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林國良)▪P2

  ..續本文上一頁實法,所造色中的五境有假有實,而其中的觸境的所造色(如滑、濕、重、輕等)“無體”(即無實體),均爲假法。所以,在“觸處”(即觸境)中,第八識只變現能造色,不變現所造色。

  這裏,在討論唯識學的物質結構理論中,必須注意到四大種與所造色的關系。因爲粗略地說,是能造的四大種造就了所造色;但精確地說,四大種各有自己的種子,所造色中的實法也各有自己的種子,因此四大種與所造色中的實法都是由各自的種子而産生,那爲什麼說是四大種造就了所造色?唯識學認爲,四大種有五種“因力”,據此可認爲是四大種造就了所造色。這五種“因力”,一是生因,即所造色的種子要依賴四大種的種子引生,大種的種子生起時,造色種子才能生起。二是依因,造色生起後所占據的空間,就是引生它的大種先前所占據的空間,造色沒有能力離開引生它的大種而去占據別的空間。叁是立因,即當大種變異時,造色也隨之變異;大種壞時,造色也壞。四是持因,造色能相似相續地生起不絕,是由大種攝持令住的力量,若沒有大種的這種力量,造色就會間斷。五是養因,即由于大種資養的作用,造色得以增長。由此可見,所造色雖是由因緣(即自己的種子)而生起,但四大種是它們生起和增長的極爲重要的增上緣。

  就這樣,第八識變現了四大種與五境中的實法,後者相當于基本物質,再由這些實法形成了各種假法,這些假法相當于物質世界中的各種物體。所以整個物質世界,包括我們所見的各種物體,都是由五境中各種實法和假法聚集而成,是一種聚集假。

  四、量子力學的物質非實在論

  在科學發展的一段時期中,人們把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割裂開來,認爲宏觀世界服從決定論的規律,微觀世界服從統計的規律。但現在的科學家大多傾向將兩者看成是一個統一的世界,兩者遵從統一的規律,乃至有的科學家認爲:“經典物理學只是一種近似,而量子力學在現在看來才是精確正確的。”[1-P136]而正是這被看作是真正“精確正確”的量子力學,其發展的曆史爲科學與唯識學的會通描繪了一幅日益光明的圖景。限于篇幅,本文僅就物質的非實在性與基本粒子的特征,對兩學說作一簡單比較。

  在量子力學發展史上,一系列著名的實驗和理論,都對傳統物理學的物質實在論産生了沖擊和挑戰。以“薛定谔貓”爲例,這是量子物理學家薛定谔的一個著名思想實驗。薛定谔設想,一只貓關在一鋼盒內,盒內有一小塊輻射物質,該輻射物質如發生輻射,則會擊碎一個小的氫氰酸瓶,將貓毒死。這樣。雖然宏觀狀態的經驗告訴人們,這只貓非死即活,即必然處在死或活的一種明確狀態中,但從量子事件來看,在某一瞬間,輻射發生與不發生的概率各爲50%,所以,在某一瞬間,這只貓的死與活的可能性各爲50%。用量子力學的語言來描述,即在某一瞬間,這只貓是死貓狀態與活貓狀態的疊加。但這種疊加狀態已超出了人們經驗所能想象的範圍。那麼,怎樣才能確定這只貓的狀態呢?那取決于觀察,由觀察可以決定這只貓到底是死還是活。“薛定谔貓”佯謬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宏觀世界的非實在性。“貓佯謬摧毀了我們本可以有的如下希望:即量子幽靈以某種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陰影似的微觀世界之中,在原子領域中實在的佯謬性質與日常生活和經驗是不相關的。但如果量子力學作爲所有物質的一種正確描述被接受,這種希望顯然是會落空的。如果遵循量子理論的邏輯到達其最終結論,則大部分的物理宇宙,似乎要消失于陰影似的幻想之中。”[2-P27]所以,不但微觀世界是非實在性的,而且這種非實在性的陰影也籠罩著我們的宏觀世界。二是觀察者的作用。在上述例子中,貓究竟是死還是活,取決于一次觀察,觀察能將死活各爲50%的狀態變爲一種確定的狀態。如果將本例中的貓換成一個微觀粒子,那就是一個更爲普遍的命題。在沒有觀察者觀察的情況下,一個微觀粒子究竟是什麼、處在什麼狀態中,全然說不准。根據“波粒二象性”和“雙縫實驗”,它可能是個粒子,也可能是種波。根據“測不准原理”,它的動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時有一個明確的數值。只有通過一次觀察,才能使微觀粒子處在一種明確的狀態中。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正是觀察,才賦予了微觀粒子一種實在性。

  1982年公布了阿斯派克特實驗的結果,該實驗是爲了檢驗貝爾不等式。“貝爾不等式以兩個假設爲根基:第一個我們可以稱爲客觀實在性,即外部世界的實在性;……第二個是定域性或不可分隔性,或沒有超光速傳遞的信號。”[2-P44]而實驗結果表明上述兩個前提不能同時成立。但如果放棄第一個前提,那就是承認外部世界沒有實在性;如果放棄第二個前提,那就表明通常意義的因果性(即因先果後)不能成立。物理學家紛紛對此作出了反應:有的仍堅持愛因斯坦的立場,希望在更深的物質層次上揭示出微觀粒子的規律性;有的則放棄了定域性的概念,開始探索某種超光速信號的可能性;有的則希望同時保存上述兩個前提,從而提出了多宇宙理論;更有一些物理學家則堅持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哥本哈根學派的立場,強調了觀察者在微觀粒子事件中的作用,即精神在此中的作用,進一步肯定了微觀粒子的非實在性。

