?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18]可知心即阿陀那識。

  (二)都是結生相續的主體。《深密》說“一切種子心識”是結生相續的主體,一切種子心識實際上也可說成是“一切種子異熟識”,[19]是因爲業種子的成熟,方能隨緣變現中有入于母胎。而阿陀那識是種子、根身的執持者,入住羯羅藍位實則就是阿陀那識的功能。所以,《雜集論》說:

  “阿陀那識者,謂能數數令生相續,持諸根等令不壞故。”[20]

  《成業論》也說:

  “能續後有,能持身故,說此名阿陀那識。”[21]

  “數數令生相續”,就是指阿陀那識執持根身令不壞爛,使生命相續不斷,爲有情結生相續的主體。即所執持的種子成熟而感異熟果,變現中有入于母胎,此時即有阿陀那識進行執持,以“令生相續”。“能續後有”,即是說阿陀那識是有情前世今生,今生後世的聯系者,是有情輪回叁界的主體。依此,說心即是阿陀那識。

  從上述可知,有關誰是有情流轉中的主體及善惡業爲何長劫不失兩大課題,在部派佛教中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以“誰是有情流轉中的主體”的業感輪回說而開展出了本識論;以“善惡業爲何長劫不失”開展出了種子說。瑜伽唯識學在部派佛教的理論基礎上,依前者的輪回說開展出了一切種子心識的阿陀那識,並認爲有情所作善惡諸業的種子都是由此阿陀那識之所執持的,由執持的原故,所以雖長劫流轉生死,未感異熟果報之前都是不會失壞的。由此可知,阿陀那識是依“輪回說”而開出,是在解決有情輪回中的問題。[22]心,有積集和集起義。主要是在解決種子爲何不失(積集)及現行法生起的原理(集起),這正好是阿陀那識的因相及果相,其功能是與阿陀那識相同的。

  二、意之探究

  意(manas),乃是末那之意譯,即思量之義。依部派佛教及唯識學的觀點,此有叁義:①意根。即六根之一,于十二處名意處,于十八界名意界,是生起意識之根。②末那識。即八識家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外,別立末那識及阿賴耶識,是八識之一。由于此末那識有貪(愛)、癡(無明)、慢、見四種煩惱與之相應,所以《顯揚》說此識有“相應”之義。如說:“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或翻彼相應,于一切時恃舉爲行,或平等行與彼俱轉,了別爲性……”[23]③無間滅意。如《攝論》說:“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24]按《攝論》之意,即是說意識之生是要以無間滅識作等無間緣的,即前念意識滅,無間滅識即開導後念意識令其生起。此無間滅意是大小乘所共許的,只不過在解說上略有出入而已。部派佛教的學者認爲,六識前念滅已,意根爲其作等無間緣,開導其後念生起,故無間滅識即指意根。如《俱舍論》說:“頌曰:由即六識身,無間滅爲意。論曰:即由六識身無間滅已,能生後識故名意界。”[25]《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的“意”,乃是指末那而言。

  末那識開出的思想根源

  佛教的認識論認爲,有情的認識有染淨之分,染汙之認識是無明,是與煩惱相應的一種錯誤認識,屬世間;清淨之認識是般若,是與無漏功德相應的一種正確認識,屬出世間。前者的染汙認識,是每一個有情都具備的,後者清淨的認識,只有學佛修行的聖者方具備。在佛法中認爲,認識是“識”完成的(這是識見家的觀點,根見家認爲是“根”的作用),六識家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及其相應的心所,此六識即是有情認識的功能。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及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論典中,處處說依眼爲緣生起眼識,乃至依意爲緣生起意識。也就是說眼識依眼根爲緣生起以認識色境;耳識依耳根爲緣生起以認識聲境;乃至意識依意根爲緣生起以認識法境。有情在認識色、聲、香、味、觸、法境時,由于有貪、嗔、癡諸煩惱,便是錯誤認識,即是“不律儀”;若無貪等煩惱,則是“律儀”。如《雜含》說:

  “雲何律儀?雲何不律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嗔恚,于彼次第隨生衆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複見過患,不能除滅。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比丘!是名不律儀。雲何律儀?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衆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舍離。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律儀。”[26]

  此即是六識家的認識論。八識家則是在六識的基礎上更立末那識及阿賴耶識。那麼,末那識又是如何成立的?阿賴耶識,雖有學者也將其納爲認識的範疇,前面說過,該識是由輪回說開出的,是在解決有情輪回中誰爲其主體的問題的(後來的唯識學也說是在解決器世間的形成及出世間的成立的),而末那識,筆者認爲這是由“認識論”開出的,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認識論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這可從二方面來看:

  (一)《阿含經》說有情以六識認識境界,有律儀和不律儀,其中律儀則是清淨的正確認識,不律儀則是染汙的錯誤認識;而末那識在唯識學的典籍中說是前六識的“染淨依”。也就是說前六識的清淨與否,是取決于末那識是染或淨,末那清淨則前六識清淨;末那染汙則前六識染汙。清淨末那是正確認識,染汙末那是錯誤認識。

  (二)六識家認爲眼耳等識的生起都有各自所依的根,其中意識生起時所依的根便是“意根”。前五識之根屬物質,意根屬精神,所以意根是有認識作用的。在部派佛教中,不僅認爲有“增上發意識”的功能,[27]而且認爲意識在緣…

《瑜伽唯識學心意識之探究——以《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爲核心(張化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