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叁部二百七十四卷(《開元釋教錄》卷六)。
北齊時代外來譯人,有烏苌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來邺都,文宣帝請他住于天平寺,任翻經叁藏,又命昭玄大統法上等二十余人監譯,沙門達摩阇那和居士萬天懿傳語,從天保八年到後主大統四年(557—568)十二年間,譯出《大集月藏經》、《月燈叁昧經》、《法勝阿毗昙心論經》等,共七部。萬天懿,原鮮卑人,世居洛陽,少曾出家,師事婆羅門,擅長梵語,因被召爲助譯,並在武成帝河清年中(562—565),自譯《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北齊一代,中外僧俗譯者二人,譯出經、論共八部五十二卷。
北周時代,外來的譯人有波頭摩國沙門攘那跋陀羅、中印摩伽陀沙門阇那耶舍和他的弟子優婆沙門耶舍崛多,健陀羅沙門阇那崛多,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五人。阇那耶舍譯出《大乘同性經》、《大雲請雨經》等,共六部。耶舍崛多譯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等,共叁部。阇那崛多先在長安四天王寺譯出《金色仙人問經》,後在益州龍淵寺譯出《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誦偈》等,共四部。達摩流支譯出《婆羅門天文》等。北周一代,譯師四人,譯出經、論共有十四部二十九卷。另外,攘那跋陀羅譯了《五明論》一部。關于北朝流行的佛教學說,有由南朝傳入的,如《毗昙》、《成實》、《攝論》乃至《涅槃》各家之說;也有由北地傳出的,如《地論》、四論、《四分律》學,乃至以實修爲主的禅法及淨土教等。
一、毗昙師 相當于南朝的齊、梁時代,北地毗昙的講習始盛,著名的學者有安、遊(智遊)、榮叁師,其師承均不明。但北齊名僧靈裕即曾從他們叁人聽受《雜心》。從高昌來魏的慧嵩法師,亦曾從智遊聽受《毗昙》、《成實》,學成後在邺都及洛陽講說,有“毗昙孔子”之稱。傳承慧嵩之學的有志念、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志念(535—608)尤以《雜心》擅名,著有《雜心論疏》及《廣鈔》等,盛行于世。弟子知名的有道嶽、道傑、神素等二十余人。
二、成實師 先有僧嵩,曾在關中從鸠摩羅什親受《成實》,後到徐州(彭城)白塔寺弘傳此論。他的弟子濟州僧淵(414—481),以慧解馳名,後來也在徐州講習。門弟子知名的有昙度、慧記(一作惠紀)、道登、慧球等。昙度(?—489),江陵人,早年遊學建康,曾于叁論、《涅槃》、《法華》、《維摩》、《大品》,深有研究,後到徐州,從僧淵受《成實》,于是精通此部。北魏孝文帝聽到他的盛名,請到平城開講,學徒千余人,著有《成實論大義疏》八卷,盛行于北地。慧記于《成實》外兼通《數論》,曾在平城郊外的鹿苑講學。道登(?—496),東莞人,
早年從僧藥受《涅槃》、《法華》、《勝鬘》,後來又從僧淵學《成實》,五十歲時,聲譽聞于魏都洛陽,應請前往講學,後來入恒山,學侶追隨,講授不辍。又北齊初年,邺下有沙門道紀,盛弘《成實》,講說達叁十年,其學統不明。
叁、攝論師 真谛《攝論》之學,由靖嵩北上徐州,道尼入居長安,而獨在北方敷弘稱盛。靖嵩(537—614),涿郡固安人,北齊時代在邺都爲法主,後北周武帝毀滅佛法,避地江南,從法泰谘受《攝論玄義》。後仍回徐州,盛弘《攝論》,著有《攝論疏》、《九識玄義》等,爲時人所宗。但北方正宗的攝論師實爲地論學者昙遷。昙遷(542—607),博陵饒陽人,早年從慧光的弟子昙遵受學,後來隱居林慮山,精研《華嚴》、《十地》、《維摩》、《楞伽》、《地持》、《起信》等,到周武帝平齊、毀滅佛法,結伴避地江南,輾轉到了桂州,獲得《攝大乘論》。隋初,和同伴往彭城,繼續弘講,乃爲北地開創純正的《攝論》法門。
四、涅槃師 《涅槃》大本,本在涼州譯出,當時慧嵩、道朗以此知名,然流行不及南方之盛。其後北魏昙准(439—515),聽說南齊僧宗特善《涅槃》,前往聽講,審知此學南北不同,于是另行研究講說,其說盛行于北地。當時研講《涅槃》者還有僧淵的弟子道登,後來有洛陽融覺寺昙無最,北周有潼州光興寺寶彖(512—561)蒲州壽寺僧妙(?—464)等。僧妙化行河表,蒲州昙延(516—588)即其弟子。昙延早年聽僧妙講《涅槃》,深悟經旨,常說佛性妙理是《涅槃》宗極,足供心神遊止。後隱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撰《涅槃經義疏》十五卷,同時敷講。在昙延稍前,北地有《地論》學系興起,他們差不多都是兼講《涅槃》的。慧光和他
的弟子唱四宗(因緣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的教判。其中真宗又稱顯實宗或常宗,即指《涅槃》、《華嚴》及《地論》而言。慧光著有《涅槃疏》,他的弟子法上也曾講《涅槃》並著文疏,法上的弟子慧遠也著有《涅槃義疏》。
