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相宗音声法门修行(赖静涵)

  法相宗音声法门修行

  (赖静涵)

  一、西天取经的旨意

  唯识学的繁琐与艰难度是佛教里最有名的。但想要明白唯识的道理,可以参这个公案:「玄奘祖师西天取经的意旨为何?」而且玄奘所译出的经典,并非补充《法华》、《涅槃》与《华严》等这些当时流行的经典,反而是唯识典籍,这又是为什么?而从发展以唯识学为主轴的法相宗,后来也几近消失,如此看来,玄奘大师的取经与翻译是不是多余的?是以玄奘大师取经的意旨究竟在哪里?当然修行证果是佛教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相宗长于议论而来不及表现禅修,因此「会昌法难」后就一蹶不振,但是它以提供修行原理的解说而成为后代各宗讲解修行的重要理据。提倡作为修行原理的唯识学,应该就是奘师西天取经的意旨。

  法相宗,是「教下三宗」最晚出的一宗,又名慈恩宗,是玄奘大师所创。主要依据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等论典。但其实法相宗的教义是承自印度佛教的主流教义,也就是来自《阿含经》根本佛教及部派佛教的「缘起」思想,及马鸣、无着、世亲菩萨,到戒贤论师等大乘佛教的瑜伽论师的学说。相对于中国大乘佛教所重视的「果」位教义,法相宗则重视「因」位的分析,从「五位百法」到「瑜伽十七地」,这与天台宗主张「一乘教」,华严宗主张「法界一实乘」,禅宗则以「明心见性」,净土讲究「往生极乐」等主张相较之下,立场上有着截然的分别。法相宗的重点在于修行缘起的「心识」,而且是层层分析,理究极细,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并将范围扩及整个宇宙,解释法界现象的缘起,从修行入道,一直到成佛做祖的可能性都是它的研究范畴。就此法相宗提供了佛门修行的理据,对于中国佛教做出了贡献。

  虽然第二代祖师,窥基大师倡以「五重唯识观」为修行法门,但因相宗传统重视议论,琐碎地分析法性,以及依赖印度祖师的论说,尽管理论博大,却疏于禅观上的表现,这使得「会昌法难」以后,失去了皇家支持的法相宗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光彩,此后仅存该宗之名,却无专宗道场,这使得研究法相宗的音声修行法门,几乎成了不可能的工作。但值得观察的是,尽管历史上并未出现过法相宗的念诵仪轨,但其探究行门的理据成为后起的禅宗,净土,乃至真言密教的教理根据。此外,虽然法相宗在中国已经没落,海外仍有绝续,日本迄今仍有法相宗法脉,并有专宗寺庙,也有自己的念诵仪轨。因此笔者将这两个重点作为本次讨论的主要内容。

  法相宗的大旨

  法相宗的成立,与《华严经》颇有渊源。玄奘以前,在中国传授唯识学的宗派,「地论宗」的成立就是依据《十地经论》,就是世亲菩萨解释《华严经》的〈十地品〉的论典。世亲菩萨是听到其兄无著菩萨弟子们朗诵该经而领悟大乘教理,从此回小向大,改习大乘。他努力弘扬《华严经》的〈十地品〉,成为大乘佛教一代宗师,因此《十地经论》成为唯识学重要典籍。因此想要了解法相宗的教义,可从《华严经》说起。《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有个「心如工画师」的譬喻: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段话其实就是法相宗的基本教义。法相宗以万法唯识,说明法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即使是内外两界,所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无一不是心识所产生的。能产生者即所谓的「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与阿赖耶」,前五识是感官意识,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中心,而第七识是自我意识的中心,第八识则是宇宙人生的本源。八识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有覆藏性,是业力轮回的根本,也是成佛做祖的依据。

  阿赖耶识之所以成为业力轮回的根本,乃是因为当中覆藏很多的「种子」,有染污种子,也有清净种子。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万千诸法之功能,犹如草木之种子。业果就是因缘与众生八识田中这些种子相应合和而作,因此有「阿赖耶缘起」之称。修行的原理,就是转变这些染污种子成为清净种子,以熏习方式来「转识成智」,成为大圆镜智。因此阿赖耶识的讨论与运作就成为法相宗教义的重心。而面对复杂外境应当如何修行?这就是所谓「法相」问题,《瑜伽师地论》归纳为六六○法,《百法明门论》则区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百法」。此等五位百法都不离识,即识所现。因此修行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与佛菩萨「相应」。这也就成为修行用功的主要理据所在。

  弥勒、马鸣、无着、世亲诸位菩萨的唯识学典籍从南北朝以来不断传入中国,佛教界对于唯识学的认识日益精深,却也形成了分歧的看法。主要就在于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主张不同,南方主张阿赖耶识是净识,真如,即佛性「本有」,只是因为无明覆盖,所以要修行离染显净,方可成佛。但北方佛教却以为阿赖耶识就是无明,佛性是「后有」的,经过修行才能产生。后来的根据《摄大乘论》的摄论宗以为阿赖耶识是真俗杂染,提倡第九识「庵摩罗识」来转识成智的学说。阿赖耶识到底是无明还是真如?第九识真的存在吗?这些困扰着玄奘大师的问题,就成了他西天求法的动机之一。直到玄奘大师归国,遂定「八识说」为一尊,「九识说」便不再为人提起。

