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相宗音聲法門修行(賴靜涵)

  法相宗音聲法門修行

  (賴靜涵)

  一、西天取經的旨意

  唯識學的繁瑣與艱難度是佛教裏最有名的。但想要明白唯識的道理,可以參這個公案:「玄奘祖師西天取經的意旨爲何?」而且玄奘所譯出的經典,並非補充《法華》、《涅槃》與《華嚴》等這些當時流行的經典,反而是唯識典籍,這又是爲什麼?而從發展以唯識學爲主軸的法相宗,後來也幾近消失,如此看來,玄奘大師的取經與翻譯是不是多余的?是以玄奘大師取經的意旨究竟在哪裏?當然修行證果是佛教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法相宗長于議論而來不及表現禅修,因此「會昌法難」後就一蹶不振,但是它以提供修行原理的解說而成爲後代各宗講解修行的重要理據。提倡作爲修行原理的唯識學,應該就是奘師西天取經的意旨。

  法相宗,是「教下叁宗」最晚出的一宗,又名慈恩宗,是玄奘大師所創。主要依據經論是《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與《成唯識論》等論典。但其實法相宗的教義是承自印度佛教的主流教義,也就是來自《阿含經》根本佛教及部派佛教的「緣起」思想,及馬鳴、無著、世親菩薩,到戒賢論師等大乘佛教的瑜伽論師的學說。相對于中國大乘佛教所重視的「果」位教義,法相宗則重視「因」位的分析,從「五位百法」到「瑜伽十七地」,這與天臺宗主張「一乘教」,華嚴宗主張「法界一實乘」,禅宗則以「明心見性」,淨土講究「往生極樂」等主張相較之下,立場上有著截然的分別。法相宗的重點在于修行緣起的「心識」,而且是層層分析,理究極細,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並將範圍擴及整個宇宙,解釋法界現象的緣起,從修行入道,一直到成佛做祖的可能性都是它的研究範疇。就此法相宗提供了佛門修行的理據,對于中國佛教做出了貢獻。

  雖然第二代祖師,窺基大師倡以「五重唯識觀」爲修行法門,但因相宗傳統重視議論,瑣碎地分析法性,以及依賴印度祖師的論說,盡管理論博大,卻疏于禅觀上的表現,這使得「會昌法難」以後,失去了皇家支持的法相宗再也無法恢複往日的光彩,此後僅存該宗之名,卻無專宗道場,這使得研究法相宗的音聲修行法門,幾乎成了不可能的工作。但值得觀察的是,盡管曆史上並未出現過法相宗的念誦儀軌,但其探究行門的理據成爲後起的禅宗,淨土,乃至真言密教的教理根據。此外,雖然法相宗在中國已經沒落,海外仍有絕續,日本迄今仍有法相宗法脈,並有專宗寺廟,也有自己的念誦儀軌。因此筆者將這兩個重點作爲本次討論的主要內容。

  法相宗的大旨

  法相宗的成立,與《華嚴經》頗有淵源。玄奘以前,在中國傳授唯識學的宗派,「地論宗」的成立就是依據《十地經論》,就是世親菩薩解釋《華嚴經》的〈十地品〉的論典。世親菩薩是聽到其兄無著菩薩弟子們朗誦該經而領悟大乘教理,從此回小向大,改習大乘。他努力弘揚《華嚴經》的〈十地品〉,成爲大乘佛教一代宗師,因此《十地經論》成爲唯識學重要典籍。因此想要了解法相宗的教義,可從《華嚴經》說起。《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有個「心如工畫師」的譬喻: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段話其實就是法相宗的基本教義。法相宗以萬法唯識,說明法界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即使是內外兩界,所有的物質與非物質,無一不是心識所産生的。能産生者即所謂的「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與阿賴耶」,前五識是感官意識,第六識是心理活動的中心,而第七識是自我意識的中心,第八識則是宇宙人生的本源。八識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它有覆藏性,是業力輪回的根本,也是成佛做祖的依據。

  阿賴耶識之所以成爲業力輪回的根本,乃是因爲當中覆藏很多的「種子」,有染汙種子,也有清淨種子。種子于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萬千諸法之功能,猶如草木之種子。業果就是因緣與衆生八識田中這些種子相應合和而作,因此有「阿賴耶緣起」之稱。修行的原理,就是轉變這些染汙種子成爲清淨種子,以熏習方式來「轉識成智」,成爲大圓鏡智。因此阿賴耶識的討論與運作就成爲法相宗教義的重心。而面對複雜外境應當如何修行?這就是所謂「法相」問題,《瑜伽師地論》歸納爲六六○法,《百法明門論》則區分爲「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等「五位百法」。此等五位百法都不離識,即識所現。因此修行的核心問題就在于如何與佛菩薩「相應」。這也就成爲修行用功的主要理據所在。

