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北朝佛教▪P3

  ..續本文上一頁宗指《成實》,不真宗指《般若》、四論,真宗指《涅槃》、《華嚴》及《地論》。又如淨影慧遠在所撰《大乘義章》中,每一義門都分作《毗昙》、《成實》、《地論》、《涅槃》四層來解說,這也說明了北朝主要佛教義學的全貌。

  但是北朝佛教的特點,還在于側重實踐,特別是禅觀,而非空談理論,這和同時南方佛教有顯著的不同。這一時期除上述楞伽師而外,還有不少著名的禅師,如北魏時代玄高(402—444),早年往關中師事佛陀跋陀羅,通禅法。後往西秦,隱居麥積山,從受禅法的學者達百余人。又有外國禅師昙無毗,來西秦領徒立衆,玄高也曾從他受法。後入北涼,受沮渠蒙遜的敬事。北魏太武帝攻入北涼時,請他往平城,大弘禅化。此外,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也並弘傳禅法。北齊,有佛陀扇多的再傳弟子僧稠(480—560),道宣把他和達摩並稱(見《續高僧傳習禅篇後論》)。僧稠起初從道房受止觀,常依《涅槃》行四念處法。後來又從道明受十六特勝法。佛陀扇多贊爲“自蔥嶺以東,禅學之最”。他先後在嵩嶽等地講學,魏孝武帝爲他在懷州尚書谷中立禅室,集徒供養。齊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又請他到邺城,從受禅法和菩薩戒,並爲立精舍,禮敬備至。後來侍郎李獎等請出禅要,爲撰《止觀法》兩卷。又天臺宗所祖述的慧文、慧思也提倡定慧,爲南北禅家所尊重。慧文嘗聚徒數百人洪學,據說他讀《大智度論》“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論》“因緣所生法”之偈,頓悟龍樹空、假、中叁谛道理,由此而建立一心叁觀的觀法。慧思(515—577),武津人,從慧文受學,晝夜研磨,對《法華》等深有造就,于是

  敷揚大小乘定慧等法。天保年中(550—559),率領徒衆南行,中途停留在大蘇山,數年之間來學的甚多,智顗也就在這時來其門下,谘受“法華行法”。後更率徒衆入南嶽山,提倡定慧,世稱南嶽大師。北周有僧實(476—563),起初歸依擅名魏代的道原法師,太和末(499)到洛陽,遇勒那摩提,授以禅法,得其心要。周太祖禮請爲國叁藏,並從受歸戒。此外一般弘修禅法的,有慧初、僧周、慧通(以上北魏)、道恒、慧可、僧達、道明、法常(以上北齊)、僧玮、昙相、昙准、昙詢、恩光、先路、慧命、昙崇(以上北周)等。

  北朝一般社會上的佛教信仰,從北魏初年起,北地盛行一種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組織,叫作“義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構成,而以信徒爲主。原來是民間爲共同造像而發起飛的,後來逐漸發展,兼及于修建窟院、舉行齋會、寫經、誦經各事。它的首腦矨E爲邑義主、法義主、邑主、邑長等,成員稱爲邑義、法義、邑子、邑人、邑徒等。而以教養更高的僧尼爲指導,稱爲邑師。其時民間所誦習的經典,是昙靖自撰的二卷本《提謂波利經》,勸持五戒。邑人每月齋會二次,以正律爲標准,互相督察。此外還有一種叫作法社的佛教組織,其旨趣和義邑略同,但由貴族達官知識分子和一些僧尼組成。