五、地論師 是由研習及弘傳《十地經論》而形成的一派。這個學派由于譯論者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二人學風相違,分歧爲南道、北道二系。北道從菩提流支出,而創始于道寵。道寵從菩提流支聽受《地論》,隨即著疏,從而弘講,爲邺下學人所虯推重,門弟子千余人,其中,以僧休、法繼、誕禮、牢直、亻于 果最爲特出。名僧志念,也曾從道寵受學《地論》。南道從勒那摩提出,而創始于慧光。慧光初就佛陀扇多出家,繼而廣聽律部,後來又從勒那摩提受《地論》,著有《十地論疏》。他的弟子中傳承《地論》之學的,有法上、僧範、道憑、慧順、靈詢、僧達、道慎、安廪、昙衍、昙遵、馮衮、昙隱等,而以法上爲上首。法上(495—
580)曾講《地論》,並著文疏。著名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遠等。其中慧遠(523—592)爲一代博學者,常講《地論》,並隨講隨疏,著有《十地經論義記》七卷,其中保存南道地論師的學說不少。他的門人也努力弘揚《地論》。關于南北二道的地論師說,據天臺宗學者荊溪湛然說:北道唱梨耶依持說,主張一切萬法從梨耶緣起;南道唱真如依持說,主張一切萬法是真如的緣起所生(見《法華玄義釋簽》卷十八、《文句記》卷七中)。北道後來受攝論師的影響,從而和它合流。
六、四論師 這是將《大智度論》和《中》、《百》、《十二門》叁論並重的一個學派。起初北齊有道長(一作場)法師,精通《智論》,在邺都敷講,爲學者所宗,志念曾列席聽講,後來雙弘《智論》及《雜心》十余年。東魏昙鸾也精研四論。北周靜藹(534—578)少聽《智論》,洞明義旨,後來更披尋其他經論,而以四論最爲所崇,在終南山等處敷講。又有道判(532—615),曾問道于靜藹,也日夜研尋四論。同時還有道安,博通《智論》,弟子慧影,傳承其學,著有《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
七、四分律師 《四分律》譯出後,直到北魏孝文帝時代(471—499),才有法聰在平城專弘。既而有道覆依法聰的口授作《四分律疏》六卷,但只是把文字加以科分而已。後來慧光作《四分律疏》百二十紙,並刪定《羯磨戒本》,此學才大盛。弟子中傳承其學的,有道雲、道晖、洪理及昙隱等。道雲專弘律部,作《疏》九卷。道晖把道雲所作《疏》略爲七卷。洪理作《鈔》兩卷。昙隱作《鈔》四卷。道晖的弟子洪道(530—608),專學律部,盛弘《四分》,代替了《僧祇》的講傳。
八、淨土師 彌陀淨土法門從北魏昙鸾的淨土教說流出,所以後世的淨土宗常推昙鸾爲創始者。其昙鸾一系的傳統是:菩提流支——慧寵——道場——昙鸾——大海——法上(見道綽所撰《安樂集》卷下)。與《地論》、四論兩學系實有交叉的關系。菩提流支曾譯出世親《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通稱《往生論》)一卷,又曾以《觀無量壽佛經》授昙鸾,稱爲能解脫生死的大仙方。慧寵即最初的北道地論師道寵。道場在邺都敷講《智論》,又傳持阿彌陀五十菩薩像。昙鸾(476—542)起初于四論及佛性論深有研究,後來得到菩提流支的啓發,專弘淨土;既而住並州(今山西太原市)的大岩寺,晚年又移住汾州(今山西交城縣)的玄中寺,修淨土念佛之業;著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通稱《往生論注》)二卷等。他提倡的念佛法門,于觀念以外,著重稱名,遂開後世重視稱名念佛的風氣。大海(即慧海?—609),少年聽受《涅槃》、《楞伽》及大乘毗昙等,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在江都儀濤浦創立安樂寺,以淨土爲期,並模寫無量壽佛像。法上有關淨土法門的事迹不詳,其弟子慧遠著有《無量壽》、《觀無量壽》兩經的義疏各二卷,再傳弟子靈裕也著有《觀無量壽經》及《往生論》等的疏記。
九、楞伽師 最初有菩提達摩,南天竺人,曾遊于嵩洛,住于邺下,隨地以禅法教人,曾惹起一班盛弘經律者的譏謗。只有道育、慧可兩沙門竭誠事奉,經四五年,達摩爲他們的精誠所感,于是誨以“二入”(理入、行入)、“四行”(一報怨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之法,並以四卷《楞伽》授慧可以爲印證。達摩于東魏孝靜帝天平年(534—537)前在洛濱示寂,傳說一百五十余歲。弟子慧可(又稱僧可,487—593)<虎牢人,四十歲時在嵩洛從達摩受學,後于天平初,到邺下講授達摩的禅法,弟子有那禅師、粲禅師等。那禅師和他的弟子慧滿等,常常攜帶著四卷《楞伽》以爲心要。另有僧副(464—524),太原祁縣人,也出于達摩門下,
精定學,後于北魏太和末(494—499),南遊建康,住在鍾山定林下寺,其高風爲梁武帝所歎賞,後更到庸蜀大弘禅法。
總起來說,北朝佛教義學,小乘以《毗昙》、《成實》爲盛,大乘則《涅槃》、《華嚴》、《地論》並弘。這正是慧光和他的弟子們所作的“因緣”、“假名”、“不真”、“真”四宗教判的全部內容。其因緣宗即指《毗昙》,假名…
《北朝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