  五、量子力學的物質結構理論

  唯識學的“極微非實有說”,似乎是唯識學中最能與現代科學引起共鳴的一個內容。上述引文指出:對極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爲色。”化學的基本知識告訴我們,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也就是使各種物質相互區分的最小單位,如氫與氧的不同,在于氫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子層次以下的一切微觀粒子,“便似空現,不名爲色。”(“色”即物質)首先,這些微觀粒子失去了各類物質的特征,完全沒有個性,如所有的電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質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種原子都代表了一種物質,因此完全可以說微觀粒子“不名爲色”。其次,這些微觀粒子的性質也都“似空現”。例如,粒子的質量虧損會轉變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滅會轉變成能量,而由能量也可以製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産生粒子(因爲能量也有正負之分)。粒子與能量間的相互轉換,最能體現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沒有永恒不變、不可分解的本體)。如果進而對當代最有希望成爲統一量子場論的“超弦理論”進行考察,似乎可以得出一些更爲有趣的結論。“超弦理論,特別是其雜化形式,可能正是長期尋找的統一量子場論。在適當的近似時,它自然而然地蘊涵著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而且,當它把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和其他場的理論與量子場論結合在一起時,不會出現通常都有的無限大的困難。它還可以解釋爲什麼基本粒子有這麼多的多樣性。不同種類粒子的數量實際上是無窮的,但在實驗室裏只能發現一定數量(例如幾百種)、質量足夠小的粒子。”[1-P128-129]由此可見,據“超弦理論”看來,微觀粒子的數量是無窮的,它們“一直存在”,而且“是自己産生的”。[1-P128]這似乎可以使人想起一個比喻:一片水面上,你將不同的石頭以不同的方式扔進水裏,水面就會濺起不同的浪花。因此,可以說本來就有無窮多的浪花,當然也可以說本來就沒有浪花,只是扔進了石頭才濺起浪花。如果把這些浪花比作微觀粒子,把扔石頭比作“觀察”,那麼微觀粒子“似空現”的性質就不難想象了。即本來就有無數的微觀粒子(這是量子力學的結論),或者說,本來就沒有這些微觀粒子(這是唯識學的結論)。

  六、唯識學與量子力學物質觀比較

  比較唯識學與量子力學,唯識學持物質非實在性的觀念;量子力學則面臨困難的抉擇,究竟是放棄物質實在性,還是放棄因果性,或是另找出路?而量子力學的主流派——哥本哈根學派則早已放棄了物質實在性的觀念。更須強調的是,雖然唯識學的第八識變現物質世界的觀念爲千古絕唱,但其物質非實在論,卻並非屬荒誕不經,因爲如果確切地理解其內涵,即物質不存在永恒不變、不可分解的本體,那麼,這一觀念不但不荒謬,而且完全符合科學迄今爲止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因爲,照目前科學對微觀粒子的認識來看,微觀粒子或是有更深層次的結構,或是由場轉變而來。因此,唯識學與量子力學在物質結構和基本粒子的認識上,還是有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進而將唯識物質觀與現代科學物質觀相比較,二者既有可比的一面,同時唯識學物質觀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此理論較爲粗疏籠統。從可比性看,像現代科學物質結構論一樣,唯識學物質結構論也具備了一個基本框架。如現代科學認爲:存在著一百多種原子,由這些原子構成了形形色色的物體。唯識學認爲:存在著色、聲、香、味、觸五類基本物質,由這些基本物質構成了形形色色的物體。而在再下一層次的物質結構中,兩種學說便分道揚镳了。現代科學認爲:原子層次以下,還有各種微觀粒子,原子就是由這些微觀粒子(如質子、中子、電子)構成的。而唯識學認爲:不存在極微。觸境是由四大種構成的,但四大種與其它四境的關系則不是構成與被構成的關系,前者只是後者的增上緣,因爲四大種與上述四境中的實法均由第八識直接變現。這是兩種學說在基本框架上的可比性。但在細節上,唯識學可說的東西就不多了,而現代科學在由原子和分子構成萬物的問題上,形成了化學、物理學等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唯識學的這種局限性主要根源于其總體傾向,因爲唯識學的旨趣是在于說明“唯識無境”的道理,進而爲其修行證果服務,而不在于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不在于追求對物質世界有更爲深入的了解。所以,盡管唯識學在一些問題上能有極爲深刻的洞察,但並未在如何由實法聚集成假法這一問題上形成完整的學說。也就是說,在物質結構方面,它既沒有形成一套與現代科學相同的知識體系,也沒有形成一套有別于現代科學的、獨立的知識體系,從而像現代科學那樣在物質文明和技術發展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林國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