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法,是名分别。”[18]相及分别,就是指的色心诸法,所以是依他起自性所摄。“正智”虽是有为法,但它是清净的、无漏的,所以与“如如”同摄于圆成实性中。而《解深密经》中虽未明显讲出五法之名,但讲出了三性三无性义,所以五法也就自在其中了。
前引《厚严经》颂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很明显这也是讲的唯识道理。心意识即八识(阿赖耶识名心,末那识名意,前六识名识)。“心”所缘者为种子、根身、器界,“意”所缘者为阿赖耶识之见分,“识”(前六识)所缘者为色、声、香、味、触、法。而八识所缘,都由自识所变,不离自识而有,所以称为“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者:“一切”,指一切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名一切法。《百法明门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19]一切法就是指整个百法。百法都是第六意识或直接或间接所缘的境。同时,心所法是与八识相应的法,不离八识而有;色法是心、心所法显现的影像;不相应行法是心、心所、色三位的差别相;无为法是前四位所显现的真实性。是故识就是百法,百法就是识。因此,《成唯识论》卷七作如是云:“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20]这就是“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之义。万法唯识之说,便依此义而建立。
在方广菩萨藏法中,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就是《阿毗达磨大乘经》,此经虽未译成汉文,但从无著的两部论中我们可以窥见经中的思想内容,一部是《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一部是《摄大乘论》。尤其是《摄大乘论》有“所知依”等十分,完全是依《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而来。如《摄大乘论本》论首作如是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21]《摄大乘论本》论末也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22]既然《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有“所知依”等十分,根据《摄大乘论本》来看,这十分就是讲说唯识的。所谓“所知依分”讲的是以阿赖耶识为主的八识,“所知相分”讲的是三自性,“入所知相分”讲的是悟入唯识性,“彼入因果分”讲的是修习六波罗蜜多,“彼修差别分”讲的是修道十地,“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分讲的是三无漏学,“彼果断分”讲的是无住大涅槃,“彼果智分”讲的是以三身为主的大菩提。如是十分中,前二分、尤其是所知依分,是菩萨藏法中“方广教”的特色,也是与“般若教”的不共处,不然“方广”、“般若”二教则完全无有差别了。当然佛陀讲说“方广教”的目的,主要是为令菩萨进一步通达甚深缘起理,在缘境上,要缘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广大境,所谓必于一切境智处转,才能成就一切智智,而决不能象二乘那样仅以成就解脱为目的、不以成就一切智智为目的。明白这个道理,自能明白为何“大乘七大性”中必以“菩萨藏所摄方广之教”来进行受持才是“法大性”的道理[23]。同时也能明白为何“方广经”的思想就是唯识思想、而唯识宗又必依方广诸经来加以建立的道理了。
《华严经》也在“方广经”之列,经中有《十地品》,主要讲说菩萨见道后所发的正愿、所修的正行乃至所得的义利硕果——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等。根据愿、行、证、得的浅深次第,则有修道位十地的前后差别。此《十地品》又称《十地经》,其所讲说的内容是唯识“境、行、果”三大部分中属于“行”的内容。同时八十《华严经》卷十九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4]同经卷三十七又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同卷中更云:“心是识。”[25]这里同样说明了唯心也就是唯识义。另外四十《华严经》还具体讲说了阿赖耶识的行相,如该经卷九云:“有四因缘:一谓眼根摄受色境,二由无始取著习气,三由彼识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种因缘力故,藏识转变,识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续不断。善男子!如眼识起一切根识,微尘毛孔,俱时出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诸识亦尔,或时顿现。善男子!譬如猛风,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风,飘静心海,起识波浪,相续不断。因缘相作,不相舍离,不一不异,如水与波。由业生相,深起系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彼阿赖耶终不自言我生七识,七识不言从赖耶生,但由自心执取境相,分别而生。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26]因此,《华严经》中亦体现了唯识的思想。
在上举诸经中,还有一部《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简称《如来功德庄严经》,或《庄严经》,但未译成汉文,全经内容不能如实了知,现只能从《成唯识论》卷三引该经颂语来略窥其少分思想。如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27]。(《瑜伽论记》[28]卷一,及《大乘法苑义林章》[29]卷一,同说此颂出自《如来功德庄严经》)。此中的“无垢识、无漏界、圆镜智”,皆由“解脱一切障”所成就。是故如来以“无垢识、无漏界、圆镜智”等无量清净功德所庄严,故称《如来功德庄严经》。依此便可了知该经是谈佛果功德的。笔者认为,《唯识三十颂》中最后一颂谈果位的“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30]与《如来功德庄严经》,尤其是与“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一颂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如来功德庄严经》同样也是讲说唯识思想的经典。
从上所述不难得知,《楞伽》、《厚严》二经多谈唯识之“境”,《华严·十地品》多谈唯识之“行”,《如来功德庄严经》多谈唯识之“果”。而《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境、行、果三皆具,但在境的部分,不如《厚严》、《楞伽》之广,在行的部分,不如《十地经》之详,在果的部分,不如《如来功德庄严经》之具体。不然《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境、行、果三都已具备,为何唯识宗还要将其余四经一并纳入,共为六经,以作为立教的根本经典呢?
以上所述,是为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待续)
注释及参考资料:
[1]《贤愚经》卷六,T4·395b。
[2]《贤愚经》卷十二,T4·433a。
[3]《解深密经》卷二,T16·697a。
[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T8·553a。
[5]《大般若经》卷五百四十五,T7·804c。
[6]《大般若经》卷三,T5·13b。
[7]《解深密经》卷二,T16·697a—b。
[8]《解深密经》卷二,T16·697b。
[9]《解深密经》卷二,T16·695a。
[10]《解深密经》卷二,T16·696b。
[11] 《大般若经》卷五百九十三,T7·1066a—b。
[12]《维摩诘经》卷上,T14·538a。
[13]《解深密经》卷三,T16·698b。
[14]《厚严经》,转引自《成唯识论》卷七,T31·39a。
[15]《大乘入楞伽经》卷五,T16·620c。
[16]《大乘入楞伽经》卷五,T16·620c。
[17]《解深密经》卷二,T16·693a。
[18]《大乘入楞伽经》卷五,T16·620c。
[19]《百法明门论》,T31·855b。
[20]《成唯识论》卷七,T31·39c。
[21]《摄大乘论本》卷上,T31·133a。
[22]《摄大乘论本》卷下,T31·152a。
[23]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T30·548c。
[24]《华严经》卷十九,T10·102a—b。
[25]《华严经》卷三十七,T10·194a。
[26]《华严经》卷九,T10·704b—c。
[27]《成唯识论》卷三,T31·13c。
[28]《瑜伽论记》卷一,T42·318a。
[29]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T45·259c。
[30]《唯识三十颂》,T31·61b。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