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法,是名分別。”[18]相及分別,就是指的色心諸法,所以是依他起自性所攝。“正智”雖是有爲法,但它是清淨的、無漏的,所以與“如如”同攝于圓成實性中。而《解深密經》中雖未明顯講出五法之名,但講出了叁性叁無性義,所以五法也就自在其中了。
前引《厚嚴經》頌雲:“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很明顯這也是講的唯識道理。心意識即八識(阿賴耶識名心,末那識名意,前六識名識)。“心”所緣者爲種子、根身、器界,“意”所緣者爲阿賴耶識之見分,“識”(前六識)所緣者爲色、聲、香、味、觸、法。而八識所緣,都由自識所變,不離自識而有,所以稱爲“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者:“一切”,指一切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名一切法。《百法明門論》雲:“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19]一切法就是指整個百法。百法都是第六意識或直接或間接所緣的境。同時,心所法是與八識相應的法,不離八識而有;色法是心、心所法顯現的影像;不相應行法是心、心所、色叁位的差別相;無爲法是前四位所顯現的真實性。是故識就是百法,百法就是識。因此,《成唯識論》卷七作如是雲:“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20]這就是“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之義。萬法唯識之說,便依此義而建立。
在方廣菩薩藏法中,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就是《阿毗達磨大乘經》,此經雖未譯成漢文,但從無著的兩部論中我們可以窺見經中的思想內容,一部是《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一部是《攝大乘論》。尤其是《攝大乘論》有“所知依”等十分,完全是依《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而來。如《攝大乘論本》論首作如是說:“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叁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于大乘真是佛語。”[21]《攝大乘論本》論末也說:“阿毘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22]既然《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有“所知依”等十分,根據《攝大乘論本》來看,這十分就是講說唯識的。所謂“所知依分”講的是以阿賴耶識爲主的八識,“所知相分”講的是叁自性,“入所知相分”講的是悟入唯識性,“彼入因果分”講的是修習六波羅蜜多,“彼修差別分”講的是修道十地,“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叁分講的是叁無漏學,“彼果斷分”講的是無住大涅槃,“彼果智分”講的是以叁身爲主的大菩提。如是十分中,前二分、尤其是所知依分,是菩薩藏法中“方廣教”的特色,也是與“般若教”的不共處,不然“方廣”、“般若”二教則完全無有差別了。當然佛陀講說“方廣教”的目的,主要是爲令菩薩進一步通達甚深緣起理,在緣境上,要緣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廣大境,所謂必于一切境智處轉,才能成就一切智智,而決不能象二乘那樣僅以成就解脫爲目的、不以成就一切智智爲目的。明白這個道理,自能明白爲何“大乘七大性”中必以“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來進行受持才是“法大性”的道理[23]。同時也能明白爲何“方廣經”的思想就是唯識思想、而唯識宗又必依方廣諸經來加以建立的道理了。
《華嚴經》也在“方廣經”之列,經中有《十地品》,主要講說菩薩見道後所發的正願、所修的正行乃至所得的義利碩果——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等。根據願、行、證、得的淺深次第,則有修道位十地的前後差別。此《十地品》又稱《十地經》,其所講說的內容是唯識“境、行、果”叁大部分中屬于“行”的內容。同時八十《華嚴經》卷十九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4]同經卷叁十七又雲:“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同卷中更雲:“心是識。”[25]這裏同樣說明了唯心也就是唯識義。另外四十《華嚴經》還具體講說了阿賴耶識的行相,如該經卷九雲:“有四因緣:一謂眼根攝受色境,二由無始取著習氣,叁由彼識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善男子!如眼識起一切根識,微塵毛孔,俱時出生,亦複如是。譬如明鏡頓現衆像,諸識亦爾,或時頓現。善男子!譬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相續不斷。因緣相作,不相舍離,不一不異,如水與波。由業生相,深起系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26]因此,《華嚴經》中亦體現了唯識的思想。
在上舉諸經中,還有一部《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簡稱《如來功德莊嚴經》,或《莊嚴經》,但未譯成漢文,全經內容不能如實了知,現只能從《成唯識論》卷叁引該經頌語來略窺其少分思想。如雲:“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27]。(《瑜伽論記》[28]卷一,及《大乘法苑義林章》[29]卷一,同說此頌出自《如來功德莊嚴經》)。此中的“無垢識、無漏界、圓鏡智”,皆由“解脫一切障”所成就。是故如來以“無垢識、無漏界、圓鏡智”等無量清淨功德所莊嚴,故稱《如來功德莊嚴經》。依此便可了知該經是談佛果功德的。筆者認爲,《唯識叁十頌》中最後一頌談果位的“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30]與《如來功德莊嚴經》,尤其是與“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一頌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如來功德莊嚴經》同樣也是講說唯識思想的經典。
從上所述不難得知,《楞伽》、《厚嚴》二經多談唯識之“境”,《華嚴·十地品》多談唯識之“行”,《如來功德莊嚴經》多談唯識之“果”。而《解深密經》、《阿毗達磨大乘經》,境、行、果叁皆具,但在境的部分,不如《厚嚴》、《楞伽》之廣,在行的部分,不如《十地經》之詳,在果的部分,不如《如來功德莊嚴經》之具體。不然《解深密經》、《阿毗達磨大乘經》境、行、果叁都已具備,爲何唯識宗還要將其余四經一並納入,共爲六經,以作爲立教的根本經典呢?
以上所述,是爲佛陀時代唯識學的最初出現與建立。(待續)
注釋及參考資料:
[1]《賢愚經》卷六,T4·395b。
[2]《賢愚經》卷十二,T4·433a。
[3]《解深密經》卷二,T16·697a。
[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T8·553a。
[5]《大般若經》卷五百四十五,T7·804c。
[6]《大般若經》卷叁,T5·13b。
[7]《解深密經》卷二,T16·697a—b。
[8]《解深密經》卷二,T16·697b。
[9]《解深密經》卷二,T16·695a。
[10]《解深密經》卷二,T16·696b。
[11] 《大般若經》卷五百九十叁,T7·1066a—b。
[12]《維摩诘經》卷上,T14·538a。
[13]《解深密經》卷叁,T16·698b。
[14]《厚嚴經》,轉引自《成唯識論》卷七,T31·39a。
[15]《大乘入楞伽經》卷五,T16·620c。
[16]《大乘入楞伽經》卷五,T16·620c。
[17]《解深密經》卷二,T16·693a。
[18]《大乘入楞伽經》卷五,T16·620c。
[19]《百法明門論》,T31·855b。
[20]《成唯識論》卷七,T31·39c。
[21]《攝大乘論本》卷上,T31·133a。
[22]《攝大乘論本》卷下,T31·152a。
[23]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T30·548c。
[24]《華嚴經》卷十九,T10·102a—b。
[25]《華嚴經》卷叁十七,T10·194a。
[26]《華嚴經》卷九,T10·704b—c。
[27]《成唯識論》卷叁,T31·13c。
[28]《瑜伽論記》卷一,T42·318a。
[29]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T45·259c。
[30]《唯識叁十頌》,T31·61b。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