  法相宗音声法门主张

  由于法相宗在「会昌法难」以后就没有专宗寺庙,也就没有属于该宗的清规,自然也无法得知该宗的修行规定与课诵内容,所遗留下来的仅有与念(读)诵相关的教义。在此分成两个部分来介绍,一是读诵经典,二是陀罗尼的教法。

  (一)音声行法的相应之道

  法相宗将读诵经典的教法归属于「闻所成地」部分来讨论。《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名闻所成地。」听闻如来教法,经由领受,读诵及忆念如来名号,这样获得智慧成就即是所谓的「闻所成地」。读诵的重要性可见一般。《瑜伽论记.卷九》则说明读诵最主的功能要是在于引导第六识(意识)作分别染污法与清净法,并导引清净种子作第八意识的熏习,使能转识成智。天台宗「四种三昧」法门的仪轨就是以第六识,也就是心意识来修行目标,道理即在于此。

  本来善心是不一定要听闻佛法后才会生起,但只有在听闻与读诵佛法后,才能生出般若的妙智慧来。诚然《百法明门论》将「名身、句身与文身」判作是「心不相应行法」,但如《摄大乘论》所说佛语是「殊胜语」,是佛陀本着慈悲愿力而说,因此瑜伽论典就有一个修法:听闻与读诵经典的行者可以观想如来在自己的对面亲口宣说,本来了解文字名相是得自于意识作用,但以此法读解经典文义是以佛菩萨功德的力量摄受行者身心,藉以资助行者获得定力,始能透视法性,以这个方法用功获得的智慧称为「闻慧」。如同《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说:「声上屈曲。离声无体。故假从实体即是声。……若能诠体。即声、名等。经体虽二。今取能诠声、名、句等。正教体故。」经虽有文与声二体,声文但能成就般若,藉假修真妙理,由此不难得知。

  因此法相宗视读诵经典为重要的法门,如《辨中边论.卷三》说到十种修行大乘经典的方法,即所谓的:「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这十法将使行者「获福聚无量」。因此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说到:「受持、转读、究竟流布,名『闻所成慧』。」特因读诵经典可以转识成智缘故,因此《瑜伽论记.卷四十八》说读诵经可以入三摩地得解脱,便是如此。

  (二)持诵陀罗尼

  「陀罗尼」原来是梵语,汉译为「持」,作用在于「持法不妄」,因此名为「持」。因为佛所说的咒术不妄,称为「咒术陀罗尼」这就是持咒的意义。小乘并无陀罗尼教,仅有菩萨乘才有,一般都依《大般若经.陀罗尼品》为理据,但法相宗探讨陀罗尼法毫不逊色,颇为精要。

  法相宗以为陀罗尼有四种,此说以《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为代表,即所谓:

  1. 菩萨法陀罗尼:持诵这类的陀罗尼,菩萨可以获得该陀罗尼的念慧力加持,并藉由此力加持,可将未曾听闻的法语,未温习与不曾通利的,甚且是错综驳杂的文句,及无量数未见到的经典,见闻后便能持诵不忘,是名菩萨法陀罗尼。

  2. 菩萨义陀罗尼:大体和前面叙述一样,差别的地方是在于法义,在未曾温习,尚未通利的经典法义,见闻后便能持不忘,这就是所谓的菩萨义陀罗尼。

  3. 咒陀罗尼:持诵此陀罗尼能够获得自在力,并由此自在力加被,可除却一切有情的灾患。并使诸咒章句悉皆神验,无所唐捐。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咒陀罗尼。。

  4. 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受持此类陀罗尼能作正确无误与坚固的因地修行,并能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寂无言说。而且知量而食,不随便吃污杂秽食物。常行禅坐而夜不倒单,少眠多寤。于佛所说关于菩萨忍各种咒语章句能行正思惟而获得真理,并于这些咒章句义能够审谛思惟,筹量观察,而起正行,不必从他人听闻自能通达,了知这些咒语章句都是无有意义,却是圆成实义,但只是无意义,因此就不费心思去求其他意义,这可说是妙善通达咒章句义。菩萨既然已经通达这些咒语章句的正解,也就不需要从他人处听闻,自己可以正确通达一切法义。由于此义理善巧通达缘故,便能获得最胜最广大的喜乐。因此菩萨可以因此获得这个陀罗尼所安立的「菩萨胜忍」,也就是菩萨法的正理,决定性的智慧缘故,就能得到净胜意乐,安心自在。这就是所谓的「菩萨法陀罗尼」的义理。

  至…

《法相宗音声法门修行(赖静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