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唯心系”的思想,但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本识论(阿赖耶识)与种子说的融合,以“种现熏生”的道理来解释心物之关系。(注52)这是初期大乘佛教之所无的,为后期唯识学“阿赖耶识缘起”之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标志着《摄论》是“近唯识学”的一部著作。
第二项 成熟期(唯识论)的唯识学
唯识学之实际创始人者,当是世亲菩萨,其代表著作有三,一是《大乘成业论》,“业”与“业感的轮回说”,这是大小乘通论的,而大乘之“业”说与小乘之“业”说,其根本差别者则是对“本识论”的解说不同。而本识论是依“(业感的)轮回说”开出的,《大乘成业论》即是依“本识论”而论究“业”的专论,这是对原始佛教到弥勒《瑜伽》与无著《摄论》“本识论”思想的总结。二是《二十唯识论》,该论以问答唯识来解说一切法之关系,旨在说明“一切唯识”之理,这是对“大乘唯心系”佛教“认识论”之更深入的解说。三是《三十唯识颂》,该颂多依《摄论》而编制,融瑜伽、法相、唯识为一体,以成立自系之“唯识学”,以“三能变”来说明一切皆是唯识,此一点是较《二十唯识论》更详细地解说了识是如何生法之理。(关于《摄论》与《三十唯识》之关系,可参阅拙文《简明〈摄大乘论〉在印度唯识思想史上的地位》)至此,印度瑜伽唯识学思想之发展方告成熟,其后十大论师之释文,不过是推演其说,鲜有新论,汉译之《成唯识论》实为后期唯识学思想之一大总结,而其思想亦是融瑜伽、法相、唯识为一体的,后世学者即依之而称为“唯识学”。
世亲学说之特色在于唯识,即以本识论为主导,建立“万法唯识”。《二十唯识》初即说: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故契经说:三界唯心。”(注53)
《三十唯识》初亦说: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为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注54)
即认为“境”(我法、三界)之种种相,都是依“识”而缘起的,此“识”又分为三类,谓异熟阿赖耶识、思量末那识、了别前六识。这与《摄论》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而摄一切法于自性缘起、业感缘起、受用缘起是大同的。自性缘起即是讲的阿赖耶识“种现熏生”的道理;业感缘起仍是属于阿赖耶识的功用,即所谓“异熟”,故依此而称阿赖耶识为“异熟识”;受用缘起则是讲的前六识认识(受用)六尘境界。《摄论》在八识中是重阿赖耶识——所知依的,对第七末那识并未作过多的解说,只是说是染污意,与四烦恼相应;(注55)《三十唯识》解释境界说是“识”之所变,即所谓三能变识,其中对末那识之特性作了详细的解说,(注56)这实则也是对《摄论》思想的一大发展。
注:
(注37)《萨婆多宗五事论》,《大正藏》册26,页995下
(注38)《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5,页259下
(注39)《显扬圣教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480中
(注40)《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册30,页386上
(注41)有部法胜造《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藏》册26,页810中)及优波扇多在《阿毗昙心论经》卷一(《大正藏》册26,页836下)中都主张三者只是名上的不同,而意义是没有差异的。无著是反对这样的观点,如《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卷上说:“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大正藏》册31,页134中
(注42)见《显扬圣教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480中—下
(注43)高崎直道《瑜伽行派的形成》,李世杰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唯识思想》第一章,页37,(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
(注44)无著撰《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二、三,《大正藏》册31,页667上—672中。按:《大正藏》误将本论670页之内容与660页《大乘庄严经论》卷一三之内容颠倒。
(注45)《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正藏》册43,页231下
(注46)参见拙文《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闽南佛学》第一辑,页43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12月1版
(注47)《大乘庄严经论》卷五,《大正藏》册31,页613中—下
(注48)《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599上—中
(注49)《摄大乘论释》卷六,《大正藏》册31,页353下—354中
(注50)《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册31,页61上—中
(注51)《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藏》册31,页138中
(注52)《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册31,页133中
(注53)《唯识二十论》,《大正藏》册31,页74中
(注54)《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册31,页60上
(注55)《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册31,页133下
(注56)《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册31,页60中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