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朝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十三部二百七十四卷(《开元释教录》卷六)。

  北齐时代外来译人,有乌苌沙门那连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来邺都,文宣帝请他住于天平寺,任翻经三藏,又命昭玄大统法上等二十余人监译,沙门达摩阇那和居士万天懿传语,从天保八年到后主大统四年(557—568)十二年间,译出《大集月藏经》、《月灯三昧经》、《法胜阿毗昙心论经》等,共七部。万天懿,原鲜卑人,世居洛阳,少曾出家,师事婆罗门,擅长梵语,因被召为助译,并在武成帝河清年中(562—565),自译《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门陀罗尼经》。北齐一代,中外僧俗译者二人,译出经、论共八部五十二卷。

  北周时代,外来的译人有波头摩国沙门攘那跋陀罗、中印摩伽陀沙门阇那耶舍和他的弟子优婆沙门耶舍崛多,健陀罗沙门阇那崛多,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五人。阇那耶舍译出《大乘同性经》、《大云请雨经》等,共六部。耶舍崛多译出《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等,共三部。阇那崛多先在长安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后在益州龙渊寺译出《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诵偈》等,共四部。达摩流支译出《婆罗门天文》等。北周一代,译师四人,译出经、论共有十四部二十九卷。另外,攘那跋陀罗译了《五明论》一部。关于北朝流行的佛教学说,有由南朝传入的,如《毗昙》、《成实》、《摄论》乃至《涅槃》各家之说;也有由北地传出的,如《地论》、四论、《四分律》学,乃至以实修为主的禅法及净土教等。

  一、毗昙师 相当于南朝的齐、梁时代,北地毗昙的讲习始盛,著名的学者有安、游(智游)、荣三师,其师承均不明。但北齐名僧灵裕即曾从他们三人听受《杂心》。从高昌来魏的慧嵩法师,亦曾从智游听受《毗昙》、《成实》,学成后在邺都及洛阳讲说,有“毗昙孔子”之称。传承慧嵩之学的有志念、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志念(535—608)尤以《杂心》擅名,著有《杂心论疏》及《广钞》等,盛行于世。弟子知名的有道岳、道杰、神素等二十余人。

  二、成实师 先有僧嵩,曾在关中从鸠摩罗什亲受《成实》,后到徐州(彭城)白塔寺弘传此论。他的弟子济州僧渊(414—481),以慧解驰名,后来也在徐州讲习。门弟子知名的有昙度、慧记(一作惠纪)、道登、慧球等。昙度(?—489),江陵人,早年游学建康,曾于三论、《涅槃》、《法华》、《维摩》、《大品》,深有研究,后到徐州,从僧渊受《成实》,于是精通此部。北魏孝文帝听到他的盛名,请到平城开讲,学徒千余人,著有《成实论大义疏》八卷,盛行于北地。慧记于《成实》外兼通《数论》,曾在平城郊外的鹿苑讲学。道登(?—496),东莞人,

  早年从僧药受《涅槃》、《法华》、《胜鬘》,后来又从僧渊学《成实》,五十岁时,声誉闻于魏都洛阳,应请前往讲学,后来入恒山,学侣追随,讲授不辍。又北齐初年,邺下有沙门道纪,盛弘《成实》,讲说达三十年,其学统不明。

  三、摄论师 真谛《摄论》之学,由靖嵩北上徐州,道尼入居长安,而独在北方敷弘称盛。靖嵩(537—614),涿郡固安人,北齐时代在邺都为法主,后北周武帝毁灭佛法,避地江南,从法泰谘受《摄论玄义》。后仍回徐州,盛弘《摄论》,著有《摄论疏》、《九识玄义》等,为时人所宗。但北方正宗的摄论师实为地论学者昙迁。昙迁(542—607),博陵饶阳人,早年从慧光的弟子昙遵受学,后来隐居林虑山,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到周武帝平齐、毁灭佛法,结伴避地江南,辗转到了桂州,获得《摄大乘论》。隋初,和同伴往彭城,继续弘讲,乃为北地开创纯正的《摄论》法门。

  四、涅槃师 《涅槃》大本,本在凉州译出,当时慧嵩、道朗以此知名,然流行不及南方之盛。其后北魏昙准(439—515),听说南齐僧宗特善《涅槃》,前往听讲,审知此学南北不同,于是另行研究讲说,其说盛行于北地。当时研讲《涅槃》者还有僧渊的弟子道登,后来有洛阳融觉寺昙无最,北周有潼州光兴寺宝彖(512—561)蒲州寿寺僧妙(?—464)等。僧妙化行河表,蒲州昙延(516—588)即其弟子。昙延早年听僧妙讲《涅槃》,深悟经旨,常说佛性妙理是《涅槃》宗极,足供心神游止。后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撰《涅槃经义疏》十五卷,同时敷讲。在昙延稍前,北地有《地论》学系兴起,他们差不多都是兼讲《涅槃》的。慧光和他

  的弟子唱四宗(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的教判。其中真宗又称显实宗或常宗,即指《涅槃》、《华严》及《地论》而言。慧光著有《涅槃疏》,他的弟子法上也曾讲《涅槃》并著文疏,法上的弟子慧远也著有《涅槃义疏》。

