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林國良)

  《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

  

  林國良

  [上海]上海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66-70頁

  --------------------------------------------------------------------------------

  【作者簡介】林國良(1952- ),男,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36

  【內容提要】唯識學的物質觀包括物質起源論和物質結構論。唯識學認爲:物質和極微(物質基本單位)不具有實在性,因爲它們不存在永恒不變、不可分解的本體,物質是由衆生的第八識變現。唯識學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正統派——哥本哈根學派的思想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

  【關 鍵 詞】唯識無境/哥本哈根學派/物質非實在性

  【參考文獻】

  [1] [美]M

  蓋爾曼.誇克與美洲豹[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 [英]戴維斯,布朗.原子中的幽錄[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

  唯識學是佛學中最爲精致的一個理論體系。近代弘揚唯識學的一些佛學大德,曾對此學說與現代科學的會通抱有極大的希望。而現代科學的發展,似乎正在爲這一會通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本文將依據《成唯識論》(以下簡稱《成論》),通過唯識學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的比較,對這一會通的可能性作一描述。

  一、唯識學的假實現

  唯識學的物質觀主要有物質起源論與物質結構論兩方面的內容。從物質起源論來看,唯識學認爲:物質非心外實有,而是由衆生的第八識變現。從物質結構論來看,唯識學認爲:物質不是由極微(物質基本單位)構成,而是由第八識變現色法中的實法(基本物質),再由實法形成假法(各種物體)。而此處的假、實概念正是理解唯識學物質觀的一個難點,故有必要先對唯識學的假實觀作一介紹。

  唯識學的假、實概念,既有與佛教其他學派一致的含義,也有其獨特的含義。唯識學是在兩個層面上區分事物的真假虛實。第一層面的區分依據是永恒不變性和獨立存在性,這可以說是在區分事物的假與真:第二個層面的區分依據是事物的成分和作用,這就是唯識學所說的假與實。這兩個層面大體相當于佛教所說的勝義谛和世俗谛。首先,如按勝義谛來區分,則一切事物都屬假而非真,即都沒有永恒不變性,也沒有獨立存在性。其次,如按世俗谛來區分,唯識學將事物區分爲實法、假法與非實非假法。此處所謂的實法,是指具有單一、獨立的成分,能起現實作用的事物。如果一事物是單一成分(不是複合成分),能獨立存在(不是依附性地存在),能起現實作用(不是幻覺等不能起真實作用),就說它是實法。所謂假法,指非獨立存在、但有現實作用的事物。這類事物是一種沒有實體的假象性的存在。假法分聚集假、分位假等。以聚集假爲例,它們是實法的集合,如由色、聲、香、味、觸等基本物質現象聚集而成的世間各種物體。所謂非實非假之法,指根本不存在、因而沒有現實作用的現象,即幻覺、想象等所顯的事物,如由幻覺而見的空中第二個月亮等。

  二、唯識學的物質起源論

  1.物質非心外實有

  《成論》開卷便是對我執與法執的批判。對于破我執,唯識學認爲,無論識內還是識外,所謂的“我”都沒有實體,都非實有。但對于破法執,唯識學強調,識外諸法(外境)無,識內諸法(內境)可有。因此,“唯識”的真實含義是“唯有內識並無外境”。《成論》一開始就對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法實有的觀點進行了批駁,而這一批駁正是以上述二重假實觀爲基礎的。例如,該論卷一在破勝論的觀點時指出:勝論的諸範疇中,首先是那些始終不變地存在的範疇,如果那些範疇能産生結果,那它們就不是始終不變的,而應像它們所生的果一樣有生滅;如不能生果,則其所謂脫離識的真實存在,既無作用,純屬子虛烏有。再說那些勝論也認爲是變化無常的範疇,如果那些範疇有質礙(即具有質量、占據一定的空間而互不相容),那就能分解剖析,應非“實”;如果它們沒有質礙,那就是與心和心所一樣的非物質性的存在。(注:限于篇幅,此處未引原文。此處及以下譯文均引自筆者所著的《成唯識論直解》,由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由此可見,唯識學是從“真”與“實”兩方面來否定外部物質世界的實在性。即如果這些物質是“真”的(具有永恒不變的本體),那它們就不能變化而産生其它物質;既然物質世界生生不息,那物質就不是永恒不變的;既然物質不是永恒不變的,那就“非真”。再從成分來看,既然物質有質礙,那它們就不是單一、獨立的成分,而有結構和組成成分,可分解剖析,所以“非實”。(但如果物質沒有質礙,那就不具有物質性,也談不上是物質)。既然物質與物質世界非“真”非“實”,所以不具有實在性。世人通常將他們感覺到的一切物質現象,都看作是“真實”的存在;唯識學不否認物質現象的存在,只是認爲它們不”真”不“實”,是一種假象性的存在。因爲物質並沒有永恒不變、不可分解的主體。佛教常說“一切皆空”,其“空”的含義也正在于此,即不是說一切現象都不存在,而是說一切現象都沒有永恒不變性。