  彌勒、馬鳴、無著、世親諸位菩薩的唯識學典籍從南北朝以來不斷傳入中國,佛教界對于唯識學的認識日益精深,卻也形成了分歧的看法。主要就在于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主張不同,南方主張阿賴耶識是淨識,真如,即佛性「本有」,只是因爲無明覆蓋,所以要修行離染顯淨,方可成佛。但北方佛教卻以爲阿賴耶識就是無明,佛性是「後有」的,經過修行才能産生。後來的根據《攝大乘論》的攝論宗以爲阿賴耶識是真俗雜染,提倡第九識「庵摩羅識」來轉識成智的學說。阿賴耶識到底是無明還是真如?第九識真的存在嗎?這些困擾著玄奘大師的問題,就成了他西天求法的動機之一。直到玄奘大師歸國,遂定「八識說」爲一尊,「九識說」便不再爲人提起。

  法相宗音聲法門主張

  由于法相宗在「會昌法難」以後就沒有專宗寺廟,也就沒有屬于該宗的清規,自然也無法得知該宗的修行規定與課誦內容,所遺留下來的僅有與念(讀)誦相關的教義。在此分成兩個部分來介紹,一是讀誦經典,二是陀羅尼的教法。

  (一)音聲行法的相應之道

  法相宗將讀誦經典的教法歸屬于「聞所成地」部分來討論。《瑜伽師地論.卷十叁.聞所成地》說:「于五明處名句文身。覺慧爲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名聞所成地。」聽聞如來教法,經由領受,讀誦及憶念如來名號,這樣獲得智慧成就即是所謂的「聞所成地」。讀誦的重要性可見一般。《瑜伽論記.卷九》則說明讀誦最主的功能要是在于引導第六識(意識)作分別染汙法與清淨法,並導引清淨種子作第八意識的熏習,使能轉識成智。天臺宗「四種叁昧」法門的儀軌就是以第六識,也就是心意識來修行目標,道理即在于此。

  本來善心是不一定要聽聞佛法後才會生起,但只有在聽聞與讀誦佛法後,才能生出般若的妙智慧來。誠然《百法明門論》將「名身、句身與文身」判作是「心不相應行法」,但如《攝大乘論》所說佛語是「殊勝語」,是佛陀本著慈悲願力而說,因此瑜伽論典就有一個修法:聽聞與讀誦經典的行者可以觀想如來在自己的對面親口宣說,本來了解文字名相是得自于意識作用,但以此法讀解經典文義是以佛菩薩功德的力量攝受行者身心,藉以資助行者獲得定力,始能透視法性,以這個方法用功獲得的智慧稱爲「聞慧」。如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所說:「聲上屈曲。離聲無體。故假從實體即是聲。……若能诠體。即聲、名等。經體雖二。今取能诠聲、名、句等。正教體故。」經雖有文與聲二體,聲文但能成就般若,藉假修真妙理,由此不難得知。

  因此法相宗視讀誦經典爲重要的法門,如《辨中邊論.卷叁》說到十種修行大乘經典的方法,即所謂的:「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這十法將使行者「獲福聚無量」。因此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說到:「受持、轉讀、究竟流布,名『聞所成慧』。」特因讀誦經典可以轉識成智緣故,因此《瑜伽論記.卷四十八》說讀誦經可以入叁摩地得解脫,便是如此。

  (二)持誦陀羅尼

  「陀羅尼」原來是梵語,漢譯爲「持」,作用在于「持法不妄」,因此名爲「持」。因爲佛所說的咒術不妄,稱爲「咒術陀羅尼」這就是持咒的意義。小乘並無陀羅尼教,僅有菩薩乘才有,一般都依《大般若經.陀羅尼品》爲理據,但法相宗探討陀羅尼法毫不遜色,頗爲精要。

  法相宗以爲陀羅尼有四種,此說以《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爲代表,即所謂:

  1. 菩薩法陀羅尼:持誦這類的陀羅尼,菩薩可以獲得該陀羅尼的念慧力加持,並藉由此力加持,可將未曾聽聞的法語,未溫習與不曾通利的,甚且是錯綜駁雜的文句,及無量數未見到的經典,見聞後便能持誦不忘,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2. 菩薩義陀羅尼:大體和前面敘述一樣,差別的地方是在于法義,在未曾溫習,尚未通利的經典法義,見聞後便能持不忘,這就是所謂的菩薩義陀羅尼。

  3. 咒陀羅尼:持誦此陀羅尼能夠獲得自在力,並由此自在力加被,可除卻一切有情的災患。並使諸咒章句悉皆神驗,無所唐捐。這就是所謂的菩薩咒陀羅尼。。

  4. 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受持此類陀羅尼能作正確無誤與堅固的因地修行,並能具足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說。而且知量而食,不隨便吃汙雜穢食物。常行禅坐而夜不倒單,少眠多寤。于佛所說關于菩薩忍各種咒語章句能行正思惟而獲得真理,並于這些咒章句義能夠審谛思惟,籌量觀察,而起正行,不必從他人聽聞自能通達,了知這些咒語章句都是無有意義,卻是圓成實義,但只是無意義,因此就不費心思去求其他意義,這可說是妙善通達咒章句義。菩薩既然已經通達這些咒語章句的正解,也就不需要從他人處聽聞,自己可以正確通達一切法義。由于此義理善巧通達緣故,便能獲得最勝最廣大的喜樂。因此菩薩可以因此獲得這個陀羅尼所安立的「菩薩勝忍」,也就是菩薩法的正理,決定性的智慧緣故,就能得到淨勝意樂,安心自在。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法陀羅尼」的義理。

  至…

《法相宗音聲法門修行(賴靜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