  五、地论师 是由研习及弘传《十地经论》而形成的一派。这个学派由于译论者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二人学风相违,分歧为南道、北道二系。北道从菩提流支出,而创始于道宠。道宠从菩提流支听受《地论》,随即著疏,从而弘讲,为邺下学人所虯推重,门弟子千余人,其中,以僧休、法继、诞礼、牢直、亻于 果最为特出。名僧志念,也曾从道宠受学《地论》。南道从勒那摩提出,而创始于慧光。慧光初就佛陀扇多出家,继而广听律部,后来又从勒那摩提受《地论》,著有《十地论疏》。他的弟子中传承《地论》之学的,有法上、僧范、道凭、慧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遵、冯衮、昙隐等,而以法上为上首。法上(495—

  580)曾讲《地论》,并著文疏。著名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远等。其中慧远(523—592)为一代博学者,常讲《地论》,并随讲随疏,著有《十地经论义记》七卷,其中保存南道地论师的学说不少。他的门人也努力弘扬《地论》。关于南北二道的地论师说,据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说:北道唱梨耶依持说,主张一切万法从梨耶缘起;南道唱真如依持说,主张一切万法是真如的缘起所生(见《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八、《文句记》卷七中)。北道后来受摄论师的影响,从而和它合流。

  六、四论师 这是将《大智度论》和《中》、《百》、《十二门》三论并重的一个学派。起初北齐有道长(一作场)法师,精通《智论》,在邺都敷讲,为学者所宗,志念曾列席听讲,后来双弘《智论》及《杂心》十余年。东魏昙鸾也精研四论。北周静蔼(534—578)少听《智论》,洞明义旨,后来更披寻其他经论,而以四论最为所崇,在终南山等处敷讲。又有道判(532—615),曾问道于静蔼,也日夜研寻四论。同时还有道安,博通《智论》,弟子慧影,传承其学,著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

  七、四分律师 《四分律》译出后,直到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9),才有法聪在平城专弘。既而有道覆依法聪的口授作《四分律疏》六卷,但只是把文字加以科分而已。后来慧光作《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此学才大盛。弟子中传承其学的,有道云、道晖、洪理及昙隐等。道云专弘律部,作《疏》九卷。道晖把道云所作《疏》略为七卷。洪理作《钞》两卷。昙隐作《钞》四卷。道晖的弟子洪道(530—608),专学律部,盛弘《四分》,代替了《僧祇》的讲传。

  八、净土师 弥陀净土法门从北魏昙鸾的净土教说流出,所以后世的净土宗常推昙鸾为创始者。其昙鸾一系的传统是: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见道绰所撰《安乐集》卷下)。与《地论》、四论两学系实有交叉的关系。菩提流支曾译出世亲《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通称《往生论》)一卷,又曾以《观无量寿佛经》授昙鸾,称为能解脱生死的大仙方。慧宠即最初的北道地论师道宠。道场在邺都敷讲《智论》,又传持阿弥陀五十菩萨像。昙鸾(476—542)起初于四论及佛性论深有研究,后来得到菩提流支的启发,专弘净土;既而住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大岩寺,晚年又移住汾州(今山西交城县)的玄中寺,修净土念佛之业;著有《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通称《往生论注》)二卷等。他提倡的念佛法门,于观念以外,著重称名,遂开后世重视称名念佛的风气。大海(即慧海?—609),少年听受《涅槃》、《楞伽》及大乘毗昙等,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在江都仪涛浦创立安乐寺,以净土为期,并模写无量寿佛像。法上有关净土法门的事迹不详,其弟子慧远著有《无量寿》、《观无量寿》两经的义疏各二卷,再传弟子灵裕也著有《观无量寿经》及《往生论》等的疏记。

  九、楞伽师 最初有菩提达摩,南天竺人,曾游于嵩洛,住于邺下,随地以禅法教人,曾惹起一班盛弘经律者的讥谤。只有道育、慧可两沙门竭诚事奉,经四五年,达摩为他们的精诚所感,于是诲以“二入”(理入、行入)、“四行”(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之法,并以四卷《楞伽》授慧可以为印证。达摩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年(534—537)前在洛滨示寂,传说一百五十余岁。弟子慧可(又称僧可,487—593)<虎牢人,四十岁时在嵩洛从达摩受学,后于天平初,到邺下讲授达摩的禅法,弟子有那禅师、粲禅师等。那禅师和他的弟子慧满等,常常携带着四卷《楞伽》以为心要。另有僧副(464—524),太原祁县人,也出于达摩门下,

  精定学,后于北魏太和末(494—499),南游建康,住在钟山定林下寺,其高风为梁武帝所叹赏,后更到庸蜀大弘禅法。

  总起来说,北朝佛教义学,小乘以《毗昙》、《成实》为盛,大乘则《涅槃》、《华严》、《地论》并弘。这正是慧光和他的弟子们所作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四宗教判的全部内容。其因缘宗即指《毗昙》,假名…

《北朝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隋代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