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林国良)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林国良

  [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6-70页

  --------------------------------------------------------------------------------

  【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 ),男,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36

  【内容提要】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物质和极微(物质基本单位)不具有实在性,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物质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唯识学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正统派——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

  【关 键 词】唯识无境/哥本哈根学派/物质非实在性

  【参考文献】

  [1] [美]M

  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英]戴维斯,布朗.原子中的幽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唯识学是佛学中最为精致的一个理论体系。近代弘扬唯识学的一些佛学大德,曾对此学说与现代科学的会通抱有极大的希望。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似乎正在为这一会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本文将依据《成唯识论》(以下简称《成论》),通过唯识学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的比较,对这一会通的可能性作一描述。

  一、唯识学的假实现

  唯识学的物质观主要有物质起源论与物质结构论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起源论来看,唯识学认为:物质非心外实有,而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从物质结构论来看,唯识学认为:物质不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而是由第八识变现色法中的实法(基本物质),再由实法形成假法(各种物体)。而此处的假、实概念正是理解唯识学物质观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先对唯识学的假实观作一介绍。

  唯识学的假、实概念,既有与佛教其他学派一致的含义,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唯识学是在两个层面上区分事物的真假虚实。第一层面的区分依据是永恒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这可以说是在区分事物的假与真:第二个层面的区分依据是事物的成分和作用,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的假与实。这两个层面大体相当于佛教所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首先,如按胜义谛来区分,则一切事物都属假而非真,即都没有永恒不变性,也没有独立存在性。其次,如按世俗谛来区分,唯识学将事物区分为实法、假法与非实非假法。此处所谓的实法,是指具有单一、独立的成分,能起现实作用的事物。如果一事物是单一成分(不是复合成分),能独立存在(不是依附性地存在),能起现实作用(不是幻觉等不能起真实作用),就说它是实法。所谓假法,指非独立存在、但有现实作用的事物。这类事物是一种没有实体的假象性的存在。假法分聚集假、分位假等。以聚集假为例,它们是实法的集合,如由色、声、香、味、触等基本物质现象聚集而成的世间各种物体。所谓非实非假之法,指根本不存在、因而没有现实作用的现象,即幻觉、想象等所显的事物,如由幻觉而见的空中第二个月亮等。

  二、唯识学的物质起源论

  1.物质非心外实有

  《成论》开卷便是对我执与法执的批判。对于破我执,唯识学认为,无论识内还是识外,所谓的“我”都没有实体,都非实有。但对于破法执,唯识学强调,识外诸法(外境)无,识内诸法(内境)可有。因此,“唯识”的真实含义是“唯有内识并无外境”。《成论》一开始就对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法实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而这一批驳正是以上述二重假实观为基础的。例如,该论卷一在破胜论的观点时指出:胜论的诸范畴中,首先是那些始终不变地存在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能产生结果,那它们就不是始终不变的,而应像它们所生的果一样有生灭;如不能生果,则其所谓脱离识的真实存在,既无作用,纯属子虚乌有。再说那些胜论也认为是变化无常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有质碍(即具有质量、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互不相容),那就能分解剖析,应非“实”;如果它们没有质碍,那就是与心和心所一样的非物质性的存在。(注:限于篇幅,此处未引原文。此处及以下译文均引自笔者所著的《成唯识论直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由此可见,唯识学是从“真”与“实”两方面来否定外部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即如果这些物质是“真”的(具有永恒不变的本体),那它们就不能变化而产生其它物质;既然物质世界生生不息,那物质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既然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非真”。再从成分来看,既然物质有质碍,那它们就不是单一、独立的成分,而有结构和组成成分,可分解剖析,所以“非实”。(但如果物质没有质碍,那就不具有物质性,也谈不上是物质)。既然物质与物质世界非“真”非“实”,所以不具有实在性。世人通常将他们感觉到的一切物质现象,都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唯识学不否认物质现象的存在,只是认为它们不”真”不“实”,是一种假象性的存在。因为物质并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主体。佛教常说“一切皆空”,其“空”的含义也正在于此,即不是说一切现象都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永恒不变性。

  2.物质由第八识变现

  如果物质不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那它们又由何而来?《成论》卷二指出:“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阿赖耶识由因缘的力量生起自己的主体时,在内变现为各类种子与物质身,在外变现为器世间。这里,“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唯识学认为,在人们熟知的五种感觉(即五识)和意识(第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而在八识中,第八识是根本识,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体。一切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成论》对第八识作了详尽的论述。引文中的“器”,即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所以,唯识学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并非脱离第八识而独立存在。

  如果物质世界是在众生的第八识内,那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按唯识学的“三分说”(为求简洁,此处不说“四分说”),八识都可分为三种成分:相分,见分和自证分。识生起时,识的主体(即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和见分。见分就是识的认识作用,相分就是由识变现的认识对象。所谓认识过程,就是见分对相分进行认识,自证分则对这一认识过程进行证知。因此,粗略而言,每个众生在诞生时,其第八识就变现出了他自己的物质世界作为相分。由于共同的业力,同一世界的众生变现出的物质世界也有相同性,互相重叠在一起,犹如一间房内众多灯开亮后光线交织在一起一样。综上所述,唯识学并不是全然否定物质及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不承认它们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而认为它们是一种依附于第八识的存在。

  三、唯识学的物质结构论

  1.物质并非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古印度的大多数学派、包括佛教小乘学派都认为物质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并认为这些极微是实有的。而唯识学则对此种观点作了否定。唯识学认为:极微决非实有,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成论》指出:“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即如果极微没有质碍,那它们就是“非色”,即不是物质;如果极微有质碍,那还是可以分解剖析。所以极微也非实有。“既多分成,应非实有。”即只要事物是由多种成分合成的,就不是实有。

  如果极微不是实有,那极微这一概念又是怎么回事呢?《成论》指出,对于那些认为物质存在着真实主体的人,佛说极微,让他们逐步分解剖析,排除假象,并不是说一切物质真实存在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故说极微,是色边际。”即这极微虽然仍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无法再分析,若再对其分析,就有与空相似的形相出现,不能再称为物质了。所以说极微是物质的边界。

  由此可见,唯识学认为:实际上不存在极微,极微只是思维的产物;或者说,极微仅是一种假说。《成论》还指出:“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即第八识变现物质时,无论其体积是大是小,都是一下子出现全体,并非另外变作许许多多的物质基本单位,然后再合成一种物质。所以,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

  2.第八识只变现实法,由实法形成假法

  如前所说,物质是由第八识变现。但更严格地说,物质现象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物质现象中的实法。《成论》指出:“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堕法处所现实色。”其中,“有漏种”即世间一切事物的种子,“十有色处”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与五境(色、声、香、味、触),“堕法处所现实色”即法处所摄色(意识所能认识的物质)中的定果色(由禅定而生的物质)。上述诸事物中,种子、五根与定果色均为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而五境有假有实,以色境(即视觉认识对象)为例,色境包括显色、形色、表色三类色。在色境三类色中,唯识学认为,只有青、黄等四种基本色为实有,其余均为假有。此外,五境中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中也都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五境中的实法,不变现假法。《述记》中举了一个更明确的例子:“即触处中,第八所变,唯能造,非所造,以无体故。”佛教所说的色法(物质),包括能造色和所造色。能造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色就是五根、五境等。能造色是…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林国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