  北朝在中國佛教文物方面,留下不少宏偉的遺迹,特別是石窟。如北魏開鑿的有雲崗、龍門等石窟。昙曜于興安二年(453)請文成帝在平城西武州山開鑿石窟五所,建立佛寺,稱爲靈岩。石窟大的高二十余丈,每窟各镌建佛像一尊,大的高七十尺,次爲六十尺,建製奇偉,雕飾工致。後來獻文帝、孝文帝更相繼開鑿許多石窟。其次,宣武帝于景明初(500),在洛陽城南伊阙龍門山的斷崖開鑿石窟。這個石窟原來是孝文帝太和年中(477—499)民間創始開鑿,宣武帝命大長秋卿白整,仿照雲崗石窟樣式,爲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後營造石窟二所。熙平年中(516—518),孝明帝也爲宣武帝營造石窟一所。諸窟的開鑿曆時二十叁年,人工八十萬二千叁百六十六個。其規模的宏偉、技巧的精工,可與雲崗石窟並稱。龍門的東方,有鞏縣(河市省)石窟,也是景明年中(500—503)所營造。還有天水麥積山石窟,也是北魏時代所開鑿。這個石窟,在高出地面數十丈的萬佛洞內,有深廣五丈余的長方洞,內有大佛造像二十五軀,巨碑十八座,碑上浮雕佛像叁十四排,每排二叁軀,碑側也刻有佛像,並有壁畫。北齊開鑿的有天龍山、響堂山等石窟。天龍山在北齊的陪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叁十裏,文宣帝在山麓創立仙岩石窟寺,孝昭帝(560)也創立天龍石窟寺,幼主(577)更開鑿晉陽西山大佛像,即所謂天龍山造像,與雲崗、龍門齊名。響堂山有南北二處(南響堂山在河北磁縣西四十五裏的彭城鎮,北響堂山一名鼓山,在南響堂山西北叁十五裏的武安縣義井裏),都有北齊時代開鑿的石窟。就中北響堂山的窟壁所攜刻的石經,是房山石經的先驅,實爲佛教文化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大事。北響堂山的石窟,即以北齊開鑿的刻經洞和釋迦洞、大佛洞叁大窟爲中心,其中刻經洞,是北齊特進骠騎大將軍唐邕所刻。他以爲“缣缃有壞,簡策非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于是發願把佛所說經镌刻在名山,以爲保存之計。從後主天統四年(568)叁月初起,開鑿石窟,並將窟內外的壁面上镌刻《維摩經》、《勝鬘經》,《孛經》、《彌勒成佛經》各一部,曆時四年,到武平叁年(572)五月末才完工(此後經過四十年,才有房山石經)。北齊時代的石經除這以外,現存的,還有山東省泰山經石峪的《金剛般若經》,同省徂徕山映佛岩的《般若經》(武平元年刻),同省遼州屋 嶝的《華嚴經》(北齊初年刻)。

  除了石窟寺外,一般寺塔的建築,在北朝也極一時之盛,真所謂“招提栉比,寶塔骈羅”(《洛陽伽藍記》序)。當北魏道武帝接受了佛教之時,便于天興元年(398)在首都平城“作五級浮圖,耆阇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繪飾”。後來獻文帝又于皇興元年(467)在平城“起永甯寺,構七級浮圖,高叁百余尺,基架博敞。”更于天宮寺“構叁級石佛圖高十丈,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鎮固巧密,爲京華壯觀。”到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更大力營造寺塔,洛陽一地就有一千余寺,其中著名的有永甯寺、瑤光寺、景樂寺、法雲寺、皇舅寺、祇洹精舍等。特別是永甯寺,宏偉莊嚴,建築、雕塑及工藝美術皆爲奇觀。此寺是胡太後于熙平元年按照平城永甯寺樣式所營造,其中有九層浮圖一所,高九十丈,“殚土木之功,窮形造之巧”。浮圖北石佛殿一所,中有丈八金像一軀、等身金像十軀、編真珠像叁軀、金織成像五軀,“作功奇巧”。還有僧房一千余間,“臺觀星羅,參差間出”。菩提達摩曾合掌贊歎爲閻浮提所無。瑤光寺是宣武帝所立,中有五層浮圖一所,高五十丈,作工的美妙,和永甯不相上下。景樂寺是清河文獻王元怿所立,有佛殿一所,中有像辇,雕刻巧妙,冠絕一時。法雲寺是西域烏場國沙門僧摩羅所立,“工製甚精”(以上均見《洛陽伽藍記》)。皇舅寺是昌黎王馮晉國所造,有五級浮圖,“其神圖像皆合青石爲之,加以金銀火齊,衆彩之上炜炜有精光”(《水經注 漯水篇》)。祇洹精舍是宕昌公鉗耳慶時所立,椽瓦梁棟,臺壁棂陛,尊容聖像及床坐軒帳,都是青石,圖製可觀(同上)。此外河南登封有北魏所立嵩嶽寺塔,山東曆城有東魏所立神通寺塔等。

  北朝的佛畫家,有北魏的楊其德(見《曆代名畫記》卷八)、王由(字茂道,見《後魏書》卷七十一《王世弼傳》附)等,而以北齊的曹仲達爲最。仲達本來是西域曹國人,所畫璎珞天衣,帶有域外犍陀羅式的作風,後世畫家稱爲“曹衣出水”,和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並稱。

  

  

  

  

《北朝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隋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