  2.物質由第八識變現

  如果物質不是一種客觀、獨立的存在,那它們又由何而來?《成論》卷二指出:“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爲種及有根身,外變爲器。”即阿賴耶識由因緣的力量生起自己的主體時,在內變現爲各類種子與物質身,在外變現爲器世間。這裏,“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唯識學認爲,在人們熟知的五種感覺(即五識)和意識(第六識)之外,還有第七識和第八識,而在八識中,第八識是根本識,是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本體。一切衆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識。《成論》對第八識作了詳盡的論述。引文中的“器”,即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所以,唯識學認爲,整個物質世界是由衆生的第八識變現,並非脫離第八識而獨立存在。

  如果物質世界是在衆生的第八識內,那究竟是怎樣一種狀態呢?按唯識學的“叁分說”(爲求簡潔,此處不說“四分說”),八識都可分爲叁種成分:相分,見分和自證分。識生起時,識的主體(即自證分)變現出相分和見分。見分就是識的認識作用,相分就是由識變現的認識對象。所謂認識過程,就是見分對相分進行認識,自證分則對這一認識過程進行證知。因此,粗略而言,每個衆生在誕生時,其第八識就變現出了他自己的物質世界作爲相分。由于共同的業力,同一世界的衆生變現出的物質世界也有相同性,互相重疊在一起,猶如一間房內衆多燈開亮後光線交織在一起一樣。綜上所述,唯識學並不是全然否定物質及物質世界的存在,只是不承認它們是一種客觀獨立的存在,而認爲它們是一種依附于第八識的存在。

  叁、唯識學的物質結構論

  1.物質並非由極微(物質基本單位)構成

  古印度的大多數學派、包括佛教小乘學派都認爲物質是由極微(物質基本單位)構成,並認爲這些極微是實有的。而唯識學則對此種觀點作了否定。唯識學認爲:極微決非實有,物質也並非由極微構成。《成論》指出:“謂諸極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應如非色。”即如果極微沒有質礙,那它們就是“非色”,即不是物質;如果極微有質礙,那還是可以分解剖析。所以極微也非實有。“既多分成,應非實有。”即只要事物是由多種成分合成的,就不是實有。

  如果極微不是實有,那極微這一概念又是怎麼回事呢?《成論》指出,對于那些認爲物質存在著真實主體的人,佛說極微,讓他們逐步分解剖析,排除假象,並不是說一切物質真實存在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爲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即這極微雖然仍占有一定的空間,但無法再分析,若再對其分析,就有與空相似的形相出現,不能再稱爲物質了。所以說極微是物質的邊界。

  由此可見,唯識學認爲:實際上不存在極微,極微只是思維的産物;或者說,極微僅是一種假說。《成論》還指出:“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衆多極微合成一物。”即第八識變現物質時,無論其體積是大是小,都是一下子出現全體,並非另外變作許許多多的物質基本單位,然後再合成一種物質。所以,物質也並非由極微構成。

  2.第八識只變現實法,由實法形成假法

  如前所說,物質是由第八識變現。但更嚴格地說,物質現象有假有實,而第八識只變現物質現象中的實法。《成論》指出:“略說此識所變境者,謂有漏種、十有色處及墮法處所現實色。”其中,“有漏種”即世間一切事物的種子,“十有色處”即五根(眼、耳、鼻、舌、身)與五境(色、聲、香、味、觸),“墮法處所現實色”即法處所攝色(意識所能認識的物質)中的定果色(由禅定而生的物質)。上述諸事物中,種子、五根與定果色均爲實法,均由第八識直接變現。而五境有假有實,以色境(即視覺認識對象)爲例,色境包括顯色、形色、表色叁類色。在色境叁類色中,唯識學認爲,只有青、黃等四種基本色爲實有,其余均爲假有。此外,五境中的聲境香境、味境、觸境中也都有假有實。而第八識只變現五境中的實法,不變現假法。《述記》中舉了一個更明確的例子:“即觸處中,第八所變,唯能造,非所造,以無體故。”佛教所說的色法(物質),包括能造色和所造色。能造色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色就是五根、五境等。能造色是…

《《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林國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